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湛:“破僵局别硬推”,用“顺势而为”比“事前商议”更高效
范湛(号希阳)担任南昌太守时,之前因为王都院(都察院官员)摆架子,府里官员拜见上司时,都得在台阶下的帐篷外面跪拜,不管刮风下雨都不能例外。
范湛想恢复过去“在帐篷内跪拜”的旧规矩。恰逢陈都院刚上任,官员们都聚集在府衙门口,准备拜见新上司。范湛一边往堂内走,一边回头对众人说:“各位今天跟着我按规矩行礼就行。”
走到堂下,他直接走进帐篷里行礼,其他官员见状也都跟着进去了——过去的规矩就这么恢复了。事后范湛退到门外,跟官员们行礼拜别,对刚才“恢复旧制”的事只字不提,大家就各自散去了。
冯梦龙点评:看似“顺手为之”,实则“谋定后动”,不纠结、不邀功才是真高明!
忍辱居士曾评价:“要是范湛在门口聚集官员时,先跟大家商量‘恢复旧制’,肯定有人附和,但也会有人中途反对说‘不行’,还有人会胆怯不敢上前,怎么可能所有人都跟着他进帐篷?大家之所以会跟着,是因为看到范湛带头走了进去,自己不知不觉就跟上了。”
“要是范湛出门后,还特意庆祝‘规矩恢复’,肯定有人议论他‘自夸’,甚至有人会在上级面前说他坏话,就算巡抚知道了,也可能心里不舒服。为什么规矩顺利恢复,上级还没察觉?因为范湛是趁新官上任的机会突然行动,后来大家又把这当成了惯例。”
“唉!这事虽小,但能看出范湛是个果断、有见识的人啊!”
范湛的智慧,在于看透“纠结‘能不能做’不如直接‘带头做’”:事前商量容易被反对声音绊住,而趁新官上任的契机带头行动,其他人会下意识跟随;事后不邀功,又避免了“出风头”引发的非议。很多时候,面对需要改变却有阻力的小事,不用反复谋划、争论,找准时机“先做再说”,反而能悄无声息地打破僵局。
【管理智慧】
一、范湛的“改规逻辑”:不搞“议而不决”,用“行动带节奏”;不做“事后邀功”,靠“默认成习惯”
范湛不提前开会、不事后邀功,核心是摸透了“改规矩的死穴——一讨论就内耗,一邀功就惹麻烦”。要是他提前跟大家商量“咱们要不要进棚子跪拜”,肯定有人说“这是王都院定的规矩,改了怕得罪人”,有人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只会“议而不决”;要是改完后到处说“是我把规矩改回来的”,又会有人说“就他能”,甚至告到上司那“范湛不遵守旧例”,反而引火烧身。
而“带头做+不声张”,既绕开了内耗,又避免了非议:大家跟着他做,是“随大流”,不用担“抗规矩”的责;上司没察觉,是“觉得本该如此”,不会觉得“有人故意改例”——这才是“改不合理规矩”的高阶玩法:不纠结、不折腾,悄悄把事办了。
1.当代案例:职场改“站着开会”规矩,主管带头坐,不讨论就落地
某互联网公司的项目组,前组长定了个“每周一早上站着开1小时会”的规矩,美其名曰“提高效率”,结果大家站得腿酸,发言也不敢多聊,反而效率更低。新主管小李想改回“坐着开会”,但没提前跟大家说。
周一开会时,正好部门总监来旁听,小李没等大家站好,直接搬了把椅子坐下,还笑着说:“站着开会大家都紧绷,坐下来慢慢聊,思路更清楚,总监您也坐。” 一边说一边给总监和其他同事递椅子。同事们一看“主管和总监都坐了”,也跟着坐下,没人提“前组长定的规矩”。
开会时大家放松多了,还聊出了两个优化方案。事后小李没提“是我改的规矩”,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坐着开,连总监都觉得“坐着开会更高效”。要是小李提前问“咱们改坐着开会好不好”,肯定有人说“前组长定的,别瞎改”,最后改不成;反而“带头做”,没人犹豫,规矩就改了。
2.当代案例:社区改“快递必须去物业拿”规矩,经理直接装柜,不邀功就服众
某小区前物业定了个破规矩:居民拿快递必须去物业办公室,而且周末物业不上班,快递堆在门口没人管,居民怨声载道。新物业经理小张想在每栋楼楼下装快递柜,却没开业主大会讨论(怕有人说“装柜费钱,最后还得摊到物业费里”)。
趁业主代表来物业谈“绿化问题”时,小张直接拿出快递柜的安装合同说:“咱们跟快递柜公司谈好了,每栋楼楼下都装,下周就施工,以后大家不用跑物业,24小时都能拿快递,费用我们物业跟公司结算,不用大家加钱。” 业主代表一听“不花钱还方便”,都点头同意。
快递柜装好后,居民们只觉得“新物业办事靠谱”,没人知道是小张主动推进的——要是小张提前开大会讨论,肯定有人反对“怕加物业费”,反而拖很久;而“先做了再说”,大家尝到甜头,自然没人反对。
二、评注的“关键透底”:范湛的“强毅有识”,藏在“不纠结、不邀功”里
评注里说,要是范湛提前跟大家商量改规矩,肯定有人反对、有人犹豫,没人敢跟着进棚子;要是改完后到处邀功,肯定有人说他自夸,甚至告到上司那。而范湛“卒然行动”(突然带头做),大家跟着“不知不觉就改了”;事后“不声张”,大家慢慢当成旧例,上司也没察觉——这才是真本事:有勇气带头破局,有脑子避免麻烦。
放到现代,就是“改规矩的核心:别跟‘反对的声音’较劲,别跟‘邀功的欲望’较劲”。比如职场改流程,别纠结“谁会反对”,先带头按新流程做;社区改服务,别想着“我要让大家知道是我干的”,先把服务落地——行动比说话管用,做事比邀功靠谱。
三、反面案例:“议而不决”“事后邀功”,反而改不成规矩
很多人想改规矩,却栽在“提前讨论”和“事后邀功”上:
- 某公司想改“加班报销得等1个月”的规矩,主管提前开会问大家“咱们改成3天报销好不好”,有人说“财务流程改起来麻烦”,有人说“怕有人乱报销”,讨论了3次也没改成,最后不了了之;
- 某社区想改“垃圾桶只放小区门口”的规矩,主任好不容易协调在每栋楼楼下加了垃圾桶,结果到处跟人说“是我跟物业吵了好几次才办成的”,有人不服气“明明是大家一起提的意见”,最后主任反而被孤立——这就是“没学范湛的智慧”:讨论只会内耗,邀功只会树敌。
四、核心启示:想改不合理规矩,记住范湛的2个“不犯傻”
1.不犯“提前讨论、议而不决”的傻:别一想到改规矩就“先开个会问问大家”,越讨论反对的人越多、犹豫的人越多。不如像范湛一样“带头做”,大家跟着随大流,反而容易落地——行动是最好的说服力,比说一百句都管用。
2.不犯“事后邀功、自找麻烦”的傻:改完规矩别到处说“是我干的”,别想着“要让大家夸我”。像范湛一样“不声张”,大家慢慢习惯新规矩,反而没人反对;邀功只会让人觉得你“想刷存在感”,甚至给你找绊子。
【原文】范湛
范希阳为南昌太守。先是府官自王都院作势以来,跪拜俱在阶下蓬外,风雨不问。希阳欲复旧制,乃于陈都院初上任时,各官俱聚门将见,希阳且进且顾曰:“诸君今日随我行礼。”进至堂下,竟入蓬内行礼,各官俱随而前,旧制遂复。希阳退至门外,与众官作礼为别,更不言及前事而散。
评:忍辱居士曰:“使希阳于聚门将见时与众参谋,诸人固有和之者,亦必有中沮而称不可者,又必有色沮而不敢前者,如何肯俱随而前?俱随而前者,见希阳之前而已不觉也。又使希阳于出门后庆此礼之得复,诸人必有议其自夸者,更有媒蘖于各上司者,即抚院闻之,有不快者,如何竟复而上人不知?不知者,希阳行之于卒然,而后人又循之为旧例也。嗟乎!事虽小也,吾固知其人为强毅有识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