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乡政府和县水利局派出的技术指导小组,带着简陋却关键的水文探测设备和一批急需的铁锹、钢钎、绳索等工具,冒着酷暑徒步赶到了村里。带队的是一位头发花白、面容黝黑的老水利技术员,他仔细查看了野熊坳的地形和村民开凿的进度,用沙哑却坚定的嗓音肯定道:“你们找对地方了!这山势,这岩层,下面肯定有活水!好样的!就这么干,按照这个方向挖,没错!”他还带来了县里紧急调拨的五百米应急供水软管,虽然对于漫长的引水路线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但却解决了从泉眼到第一个蓄水点的关键连接问题,尤其适合跨越复杂地形。
紧接着,由共青团县委组织的“青年抗旱突击队”二十多名队员,扛着鲜艳的旗帜、背着沉重的行囊也赶来了。这些年轻的机关干部、学校教师、企业员工,虽然缺乏山地劳动经验,手掌娇嫩,不一会儿就磨出了水泡,但干劲十足,热情似火。他们立刻被编入各个小组,有的协助搬运沉重的竹管,有的负责烧水送饭、照顾伤员等后勤保障,为连续奋战多日、几乎筋疲力尽的村民们带来了宝贵的生力军和鼓舞。
第二天下午,一阵陌生而巨大的螺旋桨轰鸣声由远及近,打破了山野的寂静。一架橙红色的应急救援直升机,在村子上空盘旋片刻后,在相对平坦的打谷场上艰难降落,卷起漫天尘土。舱门打开,跳下来的竟是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和几名扛着摄像机的媒体记者!他们带来了整整一吨的瓶装饮用水、几十箱压缩饼干和一批急需的药品,更重要的是,他们用摄像机真实记录下了红星村村民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开山引水的抗争画面。记者们采访索拉支书,拍摄工地上忙碌的身影,镜头对准了那条正在延伸的竹管巨龙。
当晚,省电视台的晚间新闻就以《凉山深处,红星村数百村民绝境求生,开山引水战旱魔》为题,头条报道了红星村的严重旱情和惊天动地的自救行动。新闻镜头里,索拉支书嘶哑却坚定的动员、陈旭满是血污却目光灼灼的面孔、苏瑶和孩子们制作竹管时的专注以及那条在陡峭山脊上蜿蜒、由无数竹筒连接而成、在夕阳下闪烁着金光的竹管巨龙……这些画面,通过电波,清晰地传遍了千家万户。
主播用庄重而充满感情的声音解说:“观众朋友们,您现在看到的是发生在我国西南凉山深处,红星村的真实场景。持续数月的特大旱情,让这个彝族山村濒临绝境。但是,村民们没有放弃!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男女老少齐上阵,凭借最原始的工具和惊人的毅力,正在开凿大山,引水自救!”
镜头特写推近索拉支书那张沟壑纵横、满是汗水泥污的脸,他正举起糊满泥浆的铁桶,嘶吼着动员村民,声音沙哑却有着撼动山岳的力量。接着,画面切换到野熊坳——陈旭赤裸着上身,古铜色的脊背肌肉贲张,汗水如溪流般淌下,与手臂上已经干涸发黑的血迹混合。他正和伙伴们呐喊着撬动一块巨石,阳光下,他年轻的脸庞上满是坚毅,那双眼睛即便隔着屏幕,也依然能让人感受到灼热的光芒和不屈的意志。
然后,画面转向后山工场:苏瑶头发凌乱,脸颊沾着竹屑和蜡渍,正专注地演示如何刮削竹膜,眼神清澈而坚定;她身旁的孙小雅、林雪,以及瓦尔等孩子们,个个神情专注,尽管双手破损,却依然一丝不苟地忙碌着。那条已经初具规模、沿山势而下的竹管长廊,在航拍镜头下宛如一条正在苏醒的青色巨龙,蔚为壮观。
报道详细讲述了旱情的严峻,展示了干涸的涝坝、见底的古井、枯萎的苦荞,以及村民排队取水时绝望的眼神。然后,重点落在了村民如何发现水脉、如何克服万难开凿通道、如何用传统智慧解决竹管密封难题,以及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初步援助。报道最后,镜头定格在那股刚刚从岩石缝隙中涌出的、浑浊却充满希望的泉水上。
当晚,这条长达五分钟的头条新闻,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全省范围内引发了巨大反响。
新闻尚未播完,省电视台的热线电话就被打爆了。无数观众含着热泪,打电话到电视台,询问捐款捐物的方式,表达对红星村村民的敬佩和牵挂。社交媒体上,#红星村抗旱#、#凉山脊梁#等话题迅速冲上本地热搜榜首。网友们纷纷留言:
“看哭了!这才是真正的坚韧不拔!”
“致敬!每一位村民都是英雄!”
“那个叫陈旭的小伙子,还有那个女学生苏瑶,太了不起了!”
“蜂蜡密封,老祖宗的智慧啊!瓦尔小朋友好样的!”
“请公布捐款渠道,我想尽一份力!”
报道播出后,援助的浪潮真正开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涌动起来。
首先,省慈善总会迅速行动,首批紧急救灾捐款在新闻播出后两小时内就审批到位,指定用于为红星村购买急需的抗旱物资(如更多、更长的输水软管、高效水泵、柴油发电机燃油)和后续小型水利设施的加固建设。
省农业厅的反应极为迅速,不仅加派了农业专家小组,还紧急调拨了一批抗旱保苗的农用物资(如抗旱剂、保水剂),并指示专家组必须指导村民在通水后,如何最大限度地抢救那些濒死的苦荞幼苗,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
省地质勘探局的主要领导在看到新闻后,亲自致电下属单位,一支由三名精干技术人员组成的小分队,带着更先进的地质雷达、流速仪等专业设备,在第二天一早便紧急出发,前往红星村。他们的任务是加入对野熊坳水脉的精确勘探工作,评估水量的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更科学、可靠的数据支持,确保引水工程的长期有效性。
更令人感动的是来自民间的自发援助。几家省内的民营企业,包括一家建材公司、一家机械设备厂和一家物流公司,在新闻播出后立即自发组织起来。他们联合组建了一支小型车队,满载着企业捐赠的一台大功率柴油发电机、两台高扬程水泵、大量燃油、以及一批食品和药品,连夜启程,赶往红星村。企业负责人表示:“我们被红星村的精神感动了,必须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