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张伟手上有2个销售了,首先建立起来的销售体系是‘售前申请单’。
有这个支撑体系后,张伟在前期售前准备时,基本做到了没有特殊情况,可以不用和销售沟通,直接按照申请单准备就好。
从构建‘横竖纵智能体’的角度,两个小系统间的对接模式建立起来了。
销售内部运作体系,张伟也构建起了,销售日报、销售漏斗、销售提成的运作机制。
可是在开管理周会时,张伟依然觉得,后面是否还有合同下来,是靠玄学。
张伟希望把这种玄学,从整体系统运行角度,要上升到概率学的角度。
就像当初融资一样。
当基数大了,模式形成后,经营公司不能靠运气,而是要靠模式,制度来支撑,才是可控的。
张伟把自己的苦恼,找孙副总请教。
孙副总,基本没有任何犹豫,不到1分钟,就给张伟扔过来一个文件,《关单计划》。
当张伟打开后,立马就懂了。
当张伟听到这个名字时,就明白一二了,看到文件后,那更加完全了然于心了。
于是张伟按照自己EGb产品的特性,改造了属于自己公司的《关单计划》。
首先确定好EGb的《关单计划》的列。
日期:实际或计划发生的时间。
阶段:销售流程的阶段,如:初访、需求挖掘、方案交流、商务谈判、决策推动、签约。
活动:拜访、演示、评审等具体动作。
客户联系人:参与会面的客户角色。
角色定位:每位客户在采购决策中的角色,如:使用者、影响者、关键推荐人、决策者。
内部资源:销售以外的支持人员,如售前、管理层、交付、法务等。
目标\/达成成果:该动作的目的、预期成果或已达成的关键进展。
备注\/风险点:特殊情况说明、需关注的潜在阻力、竞争动态等。
总共有8列,每一列都确定好需要填入的内容。
其次,就是行,每一行按照阶段,进行填写。
张伟发现,自己手上的销售,李总推荐的,但是没有经过SAp这种公司洗礼过。
打法还是偏向草莽,目的就是把单签下来,格斯手段。
这种搞法,搞几个单子还行,如果要成建制的,有计划性、有预测性的下来单子,还是不够的。
这种打法,有运气成分在,对于单个销售可以。
但是对于张伟构建一个公司体系不行,还是那个创业的比喻“创业就是开飞机”。
那个机长允许自己开的飞机的发动机,能不能发动,什么时候停机,是靠运气?
后面销售体系,按照这个模式开始跟踪自己的销售行为。
把自己认为很有希望签下来的单子,按照关单计划,成体系的运作自己的单子。
后面每次周会汇报时,首先是销售漏斗的情况,然后就是最有希望3个单子的,关单计划。
这个机制一建立起来,二位销售,把自己的商机一梳理,就发现,好几个自己认为很有希望的单子。
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还早着了,只是客户和自己对接的人,很积极。
造成了一种马上要签单的假象。
连决策人都没见到,cEo系统演示都没做。
离关单还早着了。
而,有几个单子,因为都推进到cEo了,但是cEo本来很忙,反应不及时。
销售反而认为还早,其实就差最后临门一脚了。
是需要重点推进的,可能此时需要叫上张伟,去射最后一脚。
现在销售虽然只有两人,但是构建起的,机制相对却是最完善的了。
张伟对这块最不熟,反而要最先,建立到最好。
其他智能体的小系统,可以马虎点,自己能三下五除二可以搞好,销售这个需要靠时间、靠概率、靠机制堆出来的。
售前申请表、销售漏斗、销售首次拜访方法论、首次售前方法论、关单计划。
这样搞下来,任何一个销售,只要按照这5套‘拳谱’打下来,至少能到80分,剩下的20分,就看他的销售天赋了。
如果有这5套拳谱为基础,还搞不到80分,那么这个销售,就该淘汰了。
同时,张伟为了,让销售体系,能完成自我驱动,还设计了‘销售提成’机制,KpI机制。
销售是全公司的动力系统,确保这套系统要绝对的高效稳定,才行。
小系统建立好后,又进入了下一轮的人员扩张。
分别让,两个销售,各自招了一人。
张伟又找来了,以前自己SAp项目带的2个研究生,一人负责把4个交付人员管理起来,把交付方法论构建起来。
1个口才比较好,临场反应快的,和张伟搞售前。
张伟的人员,总共来到了26人了,每月的开支,来的了38万了,现金流还够1年5个月。
张伟这个‘横竖纵企业智能体’,张伟的第二个产品,终于可以蹒跚的,自洽的跑起来了。
‘发动机’销售驱动售前,然后他们两个部门合体驱动交付,这三个部门合体驱动后面的产品、研发,小玲保障整个后勤补给。
除张伟,每个人,在这个智能体里,都有属于自己的固定岗位,固定职责,固定KpI或者oKR。
为了确保这个智能体,各个系统间,能够融会贯通为一体。
张伟设计了类似“售前申请单”这种跨部门的驱动体系,5种。
其次每个部门内部,为了强化其内部的战斗力,张伟也设计了,类似函数商城、售前方法论、销售漏斗等有12种。
确保各个部门,在内部也有内驱力。
让这个智能体,任何一个小系统,实现前面有人拉着前进,内部还有个动力系统助推,完成拉、推的组合力量系统构建。
综合达道,让这个智能体,既有整体的部门与部门间的驱动力,也有部门内部的自驱力。
就像高铁,为什么跑的快,不但车头有动力输出,每节车厢,还都有自己的动力系统,各个环节力量叠加下,最终实现让整辆车跑到飞起。
只是,现在张伟构建的这个企业智能体,才刚成型,这种力量叠加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
但有些地方,还得靠张伟这个创立者,亲自磨合,亲自完成助推。
否则某个环节就卡住了,动不了。
这就像最初高铁,虽然设计体系、运作体系都有了,可是依然只能跑100码,但是其成长空间却是非常巨大的。
这套‘横竖纵智能体’的,小系统内部、系统间的各种异常、问题,还没有总结完善,还需要不断地打磨、精进。
那些网文里说的,今天成立公司,明天就横扫市场,绝对是假的,张伟现在看到那种无脑的网络小说,都想吐。
因为自己现在经历了,知道创始人真正需要创立的,其实是第二件产品独一无二的:企业智能体。
不过还好总归是搞起来了啊。
即使现在创立起来了,张伟这个创立者,现在依然是最重要的。
自己依然是第一驱动力,第一问题终结者。
任何地方,只要自己出现,就能、就要搞定事情。
当然不是张伟多么的能耐,而是这个公司,如果张伟都搞不定,那还有谁?
所以张伟是被逼的,这种成为最后一环的压力,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张伟头上。
张伟现在处理的事情,可能上一秒是产品函数的问题,下一秒是销售策略的问题,再下一秒是淘汰某个人的问题.....。
张伟每天都在这个智能体的各大系统间来回穿梭,虽然自己没有明确的岗位,可是自己是任何岗位,也不是任何岗位。
张伟现在反而特别怀念SAp那种单纯的日子了。
做技术的日子、做顾问的日子,简直太tmd的舒坦了,就一种事情一杆子捅到底,偶尔还可以发发脾气。
现在这种,张伟连情绪都只能压制到夜深人静。
前一秒的产品出了问题,关一下秒的销售啥事了?难道你把前一秒的情绪,发泄到下一秒的销售身上?
cEo,真不是人当的啊。
怪不得,cEo做久了,要么没有情绪,像赵总、军人cEo那种。
要么情绪反而成为他的工具,上一秒需要你发火于是立刻雷霆输出,下一秒需要你和善于是你立马满面春风。
这种瞬间切换的速度,变色龙都望尘莫及,想要达到这种也只有底色依然是没有情绪,才能完成瞬时而发。
用情绪来左右决策、左右行动,那种快意恩仇,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痕,对于cEo来说,变得异常的奢侈。
当然也有这种cEo,大概率这种智能体,长不大,企业智能体本身有缺陷。
谁愿意陪着一个情绪不稳定的cEo,一直干下去哦,就是AI都不行。
AI会基于你的情绪,生成你最喜欢的东西,而不是最正确的东西。
张伟越来越觉得,cEo在公司里,其实是没有朋友,当然也是没有敌人。
cEo需要做的,让自己创立的这个智能体,按照设定的目标,完成既定任务。
此时的‘企业智能体’是创始人的放大器,梦想放大器、能力放大器。
当然也是缺陷放大器。
就像张伟自己,他的理性,他的逻辑,在张伟构建的‘横竖纵智能体’里变得非常的突出。
很多次开管理会,当碰到问题时,永远是追根溯源找逻辑,描述事实,推导勾稽关系,从不谈感觉?
任何的结论,下一步行动计划,都是基于逻辑,而不是基于‘我以为’‘我想’‘我觉得’....
而员工们碰到了问题,张伟首先问的也是,这个问题发生的逻辑是什么,你的方案的逻辑是什么。
当然,张伟也无数次的,屈服于逻辑,即使那个员工刚入职,张伟依然被他的逻辑折服。
张伟为了缓和这种,逻辑带来的刻板温度。
受到了paypal黑帮的启发,创立了一个员工福利,名字叫“xYZ黑帮基金”,标准是,只要是公司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员工,出去做任何事包括且不限于吃饭,看电影,爬山,甚至是剪头发......。
每月每人,都可以总共报销100元。
张伟认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员工,出去要么谈工作,要么聊生活,要么吐槽公司,要么骂老板,要么骂主管.....
无论如何,这个行为都是增进员工之间感情的,也算综合下‘横竖纵智能体’的理性吧。
不过还好的是,张伟公司本身就是理科属性,产品更是企业智能体主脑座舱数据不能有一分一毫的错误,绝对的理性产品。
公司人员本身直肠子比较多,反而很适应张伟这种,基于逻辑的运作模式。
很多理工直男,反而过的如鱼得水甚是畅快,当然也有一些不合适的,要么离职了,要么被开掉了。
张伟这家公司的秉性,展现出来的外部性格,越来越像自己了。
就像菊厂,整体性格很像任老板。
新东方,整体性格很有俞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