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朝开国,刘邦那厮提三尺剑取天下,麾下能人辈出。有运筹帷幄的张良,有镇国安邦的萧何,还有用兵如神的韩信。但要说最会“躺平”的,非曹参莫属。
曹参本是沛县狱吏,与萧何同乡。刘邦起义时,他紧随其后,打仗勇猛,身上伤痕累累,“身被七十创”,可谓战功赫赫。高祖六年,论功行赏时,群臣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唯有曹参,封为平阳侯,食邑万户,已是人臣极致。
谁知这打仗不要命的将军,治国却另有一套。
一、丞相府里酒气熏天
汉惠帝即位后,老丞相萧何病重。临终前,皇帝亲往探视,问谁可继任。萧何答:“知臣莫如主。”惠帝问:“曹参何如?”萧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消息传到曹参耳中,他立即吩咐仆人:“快收拾行装,我就要当宰相了。”果不其然,诏书不久即到。
长安城中百官听说曹参继任,都以为这战功赫赫的将军必会大刀阔斧推行新政。谁知曹参入主相府后,第一道命令竟是:“把所有有治理地方经验的官员都给我找来!”
官员们齐聚相府,以为新丞相要询问治国大计。谁知曹参见了众人,二话不说,先摆上酒席。众人刚想开口谈政事,曹参就举杯劝酒;有人欲言又止,曹参又灌他三杯。从早喝到晚,相府中醉倒一片,竟无一人能谈成正事。
次日如此,日日如此。相府后院堆起的酒坛都快比人高了。
二、皇帝也着急了
年轻皇帝刘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曹丞相整天喝酒不干事,成何体统?但碍于曹参是开国老臣,又不好直接批评。
某日,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在宫中侍奉皇帝。惠帝对他说:“回家悄悄问你父亲:‘高祖刚去世,皇上年轻,您作为丞相,整天喝酒,怎么不为天下事操心?’”但嘱咐千万别说是我让问的。
曹窋回家,瞅个机会,把皇帝的话变个说法问了。谁知曹参勃然大怒,抄起鞭子就抽儿子:“国家大事也是你小子能议论的?给我滚回宫里去伺候皇上!”
曹窋挨了顿揍,回宫如实禀报。惠帝更纳闷了。
次日上朝,惠帝责备曹参:“你怎么打儿子呢?是朕让他问的。”
曹参不慌不忙,脱帽谢罪,然后反问:“陛下自认为比先帝如何?”
惠帝忙说:“朕怎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那陛下看臣与萧何,谁更贤能?”
惠帝沉吟片刻:“您似乎不及萧何。”
曹参击掌笑道:“这就对了!先帝与萧何定下的法令,既明确又完备。陛下垂拱而治,臣等恪守职责,遵循旧章,不就可以了吗?”
惠帝恍然大悟,原来这老臣不是真糊涂,而是大智若愚啊!
三、曹参的治国哲学
曹参这套“无为而治”的哲学,其实早在当齐国丞相时就练成了。
当初他被派去治理齐国,召集了数百名儒生讨论治国之道。众人各抒己见,曹参越听越糊涂。后来听说胶西有位盖公,精研黄老之术,便厚礼请来。
盖公只说了六个字:“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曹参如醍醐灌顶,当即让出正堂请盖公居住。此后九年,他用黄老之术治齐,与民休息,齐国大治。
所以曹参当汉朝丞相后,继续推行这套“不折腾”的政策:凡是萧何制定的法令,一概不变;凡是萧何用过的官员,一概不换。他自己则整天饮酒作乐,好像什么都不管。
其实曹参精明着呢。他专门挑选那些质朴厚道、不善文辞的忠厚长者担任丞相属官,而把那些追求名声、爱挑毛病的官员统统罢免。这样一来,衙门里少了无事生非的人,多了踏实做事的人。
有人见丞相不管事,想到相府建言献策。曹参也不阻拦,只是热情招待,灌得酩酊大醉,直到对方忘了来意为止。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丞相的作风,也就没人来自讨酒醉了。
四、喝酒喝出的太平盛世
曹参终日饮酒,反倒喝出了个太平盛世。因为朝廷不折腾,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因为法令不朝令夕改,社会秩序稳定。经过秦朝暴政和楚汉战争,天下终于喘过气来。
老百姓编了首歌谣称赞道:
“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靖,民以宁壹。”
意思是:萧何定下好法规,曹参接任守规矩。清静无为治天下,百姓安宁又统一。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曹参:“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曹参当了三年丞相后去世,谥号为“懿侯”。他的儿子曹窋继承爵位,后来官至御史大夫。曹氏家族在西汉世代为官,显赫一时。
五、曹参的幽默人生
曹参不仅治国有一套,平日生活中也处处透着幽默。
某日,曹参在后园游玩,一群下属路过,见丞相兴致正高,便想凑过来套近乎。曹参也不客气,立即命人摆酒,与这些不速之客喝将起来。喝到兴头上,又唱又跳,完全不像个朝廷重臣。
相府附近有个官员宿舍,那些小吏们日夜饮酒,喧哗吵闹。相府属官实在受不了,又不好直接制止,便请曹参去后院游玩,指望丞相听见喧闹声后会下令禁止。谁知曹参听到隔壁划拳行令的声音,不但不制止,反而命人在相府中也摆开酒席,与隔壁对着喝,比那边闹得还欢。
还有一次,曹参看见属下有个小过失,不但不责备,反而帮忙遮掩。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这些都是细枝末节,何必计较?咱们管大事的,要抓大放小。”
其实曹参心里明白:秦朝就是管得太细太严,才二世而亡。如今天下初定,百姓需要的是宽松环境,而不是处处受管制。
六、大智若愚的智慧
表面看,曹参整天喝酒不干事,像个昏官。实则他是汉初最懂政治的政治家之一。
他深知经过长期战乱后,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少发一道政令,民间就多一分安宁;官吏少一次扰民,社会就多一分和谐。
他懂得“萧规曹随”的道理——前人经过实践检验的政策,比后人闭门造车想出来的“新政”更可靠。这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实事求是。
他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对下属的小过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反而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曹参的“无为”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遵循客观规律,不主观妄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政府创造环境,百姓创造财富”。
七、历史的启示
曹参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整个西汉前期的政策。从惠帝到文帝、景帝,连续七十多年推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终于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为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奠定了物质基础。
可惜后世许多统治者没有曹参的智慧。总是觉得自己比前人聪明,喜欢标新立异,推行各种“新政”,折腾百姓。结果往往是政策越改越乱,社会越治越糟。
看来曹参的“喝酒治国术”还真不简单:表面上是整天醉醺醺,实际上是大智若愚;表面上是无所作为,实际上是遵循规律;表面上是因循守旧,实际上是从实际出发。
所以说,会喝酒不稀奇,能把喝酒变成治国方略才是真本事!曹参这位“酒仙宰相”,堪称古今中外政治史上的一朵奇葩。
最后想起一副对联,恰可做曹参的写照:
上联:战功赫赫却甘做萧何第二
下联:终日醉酒反成就文景之治
横批:大智若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