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取代了引擎的咆哮、子弹的呼啸和海浪的轰鸣。快艇像一片失去动力的落叶,静静漂浮在镜面般的海面上。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滞涩感,连风声都消失了,只有两人粗重的喘息声在狭小的空间里回荡。
陈默和李雯惊魂未定地环顾四周。淡淡的、乳白色的雾气低低地笼罩着海面,能见度不足百米。天空是一种不自然的铅灰色,看不到太阳,也分辨不出方向。海水呈现出一种深邃的、近乎墨黑的蓝色,异常平静,甚至连细微的波纹都难以察觉,仿佛一块巨大的、冰冷的蓝黑色玻璃。
这里绝不是他们刚才所在的太平洋海域。
“我们……穿过来了?”李雯的声音干涩沙哑,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她下意识地摸了摸脸颊和手臂,确认自己并非虚幻。
陈默重重地点头,胸腔因缺氧和紧张而火辣辣地疼。他低头看向胸前的“灵知探测器”,屏幕上的复杂符号依旧在稳定闪烁,指向一个固定的方向,但原本显示坐标和地形的位置却是一片乱码。“探测器……导航失效了,但这个指引还在。”
他尝试启动快艇的引擎,只听到启动马达无力的空转声——燃油彻底耗尽了。通讯设备也只剩下杂音,仿佛与外界彻底隔绝。
他们被困在了这片诡异的海域,唯一的方向,只有探测器上那个不明所以的指引。
“是‘方舟号’的技术吗?空间跳跃?”李雯试图用科学来解释这超自然的一幕。
陈默摇了摇头,回想起穿过那层“薄膜”时奇异的触感,以及以利亚最后那穿透空间的讯息。“不像……更像是一种……认知遮蔽?或者,我们进入了一个……空间褶皱?”他想起了以利亚提到过的“灵知潮汐”和“遗民”掌握的古老知识,这些似乎远超现代科学的理解范畴。
没有动力,他们只能随波逐流。所幸,这片海域并非完全静止,有一股极其微弱、却稳定向着探测器指引方向流动的洋流。快艇正随着这股洋流,无声地向着迷雾深处漂去。
等待是煎熬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完全未知、违背常理的环境里。时间感变得模糊,也许过了一个小时,也许是三个小时。周围的景色没有任何变化,依旧是雾、墨色的海、铅灰色的天,单调得令人心头发慌。
就在李雯几乎要被这死寂逼疯的时候,她突然指着左前方的雾气:“那里……好像有东西!”
陈默立刻望去。在浓雾的边缘,一个巨大而模糊的轮廓渐渐显现。随着洋流推动他们靠近,那轮廓越来越清晰——那不是岛屿,也不是船只,而是一截断裂的、巨大无比的……金属结构?它歪斜地半沉在海水中,露出水面的部分覆盖着厚厚的、从未见过的藤壶类生物和锈迹,其造型风格古老而奇特,绝非现代工业产物。
“是沉船吗?可这金属……”陈默皱紧眉头。那金属的质感和铸造工艺,与他所知的一切航海史都对不上号。
快艇缓缓从这截巨大残骸旁漂过。靠近了看,更能感受到它的庞大与古老,寂静中透着一股悲凉的死气。
继续前行,类似的残骸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有时是巨大的、不知名动物的森白骨骸,半埋在黑色的沙滩(如果他们能看到海底的话)上;有时是风格迥异的建筑废墟的一角,雕刻着无法理解的图案;甚至有一次,他们看到了一艘木质帆船的残骸,其样式比“方舟号”还要古老,船身上覆盖着发光的苔藓……
这里,像是一个巨大的、沉寂的海底坟场,而这些残骸,只是其冰山一角。
“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李雯感到一股寒意,并非来自气温,而是源于这种超越理解的、汇集了无数毁灭与时光的沉寂。
陈默沉默着,一个古老的词汇在他脑海中闪现——“归墟”。传说中百川汇聚、万物终结之地。
突然,探测器发出了与之前不同的、柔和的嗡鸣声,指引的光芒也变得稳定。前方的雾气似乎变薄了。
快艇穿过最后一片浓雾,眼前的景象让两人瞬间屏住了呼吸。
雾气消失了。他们进入了一片广阔无垠的、圆形的水域,直径恐怕有数公里。这里没有风,水面依旧平静如镜。而在水域的中心,并非岛屿或漩涡,而是一个……“存在”的缺失。
那是一个巨大的、完美的圆形“空洞”。它并非漆黑,而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无”,仿佛空间本身在那里被整齐地切掉了一块,直接显露出其后方的、并非星空也并非虚无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基底。从这“空洞”的边缘,散发出极其微弱、却仿佛能渗透灵魂的波动。
而在“空洞”的边缘水面上,静静地停泊着一艘他们熟悉的船只——古老的木质船身,巨大的帆桅,船首展翅的信天翁雕像。
“方舟号”!
它竟然在这里!仿佛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以利亚的身影出现在“方舟号”的船舷边,他朝着快艇的方向挥了挥手。几名水手放下小艇,迅速向他们划来。
获救了!真正的获救了!
当陈默和李雯被接上“方舟号”坚实的甲板时,两人几乎虚脱。温暖的毛毯再次裹上身,热饮驱散着骨髓里的寒意。
“欢迎来到‘寂静之环’,也可称之为……‘归墟之隙’。”以利亚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依旧深邃,“这里是现实之洋的一处……褶皱,一个被遗忘的锚点。也是‘方舟号’少数几个能够绝对规避追踪的庇护所之一。”
“我们……是怎么进来的?”陈默迫不及待地问出最大的疑惑。
“一种基于对空间本质认知的短暂‘偏转’。”以利亚解释道,用了一个他们能勉强理解的词,“利用特定的能量频率和意识共鸣,可以在现实的结构中暂时打开一条‘缝隙’,通往这些隐藏的‘间隙’。探测器指引你们穿过的,就是这样一个临时性的、极不稳定的入口。追击你们的力量,尚未掌握触及这种深层现实结构的技术。”
李雯望向水域中心那个令人心悸的“空洞”:“那里……是什么?”
以利亚的神色变得无比肃穆,甚至带着一丝敬畏:“那是‘归墟’的表象之一,并非真正的万物终点,而是现实与……其他可能性的边界变得极其稀薄之地。它是一扇门,也是一座坟。无数迷失的时空碎片、文明的残骸,最终都会在概念的层面被吸引,沉淀于此。‘遗民’的先祖发现并记录了这里,但从未有人敢真正靠近那个‘中心’。”
陈默和李雯看着周围那些来自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残骸,心中震撼无比。原来那些并非幻觉。
“老吴……”陈默的声音低沉下去。
以利亚叹了口气,脸上笼罩着浓重的悲伤:“我们接收到了峰会现场泄露出来的最后片段……老吴,他完成了任务,但……未能撤离。他引爆了身上的高能电荷,与试图捕获他的‘影卫’同归于尽,确保了数据流没有被完全截断。”
又一个同伴牺牲了。陈默和李雯低下头,悲伤与愤怒在胸中翻涌。
“那……证据呢?成功了吗?”李雯抬起头,眼中含着泪光,急切地问。
以利亚走到船艏,指向那个寂静的“空洞”:“看。”
只见那“空洞”原本难以名状的“基底”上,此刻正如同电影幕布般,飞速流转着来自外界的信息洪流!那是全球网络因为“蓬莱”岛事件而引发的恐怖海啸!赵明远的绝笔信、“基石”的实验记录、冰冷的协议条款……在各种语言、各种平台的新闻网站、社交媒体、论坛上疯狂传播、讨论、发酵!尽管“灯塔”及其掌控的势力在拼命删帖、封锁、发布混淆视听的声明,但信息的裂痕已经无法弥合!“基石”计划、非自愿人体实验、文明筛选……这些触目惊心的词汇,如同病毒般在全球蔓延!
“我们成功了……”李雯喃喃道,泪水终于滑落,是悲伤,也是看到牺牲并非徒劳的释然。
“是的,你们成功了。”以利亚肯定道,“火种已经播撒,真相的幽灵已被释放。‘灯塔’和其背后的势力,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和国际压力。但这仅仅是开始。”
他的语气再次变得凝重:“他们绝不会坐以待毙。可以预见,他们会动用一切力量进行反扑,包括更加激烈的舆论管控、对知情者的清算、甚至可能……加速‘基石’计划的某些关键步骤。世界的局势,将因此变得更加动荡和危险。”
陈默握紧了拳头。他明白,揭露真相不是结束,而是另一场更为复杂、可能也更加残酷的斗争的开始。
“林栋……还是没有消息吗?”他抱着最后一丝希望问道。
以利亚摇了摇头,刚想说话。
突然,负责监控“归墟之隙”能量波动的船员发出一声惊呼:“指引者!‘镜面’有异常反应!”
众人立刻望向水域中心那个“空洞”。只见那平静的“镜面”此刻如同投入石子的水面,泛起了剧烈的涟漪!紧接着,一幅模糊却动态的景象在“镜面”中一闪而过——
那似乎是一个黑暗的、充满金属管道的狭窄空间,一个人影正蜷缩在其中,他的脸在闪烁的应急灯光下一闪而逝,虽然憔悴不堪,沾满油污,但陈默和李雯还是一眼就认了出来!
是林栋!
他还活着!而且,他似乎正处于某个……类似船舱或者大型设施的管道层中!
景象只持续了不到两秒,便再次被“空洞”的虚无所吞噬。
“是林栋!”陈默失声喊道。
以利亚眼中也闪过一丝惊异:“‘归墟之隙’有时会折射出与‘方舟’或其关联者相关的、其他空间的碎片化影像……他还在某个移动的载具内部?看环境,不像是‘7号观测点’……”
林栋还活着,但处境显然不妙,而且位置不明。
刚刚因为揭露成功而稍感放松的心情,再次被对同伴的担忧所取代。
以利亚沉思片刻,果断下令:“‘方舟号’不能在此久留。‘归墟之隙’的稳定是相对的,长时间停留同样危险。我们必须立刻离开,返回现实海域,利用我们引爆的这场舆论风暴作为掩护,同时……全力搜寻林栋的下落!”
“方舟号”古老的帆桅开始调整角度,虽然无风,但船身却开始缓缓移动,仿佛依靠着某种内在的动力,向着与来时相反的、另一片浓雾区域驶去。
陈默和李雯站在船舷边,最后看了一眼那片汇聚着无数残骸与秘密的“归墟之隙”,以及中心那吞噬一切的“空洞”。
真相已如野火燎原,但战友依旧离散,前路依旧凶险。
“方舟”再次起航,载着沉重的希望与未解的谜团,驶向风暴已起的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