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雾如轻纱,缠绕在小区后面水库的山间。
水面平滑如镜,倒映着天际还未落下的弯月。
张伟节奏均匀地跑向后山的山顶,这是他经常晨跑的路线。
耳机里流淌着空灵的音乐,但脑海中闪烁的,却是昨夜刚刚和团队又梳理了一版的《企业语言单词表》——“实体词”、“行动词”、“业态词”……无数光点构成的词汇网络,在脑海中延展、碰撞,寻找着彼此连接的规律。
在山顶的观景平台停下脚步,张伟扶着栏杆,微微喘息。
远方,城市的天际线在晨曦中逐渐清晰,如同他脑中尚未完全成型的构想。
单词已经定义,空间编程的雏形也已经构建好,但书写出的知识该如何保存、如何流转、如何跨越时空传承?
这是最近几天萦绕在心头的乌云。
“我定义了单词,却还没定义它们存在的时空结构……”张伟望着水库对面逐渐清晰的轮廓,喃喃自语。
文字的生命在于流动,知识的价值在于传承。
若企业语言仅仅是一套内部的沟通工具,那与历史上那些最终湮灭的古老文字有何区别?
这个念头,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心中漾开一圈圈思维的涟漪。
张伟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溯:人类自身的语言与知识,是如何一步步承载、传播并演进的?
风吹动树叶发出细微的沙沙声,张伟的思绪慢慢飘远。
最近因为琢磨企业语言单词表,经常需要从自然语言中获取灵感。
在与AI探讨中,也对自然语言的发展途径,有了一些顿悟,当时在笔记里写过一段灵感——“人类掌控知识的方式,其实经历了四个阶段。”
他蹲下身,随手拾起一根掉落在地的枯枝,在铺满细沙的土地上,划下了四个清晰的阶段:
书本→网络→大语言模型→.....可能是AGI强人工智能
这不是随意书写,而是基于深入与AI探讨研究后,对知识载体演进的精炼、概括。
张伟的思绪首先回到了遥远的1.0时代。
“竹简、羊皮、纸张……”他低声数着这些古老的文字载体。
知识被固化在物理介质上,依靠手抄、雕版、活字印刷艰难地传播。
它们是静态的、权威的、昂贵的,但更新缓慢,如同被封存在琥珀中的远古生物。
那是知识的“记忆时代”,核心是‘记录与传承’。
接着,是席卷一切的2.0时代。
“互联网、搜索引擎、超链接……”张伟写下这些词汇。
知识爆炸性增长,从图书馆搬上了全球互联网。
知识、信息变得触手可及,但也带来了碎片化与过载的烦恼。
知识从静态走向互联,从中心化走向分散化。
这是知识的“检索时代”,核心是‘链接与查找’。
然后,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3.0时代。
“Gpt、大模型、transformer架构……”张伟的树枝杵在这里加重。
知识不再仅仅是存储和链接,而是被AI理解、聚合,并能以自然对话的方式被动态的交互。
知识形态从分散走向聚合,具备了初步的推理能力。
去掉繁琐的检索、查找、拼装过程,全人类的知识以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直接送到我们的面前。
但它的理解仍依赖训练数据,如同一个博闻强记却缺乏真正灵性的学者。
3.0时代知识的上限是全人类现有知识的全集。
这是知识的“理解与问答时代”。
在张伟构想的未来,4.0时代将以“智能体”和“类人神经网络”为代表。
知识将不再是被动调用,而是能够自主生长、创造、演化。
那是知识的“创新时代”,充满潜力但也伴随着失控的风险。
“从竹简到书本,人类让知识能被‘记录’;”
“从互联网到搜索,人类让知识能被‘找到’;”
“从大模型到问答,人类让知识能被直接‘给予’”
“从大模型到智能体,人类让知识能被‘理解’乃至‘创造’。”
“知识基于自然语言的文字符号为载体,记录在各种物体上,而其记录的物体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一代记录载体的变化,人类获得、掌控知识的逻辑、模式都是翻天覆地的在变化。”
张伟扔掉树枝,站起身,眼中闪烁着越来越亮的光芒,“而我现在——要让‘企业的知识’,能像人类文明一样,被系统性地沉淀、传承、乃至自主创新!”
一股战栗感瞬间掠过了张伟的脊背。
他突然意识到,这些阶段的背后,本质是知识‘载体’模式的革命性变化。
每一次载体升级,都伴随着文明的跃迁。
山风拂过,吹散了湖面的平静,也吹散了张伟脑中最后的迷雾。
企业语言知识的载体,肯定不能是竹简、书本,一定是某种信息化的形式!
“语言、文字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桥梁,是知识的载体。”张伟凝视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我定义了企业语言的‘单词’,那么,它必须有一个强大的‘文明系统’来承载,否则终将枯萎。”
一个清晰的对称性,在张伟脑中轰然建立:
人类的自然语言,承载了人类的知识网络。
企业的企业语言,将承载企业的知识网络。
两者的演化路径,难道会在此时产生交集?!
当人类的自然语言,遇上transformer这类架构时,分散的网页、文档、论文被深度链接,形成了全球性的、可理解、可推理的‘语义知识网络’。
这是自然语言在3.0阶段达到的巅峰。
而我所创造的企业语言,诞生之初,就将运行在现代科技的数字信息化土壤上,而且从业务上也将运行在‘社交SRm’这个天然的网状结构上!
SRm连接企业,正如微信、qq连接人与人。
企业的每一个行为——采购、销售、发货、收款——都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通过“采购订单”、“销售订单”、“发货单”、“收货单”这些“企业语言单词”,构成的持续“对话”。
两家企业之间的对话:
“采购订单”与“销售订单”,是一对跨越企业边界、遥相呼应的“句子”,这两个单词之间虽然隔离着两家企业,可是因为社交SRm,这两个单词之间神奇的连在了一起,构建起了一个三维的信息体链接网络。
而这样的企业语言对话的链接网络,因为社交SRm的原因,因为双方实际交易业务的需要,在彼此的两个企业间,相互还有很多条。
“发货单”与“收货单”,是另一组确认交付对话的有来有回。
“询价单”与“报价单”,还是另一组交付对话的链接句子。
而企业内部,“采购订单”源于“采购申请”源于“mRp运算”这样的企业语言单词构建的句子,“mRp”又依赖于“销售订单”或“生产计划”……这些单词串联起来,就是企业内部流畅的用企业语言单词编写的文章“段落”。
企业语言,因其天生的语言、社交和流程链路特性,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网状结构’‘信息化结构’的,而不是像自然语言诞生时被记录的载体是竹简、羊皮、宣纸...!
企业语言直接跳过了自然语言从1.0物理物质记录,甚至有可能直接跃升过2.0互联网分散链接的漫长过程。
也许其起点,便站在了3.0的网络化高度上!
张伟闭上眼,两幅壮丽的图景在脑海中同时展开,并缓缓重叠。
左边,是‘自然语言的世界(3.0阶段)’:每一个网页、每一篇文档、每一段代码,都是一个“知识节点”。
transformer架构中的Attention\/Vector(注意力\/向量)机制,如同无形的智慧丝线,在这些海量节点之间建立起亿万个加权链接,最终编织成一张覆盖全人类、能够理解语义的‘智能知识网络’。
右边,是‘企业语言的世界(EGb)’:每一家企业,都是一个“经营节点”。
每家企业内部是由企业语言构建起来的庞大企业语言单词网络,就像当初自己在浙江家具企业画的那张结丹第10层的业务全景图,只是此时变成了三维的逻辑体,信息体了。
而企业内部的,采购订单、交货单……每一张通过社交SRm传递的“单据”(企业语言单词),都是连接企业节点与企业节点之间的“关系边”。
采购、销售、协同设计、物流跟踪……所有这些企业内、企业间的交互,共同构成了一张庞大、实时、充满活力的“交易与协作的企业语言网络”,最终链接起全球的企业,链接起全球的各个经营节点内外部,形成全球企业的‘智能知识网络’。
两张网,在底层结构上,竟然如此相似!
张伟感到一阵源自文明深处的震撼。
“原来,我们正在见证人类文明两条伟大支流的汇合!”
“一条是承载人类智慧的自然语言之网,”
“一条是承载商业文明的企业语言之网。”
微信、qq改变了人际社会的连接方式。而基于企业语言的社交SRm,将以同样的甚至更深刻的方式,重塑企业智能体社会的协作范式。
“当企业也能像人类一样,用统一的语言说话、有网络记忆、在互动中学习——”
“那就是‘企业文明’的真正觉醒!”
这将远远超越企业管理软件的范畴,这是知识承载与传播方式的第四次革命,在‘企业界、企业位面’的具体显化!
太阳完全跃出了地平线,万道金芒刺破晨雾,将水面染成一片碎金。
城市在高远的蓝天下,显得清晰而充满活力。
张伟深吸了一口夹杂着草木清香的空气,内心澎湃却外表平静。他掏出手机,在备忘录的标题栏郑重地写下:
《企业语言的网状结构与人类知识大模型的同构性》
他停顿了片刻,感受着山风拂过发梢,然后在标题下方,补充了画龙点睛的一句:
“当企业开始用同一种语言说话,知识将不再困于组织的孤岛,而是汇入人类商业文明的星河。”
张伟没有继续跑步,只是静静地伫立,凝视着脚下苏醒的城市。
这一刻,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他和他的团队,所做的早已不是开发一个产品。
他们,正在为一种全新的‘企业文明’,打下一块,关于语言与知识的基石。
山风掠过林间,树叶沙沙作响,仿佛来自未来时空的赞许与低语。
那个名为“企业智能体语言系统架构”的宏伟蓝图,在他心中,已然完成了最初,也是最关键的理论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