回去的路上,两辆车里的气氛与来时已截然不同。不再有节后的慵懒和拘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紧迫感和热烈的讨论。
各位所长、教导员都在交流着刚才的所见所闻所思,讨论着回去后该如何落实李局的要求。
李南坐在车上,看着窗外开始焕发生机的田野,目光沉静而坚定。节后第一枪,旨在收心,更在明方向、鼓干劲。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但今天,无疑开了一个好头。他务实、高效、切中肯綮的工作风格,
也通过这次调研,深深地印刻在了这些基层骨干的心中。定城分局的重建与崛起之路,正在一步步扎实地向前推进。
晚上回到宿舍,与苏荃儿在电话里煲完电话粥,手机已经滚烫。甜蜜地互道晚安后,李南并没有立刻休息。
他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柔和的光晕,映照着他沉思的面庞。节后第一天调研带来的感触,
以及内心深处那份超越时代的责任感,让他开始系统性地思考如何能更高效、更扎实地推进定城分局的公安工作。
他摊开笔记本,笔尖在纸上轻轻点着。直接引入过于超前的技术是不现实的,
2001年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无法支撑大规模的高清监控网络或复杂的数据平台。
那么,创新的方向就应该聚焦于工作机制、警务模式和管理制度的优化上,这些往往不需要巨额资金投入,
却能显着提升警务效能。他的思维在前世记忆和今生现实中穿梭。前世的身份接触过大量政策文件和调研报告,
对公安系统后续的改革历程有着清晰的认知。他需要找到一个在2002年及之后几年才被明确提出并广泛推广,
但在2001年已有萌芽条件或迫切需求,且可以由基层率先探索实践的“点子”。很快,一个关键词在他脑海中浮现:“情报信息主导警务”。
在2001年,华夏公安机关虽然早已重视情报工作,但更多侧重于刑侦领域的专案情报和国保领域的政社情收集,
对于将情报信息作为引领整个警务工作资源配置和决策核心的理念,尚未系统性地提出和建立成熟模式。
普遍的警务模式还是“反应式”的,发案后破案,问题出现后整治,缺乏前瞻性和精准性。而他知道,
就在不远的未来,随着社会治安动态化特征的日益明显,这种传统的、相对被动的模式将越来越力不从心。
公安部将在2003年左右开始逐步强调“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的战略,并在后续几年不断完善相关机制建设。
“就是它了!”李南眼中闪过锐利的光芒。这个理念超前,但并非空中楼阁。它不需要天价投入,
核心在于思维转变、机制重构和现有资源的深度整合利用,完全符合2001年定城分局的实际情况。
他开始奋笔疾书,构思如何在定城分局率先构建一个初级但实用的“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工作模式。
1. 机构与队伍:在分局层面,整合现有刑侦、治安、内保、经侦、网安,指挥中心等部门的情报信息职能和资源,
成立一个实体化的“情报信息中心”。暂时可虚设,挂靠指挥中心或刑侦大队,指定专人负责。避免盲目要编制要人,符合基层实际。
在各派出所和业务大队,明确一名副职领导分管情报信息工作,并设立专职或兼职的情报信息员,
负责本单位的线索收集、初步研判和信息报送。形成覆盖全局的情报信息网络。2. 机制与流程。
建立规范化的情报信息采集标准。设计简易的标准化信息采集表,要求一线民警在接处警、巡逻盘查、
入户走访、行业管理、阵地控制等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收集涉及人、地、事、物、组织等各类治安要素的碎片化信息,
而不仅仅是围绕已发案件。建立分级分类研判制度。情报信息中心对基层上报和自身收集的信息进行每日梳理、
每周汇总、每月分析。区分常规信息、重点关注信息、预警性信息和指令性信息。建立情报产品推送与应用机制。
将研判成果转化为具体的工作指令、预警通报或防范建议,精准推送给相关派出所、巡逻队或办案单位,
指导其开展针对性的巡逻防控、精准打击或重点管控。变“盲目巡逻”为“精准用警”,变“事后打击”为“事前干预”。
3. 考核与激励。将情报信息工作的成效纳入各单位和民警的绩效考核。不仅考核破案打击数,
更要考核其提供情报信息预防案件、发现犯罪线索的质量和数量,形成正确导向。
李南深知,这个模式的核心价值在于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对海量碎片化信息的整合分析,提前发现治安隐患和犯罪苗头,
实现预警预防。提升警务效能,将有限的警力资源精准投放到治安问题最突出、最需要的时空范围,
解决警力不足困境。夯实基础工作,促使民警更加注重日常基础信息的积累,扭转重打击、轻防范、忽视基础信息的倾向。
符合时代趋势,完美契合了未来几年公安工作改革的发展方向。他计划首先在定城分局选择一个或两个派出所进行试点,
完善流程,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定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