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汉朝开国,刘邦同志成功晋级为汉高祖,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草根逆袭的皇帝。但大伙儿都知道,刘邦能得天下,全靠一个超级团队。而团队中的头号打工人,非萧何莫属。
这位萧何先生,堪称汉朝最强辅助,刘邦集团的hR兼后勤部长兼行政总监。他没有韩信那般战场上的威风,没有张良那般神机妙算的神秘感,却是个实实在在的“打工人”——还是那种老板离不开的顶级打工人。
一、沛县往事:公务员的自我修养
萧何早年是沛县的公务员,端的是铁饭碗,吃的是官家饭。这位同志业务能力极强,考核年年优秀,秦朝中央多次要调他去咸阳总部任职,都被他婉拒了。
现在看来,萧何同志颇有先见之明——秦朝那公司眼看要倒闭,去总部岂不是自寻死路?果然没过几年,大秦集团破产清算,董事长胡亥被迫退位,公司彻底凉凉。
当时萧何在沛县官府工作,与我们的刘邦同志早有交情。那会儿刘邦还是个街溜子,整天游手好闲,时不时惹是生非。按说萧何这样的优秀干部,不该与这等无业游民厮混,但萧何偏偏对刘邦另眼相看。
有一次刘邦去参加吕公的派对,规定贺礼不到一千钱的坐堂下。刘邦一文没有,却大喊“贺钱一万”,大摇大摆就往里闯。吕公大怒要赶人,萧何赶紧打圆场:“刘季这人爱说大话,但很少办不成事。”(原文是“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话表面是贬,实则是帮刘邦解围。
后来事实证明,萧何看人真准——刘邦确实爱说大话,但也确实办成了大事。
二、创业初期:后勤大师的自我修养
秦末天下大乱,沛县人民也决定起义。选领导人时,萧何、曹参这些有头有脸的人物你推我让,都不敢当这个头儿——枪打出头鸟啊!最后还是推举了刘邦这个光脚不怕穿鞋的。
从此,萧何开始了他的“最强辅助”生涯。
刘邦大军攻入咸阳,那帮武将士兵都忙着抢金银财宝,唯独萧何直扑秦朝丞相御史府,把那些律令图书、档案文件打包带走。别人笑他傻,抢这些废纸干嘛?萧何笑而不语。
后来楚汉相争,刘邦能知天下要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全凭这些“废纸”。这就好比现代企业并购,别人都在抢现金和固定资产,萧何却把对方的客户数据库、财务资料和技术专利全都搞到手了——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啊!
三、汉中岁月:人力资源总监的自我修养
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发配到偏远的汉中。将士们思乡心切,逃跑的人越来越多。
这时,我们的男主角韩信也来了个说走就走的旅行——从刘邦集团离职跳槽。萧何听说后,连夜去追,连假都没请。
这就是着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听说萧何也跑了,气得像丢了魂儿似的。等萧何带着韩信回来,刘邦又喜又怒:“你跑什么跑?”
萧何解释:“我不是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问:“追谁值得你这么拼命?”萧何答:“韩信。”
刘邦不以为然:“逃走的将军有十多个,没见你追,追个韩信,骗鬼呢?”
萧何于是开始了hR的经典说辞:“那些将军容易得到,但韩信是国士无双。大王要想永远在汉中当王,就用不着韩信;要想争天下,非韩信不可。”
就这样,韩信被拜为大将,后来果然帮刘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萧何这一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人才引进案例。
四、经营关中:代理cEo的自我修养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在前线打仗,萧何在后方经营关中。这活儿可不轻松:要征粮征兵,要维持治安,要发展生产,还要应付刘邦时不时派来的使者“慰问”。
萧何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前线要粮有粮,要人有人。刘邦几次全军覆没,都是萧何及时补充兵员粮草,让他满血复活。
但萧何心里明白,自己权力太大,难免引起老板猜疑。于是他采取了两个策略:一是把自家子弟送到前线,相当于送去当人质;二是故意做些贪赃枉法的事,自污名声。
有人不解:“您一向清廉,为何突然开始贪污腐败了?”
萧何笑道:“老板在前线拼命,我在后方深得民心,这不是找死吗?有点污点,老板才放心。”
果然,刘邦听说萧何在关中贪财牟利,不但不怒,反而大喜过望。
这就是萧何的职场智慧:有时候表现得太过完美,反而会让上司不安。适当暴露些无伤大雅的小缺点,才是明智之举。
五、建国之后:开国功臣的自我修养
天下平定后论功行赏。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封为酂侯,食邑最多。
武将们不服气:“我们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萧何徒持文墨议论,为何功劳反在我们之上?”
刘邦问:“你们知道打猎吗?追杀兽兔的是狗,指示踪迹的是人。你们是功狗,萧何是功人。”
群臣都不敢再说话了。
后来排位次,武将们又推曹参第一,说曹参身受七十伤,攻城略地,功劳最大。
刘邦心里想让萧何第一,但不好再反驳众人。这时关内侯鄂君站出来说:“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但只是一时之事。楚汉相争五年,陛下多次全军覆没,萧何总能从关中补充兵员。陛下多次失掉粮草辎重,萧何总能漕运供给。陛下虽多次失掉崤山以东,萧何总能保全关中以待陛下。这是万世之功啊!怎么能以一时之功加于万世之功之上呢?萧何当第一,曹参第二。”
刘邦大喜:“说得好!”于是萧何排第一位,特许带剑穿履上殿,入朝不趋——这可是极大的荣耀。
萧何的聪明之处在于,他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低调谨慎。他知道刘邦多疑,所以处处小心。即便功高盖世,也始终保持谦逊。
六、晚年岁月:老员工的自我修养
刘邦晚年猜忌心越来越重,先后收拾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功臣。萧何身为相国,地位崇高,更是如履薄冰。
有一次,萧何为民请命:“长安地狭,上林苑中多空地,请允许百姓入苑耕种。”刘邦大怒:“相国收受商人贿赂,来算计我的苑林!”把萧何关进了监狱。
几天后,王卫尉问刘邦:“相国犯了什么大罪?”刘邦说:“我听说李斯为相,有善归主,有恶自予。如今相国受贾人财物,为民请苑,自媚于民,所以治罪。”
王卫尉说:“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为何怀疑相国受贾人钱呢?况且陛下距楚数年,陈豨、黥布反时,陛下自将往征,当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
刘邦虽不乐意,但还是释放了萧何。萧何年老,素来谨慎,光着脚入朝谢罪。刘邦说:“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这话说得漂亮,实则刘邦是在敲打萧何:别以为你深得民心就能为所欲为,我随时能收拾你。
萧何历经风波,终于平安落地。临终前,刘邦问他谁可接任相国,萧何推荐了曹参。
萧何与曹参早年关系很好,后来有了矛盾,但临死前,萧何还是以国事为重,推荐了最适合的接班人。这就是一代名相的风范。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相国,凡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留下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七、趣闻轶事:吃货的自我修养
萧何有个不为人知的爱好——吃。他是当时着名的美食家,尤其爱吃一种叫“鲙”的生鱼片。
有一次,萧何在家宴客,厨师端上来的鲙片切得极薄,近乎透明。客人惊叹刀工了得,萧何笑道:“切鲙的功夫,不亚于治理国家的功夫。厚薄得当,恰到好处,既不能太厚影响口感,也不能太薄失了形状。”
这话看似说吃,实则暗喻治国理政之道。萧何治理国家,正如厨师切鲙,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还有一次,刘邦突然驾临相府,萧何正在用膳。刘邦也不客气,坐下就吃。尝了一口萧何的汤,赞不绝口:“这是什么汤?如此鲜美!”
萧何回答:“不过是普通的鸡汤,加了点橘皮罢了。”
刘邦大笑:“好个萧何,连吃食都与众不同!”
后来这道“萧何鸡汤”还在长安城里风行一时,成为各大酒楼的招牌菜。
萧何虽然节俭,但在吃上却从不亏待自己。他常说:“治国如烹小鲜,既要掌握火候,也要懂得调味。”这话后来被老子化用,写进了《道德经》。
八、临终遗言:智者的自我修养
萧何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前,留下遗言:“我死后,你们可能会被封侯。但要记住,不要争权,不要聚财,多买些偏僻贫瘠的土地,以免引人嫉妒。”
儿子们不解:“人家都争肥田沃土,为何我们要买薄地?”
萧解释:“咱们家地位太高,容易招祸。若是子孙贤能,会守住家业;若是不肖,薄地也不值得别人抢夺。”
后来果然如萧何所料,萧家子孙屡次因罪失侯,但总能复得封赏,保全身家。而其他许多功臣家族,都因各种原因败落了。
这再次体现了萧何的深谋远虑:他不仅为自己谋,还为子孙后代谋;不仅考虑眼前,更考虑长远。
结语:
纵观萧何一生,他没有韩信那样的军事天才,没有张良那样的奇谋妙计,但他有一种更为可贵的能力:把复杂的事情做好,把琐碎的事情做精。
他是汉朝集团最优秀的打工人:老板冲动时他冷静,老板困难时他支援,老板猜疑时他自污,老板需要时他出现。他深知自己的位置,从不越位,也从不失位。
萧何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长久的安稳;不在于锋芒毕露,而在于恰到好处;不在于个人英雄主义,而在于团队合作精神。
所以,各位打工人同胞们,当我们每天挤地铁上班,对着电脑敲键盘时,不妨想想萧何:做好本职工作,处理好上下级关系,该表现时表现,该低调时低调,该背锅时背锅——这或许就是打工人的最高修养吧!
毕竟,连萧何这样的千古名相,不也是个高级打工人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