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邑川双腿盘坐如磨盘稳扎于青石板上,双掌轻覆膝头,指尖微微向内蜷曲成 “引灵诀” 手势,指节因发力而泛出淡淡的莹白。
按照《白诀》所述,他舌尖轻抵上颚,构建起任督二脉的 “鹊桥”,调整呼吸至 “吸气如抽丝,绵长而细腻;
呼气似放箭,迅疾而通透” 的节奏。
待心神完全沉静,杂念如尘埃落定,才敢将灵识如蛛网般缓缓铺开,生怕惊扰了周围游离的灵气。
灵识触及周围一米范围的瞬间,无数细碎光点如星子落入眼帘:翡翠般的绿芒占了七成,如柳絮般轻盈浮游,在空气中缓缓飘荡,正是木灵气的具象;
其间夹杂着淡蓝的水灵气光点,似露珠般剔透,偶有碰撞便化作更小的光斑;
偶有金芒一闪而过,如碎金屑般锐利短促 —— 显然此地靠近山林,木属性灵气格外丰沛,与自然环境完美呼应。
他按捺住观察的冲动,将意念凝聚成数十道透明丝线,如经验老道的垂钓者般瞄准最浓郁的绿芒群,从百会穴方向轻轻一 “勾”。
首批十余点木灵气应声而动,如被无形之手牵引的流萤,顺着头顶发旋坠入体内,触感清凉而温润。
林邑川清晰感知到它们如潺潺溪水,沿着督脉下行至气海,沿途擦过脊椎时竟发出细微的 “滋滋” 声,似在冲刷经络壁上积累多年的杂质,带来酥麻微痒的触感。
光点全部汇入气海后立刻变成了无色,与气海本源相融。
他立刻运转小周天口诀,引导无色灵气沿着任脉上行,经膻中穴时微微滞涩,似有薄膜阻隔,稍一用力便顺利冲破,灵气继续上行至天突穴、印堂穴,再从印堂折返督脉,形成完整的环状循环。
当第一圈循环完成时,他忍不住轻颤了一下 —— 整个人仿佛被春日溪流从头浇到脚,五脏六腑都泛起清润的甘甜,先前久坐导致的腰背酸麻感竟如冰雪消融般褪去,浑身舒泰。
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气海处渐渐聚起一抹光晕,宛如攥在掌心的萤火,虽微弱却清晰可辨,灵气在其中缓缓旋转。
灵识扫过经脉时,发现原本滞涩的关元穴附近,此刻竟有细碎的黑色絮状物随灵气排出,那是凡人身躯日积月累的浊气,被灵气冲刷后显露出原形。
一个时辰后,林邑川缓缓睁眼,双目中闪过一抹莹润的绿光,随即隐去。
“原来这就是引气入体...” 他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气海位置,那里此刻仍有温热的酥麻感,似有一团小兽在沉睡蓄力。
想起《白诀》中 “首成气旋者,如幼芽破岩,需以心神温养半日方固” 的警示,他不敢懈怠,再次闭上双眼,将灵识集中于气海光点,如老叟护雏般小心翼翼地引导新一波灵气汇入,巩固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又过了一个时辰,林邑川缓缓睁开眼,刚从入定状态中抽离,一股酸腐恶臭便猛然撞进鼻腔,浓烈得让他几欲作呕。
他低头看去,只见周身皮肤上覆着一层黑褐色的黏腻污垢,厚得几乎能刮下泥来,就连指甲缝里都渗着油膏状的杂质 —— 这是引气入体时,灵气冲刷经脉排出的脏腑浊气与陈年毒素,是伐毛洗髓的必经之象。
他猛地打了个寒颤,想起《白诀》里 “洗髓伐骨,垢出肤清” 的记载,来不及细想便抓起衣物冲向溪边。
溪水没过脚踝时,他忍不住发出一声低吟 —— 寻常冷水此刻触在皮肤上竟似温玉般柔和,再无往日的刺骨之感,可见肉身经灵气淬炼后已变得格外敏锐,感知也更为细腻。
双手捧起溪水泼向脖颈,结痂的污垢遇水即化,如融化的沥青般簌簌坠入溪流,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青黑色,溪水都被染得浑浊。
最后一缕污垢被冲走,他愕然发现左小臂上自孩童时便有的刀疤(曾被柴刀划伤)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细腻如温玉的肌肤,在夜色中泛着淡淡的珍珠光泽,触手光滑坚韧。
他试着屈指轻弹自己的小臂,皮肤下传来沉闷的 “嘭” 声,竟似敲击在精铁之上,先前脆弱的肌肉组织此刻透着股柔韧的弹性,仿佛每一寸肌肤都裹着一层无形的灵气护罩,充满了力量感。
“这是... 伐毛洗髓后的变化?” 他喃喃自语,随手捡起岸边拳头大的鹅卵石,掌心微用力便将其捏得粉碎,石屑纷飞间竟无一丝刺痛感,力量较之前明显增长。
低头再看自己的倒影,溪水清晰映照出他的面容:虽仍是少年轮廓,眉骨与下颌线条却硬朗了几分,眼尾微微上挑,眸子深处藏着一丝灵气流转的莹光,透着股脱胎换骨的清冽之气,再非往日的凡俗模样。
他深吸一口气,山林间的草木清香涌入肺腑,灵台清明,心中对修仙之路的信心愈发坚定。
这种与自然灵气微妙共振的感觉,远比洗去污垢更让他震撼 —— 原来当肉身杂质除去,竟能直接与天地灵气产生如此清晰的共鸣,仿佛自己成了山林的一部分,能听见草木生长的呼吸。
穿戴好衣物时,林邑川注意到被污垢浸透的里衣竟在石滩上洇出一圈暗褐色印记,形状隐约似人形,宛如蜕下的旧壳。
他将衣物投入溪流任其漂走,转身望向月光下的山林,忽然感觉视野前所未有的清晰:松针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晕,每一道光纹都清晰可辨;
三十步外的野兔踩断枯枝的脆响如在耳畔,连兔子受惊时竖起的耳朵都能 “看” 得分明;
就连空气中浮动的草木气息,都能分辨出松果的辛香、苔藓的潮意与山菊的淡甜,层次分明。
“原来这才是修士该有的体魄...” 他握紧拳头,感受着经脉中隐隐跃动的灵气,如溪流在血管中轻唱,嘴角扬起一抹坚毅的笑。
此刻的他终于明白,那层令人作呕的污垢不仅是肉身的杂质,更是凡人躯壳的枷锁 —— 而他,已在今夜迈出了挣脱枷锁的第一步。
当第一缕晨雾漫过山谷时,林邑川迎着曙光舒展身躯,衣袂下的少年背影虽仍单薄,却已隐隐透出利剑初出鞘的锋芒,骨骼舒展间竟带着灵气流动的轻响。
林邑川套上备用青衫,布料触肤时带着灵气滋养后的顺滑,忽然想起岩壁石缝里藏着的 “宝贝”。
那是之前百山历练在两位修仙者两败俱亡时捡到的。
他踩着带露的草径快步来到崖壁下,草叶上的露珠沾湿裤脚,却丝毫未觉冰凉。
寻找到一长木枝,对准石缝轻轻一挑,两个暗褐色储物袋与一柄裹着粗麻布的小剑顿时滑落出来,在晨露中泛着温润的光泽,袋口的绳结上还缠着几根干枯的灵草。
依照《白诀》所述,储物袋需滴血认主方能使用。
他深吸一口气,咬破指尖,殷红的血珠立刻涌出。
将鲜血分别滴在两个储物袋上,血色刚一触及布料,便如活物般迅速渗入,在袋面化作两道淡红印记,似花朵般缓缓绽放。
紧接着,一股若有若无的灵气波动从袋中传来,与他的灵识产生细微共鸣,仿佛两个沉睡的生命被唤醒。
当他试着以意念触碰印记时,眼前突然浮现出两片朦胧的 “空间视野”,各有三方大小:左侧储物袋内整齐码放着青、白、红、紫等各色灵石,如宝石般璀璨,粗略一数竟有一百二十余块;
叠着三身绸缎衣物,其中一套月白色中衣尚未拆封,袖口处绣着淡竹纹路,针脚细密,显然是前主人的珍藏;
还有四枚玉简,玉质温润,隐隐有灵光流转;
四个玉盒,盒身刻着繁复花纹,应是存放灵药之用;
十瓶丹药,瓶身贴着不同标签;
另有两个小木箱,箱锁上缠着灵绳。
林邑川以灵识探入储物袋,首次尝试取灵石时,指尖微颤,半天才扯出一块。
反复练习数次后,取物渐顺,可放入时却屡屡碰壁。
他猛然忆起《白诀》所述,需先以灵识锁定袋内空位,再托物于袋口,以意念送入。
如此反复操练十余次,终于能流畅取放,灵识一动,物品便应声而出或悄然入袋。
右侧袋中则有一百一十块各色灵石,五瓶丹药,两身耐磨的麻布劲装,两枚玉简,还有些零散的符纸与灵木炭。
林邑川将两个储物袋里的灵石和衣物都取出放在一处干净的地上。
他先将衣物按新旧分类,把未穿过的月白中衣叠好收入内侧储物格,指尖拂过绸缎时,能感受到布料中残留的微弱灵气,不知是什么材料织成。
再将目光投向那堆灵石:青色灵石散发着清新草木气息,入手微凉,应是木属性灵石;
白色灵石表面凝结着细小冰晶,透着丝丝寒意,是水属性灵石;
红色灵石内隐约有火纹流转,握在掌心竟有温热感,当属火属性 —— 这些都是练气期修士常用的下品灵石。
其中混杂的十几块紫色灵石尤为珍贵,光晕凝练如晚霞,入手沉重,灵气波动远比下品灵石醇厚,应是中阶 “紫晶灵石”,一块便可抵百块下品灵石,能提供更精纯的灵气。
处理完衣物与灵石,其他的玉简、丹药、玉盒等物他准备回家再仔细清理,以免在野外分心。
林邑川转而拿起那柄裹着麻布的小剑,麻布一拆,剑身立刻泛出幽蓝光泽,刃口薄如蝉翼,在晨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锋芒。
剑身上刻着细密的云纹,剑柄处缠着防滑的灵藤,末端还缀着一颗小小的青晶石。
他认出这是用精铁掺灵铜炼制的法器 “青阳剑”,虽只是低阶法器,却比他腰间的竹剑锋利百倍,剑身隐隐有寒气流转,显然还附加了微弱的冰属性效果。
他按捺住试剑的冲动,转而抓起玉简 —— 这些用灵玉雕刻的薄片才是真正的宝藏,蕴含着前人的修炼心得。
当第一枚玉简贴上眉心的瞬间,信息流如潮水般涌入识海,却并不混乱,显然是前人以灵识梳理过的内容:
《神行步》:低阶中级身法,运转时需将灵气注入足太阴脾经,沿脚踝、膝盖、大腿内侧经络流转,可提升三成移动速度,步法轨迹暗含 “北斗七星” 方位变化,每步落下需踩在对应星位,转折时灵气需在血海穴短暂凝滞。
《练气心得手札》:两份残篇,一份提及 “以食养气” 之法(建议多摄入灵米、朱果、灵麦等富含灵气的食物,每日晨食灵米粥可滋养脾胃,辅助灵气吸收);
另一份记载着 “冲关时若经脉刺痛,可按压足三里穴缓解” 的经验,还标注了 “灵气逆行时,轻叩百会穴可导气归海” 的应急之法。
《炼丹基础要略》:详述聚灵炉的使用方法,需先以灵火预热炉身,待炉壁泛出红光方可投料;
记录了止血丹(凡品下阶)、聚气丹(凡品下阶)、解毒丹(凡品中阶)、培元丹(凡品中阶)、清神丹(凡品上阶)五种丹药的配方与炼制步骤,其中培元丹需灵谷草(三年生)、寒潭水(深层)、赤鳞鱼眼(一对)三味主药,辅药需望月草、凝露花各一份,炼制时火候需 “三温三火”,切不可急功近利。
《符箓入门》:收录 “火球符、疾行符、金刚符、冰箭符、风刃符” 五种低阶符箓的制作流程,特别强调画符时灵识需稳如磐石,笔尖灵气流动必须与符文纹路完全契合,墨汁需用灵炭混合朱砂调制,符纸需以晨露浸润三日方可使用。
《百草图鉴》:图文并茂记载了三百余种灵草特性,如 “龙须草生阴湿处,根须七歧者可入药,主治经络堵塞,需与清水同煎”,并配有手绘叶脉图,线条精准;
“血参生于腐殖土中,茎带紫纹,叶呈心形,补气效果极佳,年份越久茎纹越密”。
《灵兽简录》:描绘了青鳞蛇(栖息于毒沼,吐信可喷毒雾,其鳞可制防毒符)、疾风豹(生双翅,速度极快,喜食灵鹿,弱点在翼根软处)、灵纹龟(背甲可抵筑基期修士全力一击,腹甲有灵纹,可入药)等二十八种低阶灵兽,每种都标注了栖息地与弱点,字迹旁还画着简易素描。
林邑川闭目消化着这些信息,指尖无意识摩挲着玉简边缘,冰凉的玉质让识海更加清明。
当灵识扫过《神行步》的步法图谱时,他忽然感觉气海处的木灵气轻轻一颤,与功法中 “足太阴脾经” 的灵气路线产生共鸣 —— 或许是因为此地木灵气充裕,又或许是他身具混沌灵体能兼容各属性功法之故。
想到此处,他不禁生出一丝期待:若能将《神行步》与火球术结合,在高速移动中施法,既能躲避攻击又能发动突袭,是否能成为他日对敌的杀手锏?
朝阳爬上山顶时,林邑川已将所有物品分门别类收入储物袋,两个袋子贴身藏好,三寸青阳剑则系在腰间,用外衫遮住。
他望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山峰,心中忽然有了明确的方向:先以《神行步》打基础,熟悉灵气在下肢的运转;
再研读炼丹与符箓之术,掌握生存技能;
待灵气充裕时便尝试炼制培元丹,辅助修炼 —— 而这一切,都需要更多灵石支撑,下品灵石消耗极快,中阶灵石更是修炼至宝。
林邑川在岩洞内布置好简易四象阵,取出四块泛着青芒的木属性灵石,分别置于东南西北四角,阵眼处恰好有块平整的青石。
依照《白诀》所载的灵石吸收法门,开始了艰难的修炼尝试。
他用 “握元法”,双掌各紧攥一块木灵石,以气海为漩涡,引导灵气缓缓纳入。
灵气流动稍显顺畅,顺着手臂经脉缓缓下行,可刚到肘部曲池穴,便因灵气过于精纯而滞涩不前,需以灵识反复冲刷才能继续推进。
当第二块灵石耗尽时,气旋仍未成形,他只觉经脉刺痛加剧,仿佛被无数钢针扎过,额头渗出冷汗。
心疼归心疼,林邑川深知修行不能半途而废。
这些灵石是修炼的基石,浪费一块便少一分机缘。
他强忍着肉痛,又取出两块灵石,这次换了水属性灵石,想试试不同属性是否更易吸收。
他摒弃了急于求成的心态,将灵识分成数缕,如庖丁解牛般精准引导灵气:一缕护着经脉壁,一缕推动灵气前行,一缕在气海边缘凝聚。
随着灵石表面的光泽逐渐黯淡,气海处终于泛起微光,银白色的气旋开始缓缓旋转,虽微弱却稳定,如婴儿呼吸般均匀。
尽管耗费了四块灵石(两块木属性、两块水属性),看着气海中央初具雏形的气旋,他心中燃起一丝希望,也暗暗发誓日后一定要多收集灵石,无论是通过坊市交易、完成任务,还是探寻秘境,都要积累足够的修炼资源。
此后三日,林邑川不再依赖灵石,转而尝试吸纳空气中的灵力。
他每日破晓便来到山谷中的灵泉旁,盘坐于青石之上,双目微闭,灵识如蛛网般扩散开来。
起初,他只能捕捉到零星的灵气,每一缕都要耗费极大的精力引入经脉,一个时辰下来,气海气旋仅增长一丝。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渐渐摸清了灵气流动的规律 —— 清晨时分,木灵气会随着山风在林间汇聚,辰时最盛;
午后烈日当空,火灵气则更为活跃,未时达到顶峰;
傍晚水汽上升,水灵气充盈;深夜万籁俱寂,土灵气沉淀。
他依循灵气潮汐,调整修炼时间:清晨吸木灵气养经脉,午后纳火灵气炼气旋,傍晚引水灵气温润,深夜聚土灵气固基。
如此一来,效率大大提升,三日下来,气海气旋已凝实了近半,运转时灵气流动愈发顺畅。
林邑川望着灵泉中自己的倒影,面容虽仍带少年青涩,眼神却已多了几分坚韧与笃定。
一个月的时间里,林邑川几乎不眠不休,唯有腹中饥饿时才啃食几口干粮。
当第一缕春日暖阳穿透云层,洒在他身上时,气海处的气旋突然剧烈震颤,一股温润的力量席卷全身。
他惊喜地发现,气旋已然成形,宛如一轮微型皓月散发着柔和光辉。
与此同时,灵识如涟漪般向外扩张,从原先的一米猛地延伸至三米,他能清晰 “看” 到三米内每一片树叶的脉络,每一只蚂蚁的爬行轨迹。
林邑川修炼期间每日身体表面均有污垢排出且日渐减少,直至气旋形成后不再排出,此阶段他几乎赤身修炼以保持洁净。
修炼天赋在此时展露无遗。
林邑川在稳固气旋的同时,开始钻研各类术法。
修炼 “神行步” 时,他在林间反复奔跑,起初步伐凌乱,灵气时常在经脉中堵塞,导致双腿酸痛难忍。
但他不断调整呼吸与灵气运转节奏,终于在第七日踏入小成境界,身形鬼魅般掠过山石,衣角几乎不沾草木。
御物术的修炼同样艰辛。
他将青阳剑置于掌心,以灵识如丝线般缠绕剑身,试图操控其飞行。
一开始,小剑不是突然坠落,就是不受控制地乱撞,有次甚至险些划伤他的脖颈。
但他毫不气馁,每日花费数个时辰练习,终于能让小剑在三米范围内自由穿梭,剑气划破空气,发出 “嗡嗡” 的低鸣。
火球术、风刃术、冰箭术和灵盾术的修炼也并非一帆风顺。
火球术凝聚时,他常因灵气掌控不稳,导致火焰过早熄灭;
冰箭术需要极寒的意念引导,稍有不慎就会反噬,让他浑身发冷;
风刃术对灵识的精准度要求极高,稍有偏差,气刃就会偏移方向;
灵盾术则需灵识具备极强的稳定性与承压性,以灵力凝聚防护屏障,抵御攻击时需实时感知冲击并调动灵力修补,对灵识的持续输出与应变能力要求严苛,且不同属性灵盾需与对应元素共鸣,否则易因灵力紊乱导致屏障薄弱或溃散。
但林邑川凭借着惊人的毅力和悟性,不断总结经验,终于将这五种种法术都修炼至小成境界,可以在两个呼吸间完成。
掌心凝聚的火球术愈发凝练,三米内的枯枝瞬间燃成灰烬;
冰箭术凝结的冰棱寒意刺骨,能在瞬间冻结石块;风刃术挥出的气刃削铁如泥,轻松斩断碗口粗的树干;
御物术在三米内可以操纵小剑快速的穿越;灵盾术可以抵抗以上几种法术的强力攻击,只是每次抵抗需消耗一缕灵力。
林邑川试了一下,他的灵力可以支撑发十次法术。
临行前,林邑川将玉简、灵石收入储物袋,贴身藏好空袋,清理完山谷中修炼痕迹后,回望已生活一个多月、每寸土地都留有自己修炼汗水与足迹的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