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西汉开国那会儿,风云际会,英雄辈出。有运筹帷幄的张良,有后勤保障专家萧何,还有打仗不要命的韩信。在这群闪耀的明星中,有个叫王陵的哥们儿,堪称西汉官场的一股泥石流——此人倔得像头拴在桩上的老驴,认准的理儿十八匹马都拉不回来。
王陵同志原是沛县的地头蛇,家里有矿(真的矿没有,但钱多得能砸死人),在县城里是个响当当的人物。那时候刘邦还是个街溜子,整天游手好闲,逮谁蹭谁饭,见着王陵就得点头哈腰喊“大哥”。王陵这人倒也仗义,虽然瞧不上刘邦那副痞子相,却也没少接济他。
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昔日的街溜子竟然扯旗造反,最后还当上了皇帝。这天刘邦设宴招待老熟人,看见王陵来了,顿时来了兴致,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旧事重提:“王大哥啊,还记得当年我不?您看我如今这排场,比当年如何啊?”
王陵把酒杯一放,眼睛一瞪:“排场是大了,可你这人还是那副德行!”满朝文武吓得筷子都掉了,刘邦却哈哈大笑——他就吃这套。
一、我妈让我跟刘邦混
王陵原本自己拉了一支队伍单干,颇有几分实力。楚汉相争时,项羽为了拉拢他,把他老娘请到军中好生招待。老太太却是个人间清醒,偷偷对前来探视的使者说:“告诉我儿,汉王刘邦虽然看着不靠谱,但将来得天下的必是他。让我儿好好跟着汉王干,别因为我而三心二意。”说完就拔剑自刎了——这暴脾气,看来王陵的倔是祖传的。
王陵从此死心塌地跟着刘邦打天下,虽然战功不如那帮杀神,但刘邦信任他啊。刘邦看人贼准:攻城略地你找韩信,运粮管账你找萧何,但要找个不会见风使舵、不会阳奉阴违的实在人,那就非王陵莫属。
刘邦临终前,吕后问他:“萧何之后,谁可为相?”
刘邦说:“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不过王陵太直,得让陈平帮他。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看看,刘邦给王陵的评语就俩字:“太直”。这哪是评价,简直是预警——后来发生的事证明,刘邦看人那叫一个准。
二、在吕后面前硬刚第一人
刘邦死后,大汉王朝进入了“吕后时代”。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质上的女皇帝手段了得,把刘家王爷们治得服服帖帖,满朝文武没人敢说个不字——除了王陵。
话说吕后打算封自家亲戚为王,先找右丞相王陵征求意见。朝堂上,吕后笑眯眯地问:“王爱卿啊,我想封几个吕家的人当王爷,你觉得怎么样啊?”
王脖子一梗,眼睛一瞪:“不怎么样!先帝当年杀白马跟我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现在要封吕氏为王,不符合约定!”
吕后脸色顿时阴沉下来,转头问左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你们俩怎么看?”
陈平这老滑头马上回答:“太后圣明!当年是高祖皇帝统治天下,所以封刘姓为王。如今太后临朝称制,想封吕姓为王,没什么不可以的!”
周勃在一旁点头如捣蒜:“臣附议!”
退朝后,王陵揪住陈平和周勃质问:“你们俩还要脸不要?先帝盟誓时你们都在场,现在拍马屁拍到这种程度,死后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陈平笑呵呵地说:“老王啊,当面谏诤,我们不如你;但保全社稷,安定刘氏后代,你不如我们。”
果然,吕后明升暗降,给王陵个太傅的虚职,夺了他的实权。王陵倒也光棍,直接称病回家养老——道不同不相为谋,老子不陪你们玩了!
这位倔老头在家宅了十年,直到去世都没再过问朝政。估计这十年没少在家骂陈平周勃是“软骨头”,殊不知这俩“软骨头”后来真的实现了“安刘氏”的诺言。
三、不会转弯的直肠子
王陵的耿直在汉朝是出了名的,这里还有个小插曲:
某日朝会,汉惠帝(吕后的儿子)看见王陵一脸严肃,就想逗逗他:“王爱卿,朕听说你年轻时和先帝是旧交,那时先帝常去你家蹭饭,可有此事?”
王陵正色道:“确有此事。先帝当年每每醉卧臣家,还吐得臣满床都是。”
满朝文武忍笑忍得辛苦,惠帝也哭笑不得——这老头真是问啥说啥,半点不留面子。
还有一次,有人举报某个官员贪污,吕后命王陵去查办。查了半个月,王陵回报:“查无实据。”
吕后暗示:“听说此人与某诸侯往来甚密……”
王陵眼睛一瞪:“太后是让臣查贪污,还是查结交诸侯?若查结交诸侯,请另下旨意;若查贪污,确实没有证据!”
吕后气得牙痒痒,却拿他没办法——这老头永远听不懂潜台词!
四、家风传承:倔强是一种家族病
王陵的耿直家风还传给了后代。他的儿子王襄,完美继承了老爹的硬核基因。
汉武帝时,王襄担任齐国丞相。齐王刘次昌荒淫无道,王襄屡次劝谏无效,索性辞职不干——典型的“王陵式”解决方案:不跟你玩了!
后来汉武帝派主父偃去齐国整顿,王襄作为老臣被请回来协助。主父偃想罗织罪名废掉齐王,王襄却坚持依法办事:“齐王虽有过失,但罪不至废黜。”
主父偃威胁:“你这是要和皇上作对吗?”
王脖子一梗——这姿势跟他爹一模一样:“我是和道理作对吗?”
结果当然是被免官回家。看来这王家人的颈椎都不太好,不会低头啊。
五、历史评价:倔得可爱,直得可敬
后世对王陵的评价颇为有趣。司马迁在《史记》里没单独给他列传,而是把他塞在《陈丞相世家》里顺便写了写,字数不多,但形象鲜明——就是个认死理的倔老头。
班固的《汉书》倒是给了王陵应有的尊重,专门放在张良、陈平之后立传,评价他:“刚直倔强,守节如山。”这八个字可谓精准到位。
现代历史学家看王陵,观点就更有趣了:
有人说他是“西汉初年最后的原则守护者”;有人说他是“不懂变通的政治失败者”;还有人调侃他是“汉代第一硬核玩家”——确实,能在吕后面前硬刚而且还能善终的,除了他真没几个。
其实换个角度看,王陵的“倔”何尝不是一种大智慧?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选择了最简单也最困难的处世之道——坚持原则。他不玩阴谋诡计,不搞左右逢源,就认一个死理:答应的事要做到,立下的规矩要遵守。
这让人想起《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小孩——满朝文武都夸皇帝衣服漂亮,只有王陵这个“老小孩”敢说:“可他什么都没穿啊!”
穿越时空的倔强
若王陵活在今天,大概率会是个让领导头疼的角色:
单位里搞形式主义,他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领导决策有问题,他绝对当面就怼;
同事搞小动作,他估计直接揭老底。
这样的人在职场八成混不开,但每个单位还真需要这么个“杠精”——至少能保证有人说实话不是?
王陵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所谓的“不会来事”,其实是对底线的坚守;所谓的“不懂变通”,其实是对原则的执着。历史长河中,能臣干吏如过江之鲫,但像王陵这样“一根筋”的倔老头,反而让人记住了千百年。
所以啊,做人不妨学学王陵:该倔的时候倔一点,该硬的时候硬一点。万一不小心,也名垂青史了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