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雅驰援归来的次年,南京城迎来了罕见的旱灾。自入春以来,滴雨未下,长江水位骤降,沿岸稻田干裂,百姓们背着水桶四处寻找水源,不少村落甚至出现了饥荒。朱慈兴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枯黄的田野,心中满是沉重——他虽凭借《百战奇略》与玛雅智慧击退外敌,却在天灾面前感到了新的无力。
“若不能解决百姓的生计之困,再强大的兵力也无法守住大明的根基。”朱慈兴对身边的随从说。当晚,他便将自己关在书房,翻遍了从玛雅带回的农书与大明的治水典籍,却发现书中的方法多是针对常规水旱,面对如此严重的旱灾,竟无万全之策。
次日清晨,朱慈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亲自前往灾区,与百姓一同寻找水源。郑成功得知后,连忙劝阻:“你乃大明辅政大臣,身系国家安危,怎可轻易涉险?派官员前往即可。”
“正因为身系安危,才更要亲赴一线。”朱慈兴语气坚定,“纸上谈兵无法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亲眼看到百姓的困境,亲身体验找水的艰难,才能想出真正有效的办法。”他拒绝了郑成功派来的护卫,只带了两名随从,换上粗布衣衫,背着干粮,向着灾情最严重的扬州府出发。
抵达扬州府时,正午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地面滚烫得能烫熟鸡蛋。朱慈兴看到一位老农正跪在干裂的田埂上,用手刨着土,嘴里喃喃自语:“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就全完了……”他立刻走上前,接过老农手中的锄头,与他一同刨土。汗水顺着朱慈兴的脸颊流下,滴在干裂的土地上,瞬间便被蒸发。
“大人,您是京城来的官吧?”老农认出了朱慈兴腰间的七星定位盘——那是当年驰援玛雅时传遍全国的信物。朱慈兴笑着摇头:“我只是来帮忙的,咱们一起找水,总能想出办法。”
接下来的半个月,朱慈兴每天都和百姓们一同劳作。他跟着经验丰富的老农学习辨别水源的方法:观察野草的长势,若某处野草比周围翠绿,地下便可能有水;聆听地下的声音,在清晨或傍晚将耳朵贴在地面,若能听到微弱的“滴答”声,便是地下水流动的声音。
起初,朱慈兴常常辨别错方向,甚至因为长时间弯腰刨土,腰伤复发,夜里疼得无法入睡。但他从未放弃,每当累得直不起腰时,他便取出怀中的洪武讨饭碗,摩挲着碗底的纹路——这只碗曾陪伴他度过乞讨的艰辛,见证过他与清军的厮杀,如今又提醒着他,百姓的苦难比自己的伤痛更重要。
终于,在一位老井匠的指导下,朱慈兴带领百姓在扬州城外的一片洼地找到了地下水。当第一股清水从井口涌出时,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地磕头。朱慈兴却只是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众人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还要挖更多的井,修水渠,把水引到田里。”
他根据玛雅农书中的“梯田蓄水”之法,结合大明的水渠修建技术,带领百姓在山坡上开垦梯田,在梯田边缘修建蓄水池,将雨水和井水储存起来;又教百姓用玉米秸秆编织成覆盖物,铺在田埂上,减少水分蒸发。这些方法虽不能彻底解决旱灾,却让不少稻田保住了收成,缓解了饥荒。
在灾区的三个月里,朱慈兴不仅学会了农耕与治水的实用技巧,更磨砺了心性。他不再仅仅是那个依靠兵法与奇术的谋士,更成了能与百姓同甘共苦的领导者。当他带着满身尘土与晒黑的皮肤返回南京时,郑成功与洪承畴都惊讶不已——眼前的朱慈兴,眼神更加坚定,气质也多了几分沉稳。
可旱灾的教训让朱慈兴意识到,大明的危机不仅来自外敌,更来自内部的民生短板。他开始系统学习农学、工学与医术:每日清晨,他会前往太医院,与太医一同研究“愈伤草”的药性,尝试将其与大明的草药配伍,研发出能预防疫病的药方;午后,他则去工坊,与工匠们一同改良农具,将玛雅的冶铁技术融入犁铧的制作,让犁地更省力、更高效;夜晚,他便在书房研读天文历法,结合玛雅星图与大明的浑天仪,更精准地预测天气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指导。
一次,工坊在改良火炮时遇到了难题——炮身铸造后容易出现裂痕,无法承受巨大的膛压。工匠们尝试了多种方法,都未能解决。朱慈兴得知后,便住在工坊里,与工匠们一同研究。他想起玛雅人在建造金字塔时,会在石块缝隙中填充草木灰与石灰的混合物,以增强稳定性。于是,他建议工匠在铸造炮身时,在铁水冷却过程中加入少量草木灰,增强铁的韧性。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成功铸造出无裂痕的炮身,大幅提升了火炮的使用寿命。
洪承畴见朱慈兴如此刻苦,不禁感叹:“大人如今不仅精通兵法,还通晓农、工、医之术,真是难得一见的全才。”朱慈兴却摇头道:“我所学的不过是皮毛,若想让大明长治久安,还需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向郑成功提议,在南京设立“格致学堂”,教授天文、数学、农学、工学等实用知识,同时邀请玛雅的学者与大明的儒生共同授课,促进东西方知识的融合。郑成功欣然同意,很快便拨款修建学堂,招募学生。
开学当日,朱慈兴亲自为学生们授课。他手持太阳历石,结合七星定位盘,向学生们讲解星象与历法的关系;又带着学生们前往农田,实地演示“梯田蓄水”与“秸秆覆盖”的方法。学生们对这些新奇而实用的知识充满兴趣,学习热情高涨。
几年后,“格致学堂”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有的成为治水能手,在各地修建水渠与水库;有的成为工匠领袖,改良了纺织机与冶铁炉;有的成为农学家,在全国推广高产作物与先进的耕作技术。大明的农业、手工业与水利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国力也日益强盛。
这日,朱慈兴再次来到明孝陵。他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怀揣讨饭碗的落魄义士,而是肩负大明重任的辅政大臣。他将一本厚厚的《大明格致全书》供奉在朱元璋陵前——这本书收录了他多年来学习与实践的成果,包括农学、工学、医术与天文历法等知识,是东西方文明融合的结晶。
“太祖皇帝,”朱慈兴轻声说道,“臣已不再是那个仅靠奇术与兵法的武者,而是能为百姓谋福祉、为大明谋发展的守护者。未来,臣定会继续砥砺前行,让大明的文明之光永远闪耀。”
夕阳西下,余晖如金,洒在洪武讨饭碗、太阳历石以及《大明格致全书》上,三者静静地摆在陵前,宛如三位忠实的守护者,默默见证着朱慈兴的成长与蜕变。
朱慈兴站在陵前,身影被夕阳拉得修长,他的目光穿越时空,落在远处那片繁荣的南京城上。这座城市,承载着大明的辉煌与荣耀,也孕育着无数的希望与梦想。
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深知守护大明的道路漫长而艰辛,没有尽头。然而,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明白,唯有不断学习、不断磨砺,才能应对未来的种种挑战,让大明的基业永世传承。
朱慈兴凝视着眼前的三件宝物,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他前进道路上的指引。洪武讨饭碗提醒他要保持谦逊和节俭,太阳历石告诉他时间的宝贵与不可逆转,而《大明格致全书》则是知识的宝库,激励他不断探索和求知。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离去,脚步坚定而有力。夕阳渐渐西沉,将他的背影融入一片昏黄之中,但他心中的信念却如同燃烧的火焰,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