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今天咱们来聊一位三国时期的选择题困难户。说他特别,不是因为他能力多出众,而是他在那个站队比站岗还重要的年代,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一本《反面教材大全》。
这位仁兄,就是汉末群雄之一——刘岱。
要是把三国比作一场大型职场晋升赛,那刘岱绝对是那个让你哭笑不得的同事:家世显赫却总在关键决策上掉链子,手握好牌却总在关键时刻打错牌,明明可以躺赢却非要亲身示范什么叫精准踩雷。
一、刘岱的官N代人设
先来看看刘岱的履历表。他是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西汉齐孝王刘将闾之后,太尉刘宠之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企三代。
在汉末这个大型集团公司里,刘岱的起点让多少人望尘莫及:初平元年(190年),他就已经是兖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华东区总裁。这职位,搁现在那可是妥妥的封疆大吏。
但有趣的是,刘岱在汉末职场的表现相当耐人寻味。他就像今天那些空降的高管:背景硬、资源好,但总在关键时刻暴露出决策能力的短板。
当时讨董联盟成立,相当于行业头部大佬们组了个反董卓联盟。刘岱作为地方实力派,本来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大展拳脚,结果他却把精力用在了内部斗争上。
二、刘岱的站队迷惑行为
要说刘岱的职场迷惑行为,那绝对要数他与桥瑁的同事内耗大戏。
当时讨董联盟内部派系林立,刘岱和同事桥瑁关系紧张。这场景像极了今天的办公室政治:两个部门总监互相看不顺眼,明里暗里较劲。
最魔幻的是,刘岱居然找了个借口把桥瑁给了,让王肱顶替其职位。这操作,堪比现在的部门斗争胜利方,直接把对手踢出公司。
但刘岱可能忘了,在真正的乱世职场,这样的内耗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这就像今天的某个区域总裁,不想着怎么开拓市场,整天想着怎么搞垮隔壁部门。
三、刘岱的终极选择题
时间来到初平三年(192年),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这是刘岱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也是他精准踩雷能力的集中体现。
当时他面临两个选择:
选项A:听从鲍信建议,采取防守策略,消耗敌军
选项b:主动出击,速战速决
刘岱的思考过程,完全可以入选《职场决策失误案例库》:
防守?太没面子了!我堂堂皇亲国戚,怎么能当缩头乌龟?
鲍信这人就是太保守,还是我的想法对!
于是,刘岱选择了最激进的方案:亲自带队冲锋。结果可想而知——这位兖州cEo直接在战场上被离职了。
这段故事要是放在今天的职场,绝对能写进mbA反面教材:第一,不听专业人士建议;第二,被身份包袱所累;第三,在重要决策上感情用事。
四、刘岱的职场启示录
刘岱的故事,给现代打工人留下了太多血泪教训:
第一,背景再好也经不起瞎折腾。
刘岱的起点比曹操、刘备都高,结果却早早出局。这像极了今天的某些企三代,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第二,职场站队很重要,但实力更重要。
刘岱整天琢磨内斗,却忘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听劝是种美德,固执是种病。
要是刘岱能听进鲍信的建议,说不定三国历史就要改写了。
第四,认清自己的定位很重要。
刘岱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搞清楚自己到底是帅才还是将才。
第五,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刘岱用生命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关键节点做错选择,再多努力都是白费。
五、假如刘岱穿越到现代
让我们开个脑洞:如果刘岱穿越到今天的职场,会发生什么?
场景一:项目决策会
项目经理:根据数据分析,这个项目需要谨慎推进。
刘岱:数据都是骗人的!我觉得应该全力投入!
同事:......
场景二:部门竞争
刘岱:隔壁部门那个总监太讨厌了,我们想办法把他挤走!
下属:可是我们自己的业绩......
刘岱:业绩不重要,面子最重要!
场景三:重大投资
风控总监:这个项目风险太高,建议放弃。
刘岱:怕什么!我经验丰富,这次一定能成!
结果:公司破产。
看来,刘岱就算穿越到现代,也还是那个刘岱:自信满满,决策随性,永远在踩雷,永远不认错。
六、刘岱的另类价值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我们只用成败论英雄,可能就错过了刘岱的教育意义。
在这个人人都想站对队的时代,刘岱这种精准站错队的能力,反而成了最好的警示案例。他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有一种失败,叫做自作聪明;有一种教训,叫做不听人劝。
想想看,如果刘岱活在今天,他可能会是那个:
· 在牛市顶峰all in的股民
·在行业下行期疯狂扩张的创业者
·听不进下属建议的霸道总裁
·把公司内斗当主业的高管
这种人,可能在短期内看起来很风光,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往往是最先出局的。
结语:致我们身边的刘岱们
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职场生涯中,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
他们可能是那个总是自信满满的领导,可能是那个听不进建议的同事,可能是那个把内斗当能力的上司,可能是那个在关键决策上总是踩雷的伙伴。
这些人往往自视甚高,拒绝认错,不懂反思,但他们是我们最好的反面教材。
所以,下次当你想要一意孤行时,想想刘岱: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真的不丢人。
下次当你沉迷于办公室政治时,想想刘岱:提升自己的实力,比搞垮对手更重要。
下次当你面临重要选择时,想想刘岱:谨慎决策,理性分析,别让情绪主导判断。
刘岱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站错队的代价很大,但更大的代价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站错队。
这大概就是:成也选择,败也选择,但选择永远需要智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