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方各城征兵的消息传开,一条条通往南方前线的路上,多了无数背着行囊的身影。
有刚放下锄头的农夫,有收起笔墨的书生,还有告别妻儿的丈夫,他们说着不同的方言,却怀着同样的信念——“去前线,打倭寇,护家园”。
这些新兵源源不断地汇入黎琛的队伍,让之前因伤亡减员的防线重新有了底气,连士兵们的士气都高涨了许多。
远在北城的蓝家,更是把支援前线刻进了日常。
蓝大伯和蓝父每天天不亮就去粮栈,盯着伙计们把粮食晒干、装袋,生怕受潮影响前线士兵食用。
大伯娘则带着家里的仆妇和街坊邻里,在蓝家老宅的院子里支起十几口大锅,每天蒸馒头、煮咸菜,再分装成一个个布包,等着运输队来取。
有一次,粮栈的粮食暂时供应不上,蓝大伯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蓝家的存粮,“先给前线送过去,咱们北城百姓勒紧裤腰带,也不能让兄弟们饿着肚子打仗”。
蓝百合虽留在北城,却把书局改成了物资联络点。
她每天忙着登记百姓捐赠的物资,张婶送来的棉衣、李伯捐的草药、孩子们攒的零钱,她都一一记在名册上,再分类打包,交给运输队。
遇到识字的百姓,她还会组织大家抄写防御手册和家书,“让前线的兄弟们既能学本事,又能收到家里的消息,心里踏实”。
有百姓担心前线的亲人,她就耐心安慰,还帮忙代写家书,字里行间满是北城的牵挂。
北城的百姓更是纷纷出力。
商铺老板们主动降低物价,还拿出盈利的一部分购买药品和弹药;街头的小贩把一天的收入捐出来,说“虽然不多,也是我的心意”。
连孩子们都学着大人的样子,捡废铜烂铁交给军械库,希望能帮着制造武器。
有一次,倭寇的侦察机在北城上空盘旋,百姓们没有慌乱,反而自发组织起来,在屋顶上插满树枝、铺上稻草,掩护城内的物资和运输队,硬是让敌机没找到任何目标。
这些源源不断的支援,顺着运输线一路南下,成了前线最坚实的后盾。
当蓝廷带着装满棉衣的车队抵达前线时,士兵们摸着厚实的棉衣,眼眶都红了。
苏沅收到北城送来的草药时,正好赶上救护所缺药,这些草药解了燃眉之急。
蓝玫瑰从商会据点调出的弹药,更是让即将发起反击的队伍有了底气。
黎琛站在防线的高地上,看着远方赶来的新兵队伍,又望向北城的方向,心里满是感慨。
这场仗能坚持到现在,靠的不是某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无数百姓的坚守、无数家庭的付出。
他转身对身边的副官说:“告诉兄弟们,咱们身后有千千万万的乡亲在支持,这场仗咱们一定能赢!”
夕阳下,前线的旗帜在风中飘扬,新兵们正在接受训练,救护所里苏沅和医护人员忙着处理伤员,蓝玫瑰在清点刚到的物资——这一幕幕,都是乱世里最动人的画面。
从北方到南方,从老人到孩童,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园。
就像一束束微光,汇聚成照亮黑暗的火炬,终会把倭寇赶出这片土地,迎来真正的和平。
战火一燃就是五年,从春到冬,从北到南,这片土地被硝烟浸透,连风里都带着挥之不去的血腥味。
五年里,前线的防线反复拉锯,每一次冲锋都伴随着士兵的倒下,每一寸土地的夺回都浸满了鲜血。
黎琛的队伍换了一批又一批新兵,曾经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连他自己都添了好几处伤疤,肩上那道最深的,是去年掩护伤员撤退时被日寇的子弹划开的。
苏沅的救护所也从临时帐篷变成了半地下的掩体。
五年里,她见过太多年轻的士兵在她面前失去生命,听过太多伤员忍着剧痛喊“我还能打”。
她的手从最初的颤抖变得沉稳,却也在无数个深夜里,借着油灯的光,默默缝补那些染血的军装,指尖被针扎破也浑然不觉。
有一次,救护所遭到倭寇空袭,她为了护住药箱,被掉落的木梁砸伤了胳膊,却只休息了一天,就又拿起了纱布——多耽误一天,就可能多一个士兵失去生命。
蓝玫瑰的商会联络点换了一个又一个。
有好几次,据点刚建立就被倭寇发现,她带着伙计们抱着物资连夜转移,在荒山里走了两天两夜,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雨水。
五年里,她从一个温婉的商会小姐,变成了能在枪林弹雨中冷静调度物资的蓝老板,连南方的商户见了她,都忍不住称赞“蓝老板比男人还能扛事”。
蓝廷的运输队更是在生死线上奔波。
五年里,他们遭遇过倭寇的伏击,遇到过山洪暴发,有好几次车队被困在半路,断了粮食和水,他带着伙计们硬是靠挖野菜、喝雨水挺了过来。
有一次,为了把药品及时送到前线,他亲自带着几个人,背着药箱,绕开倭寇的封锁线,在山林里走了三天三夜,抵达时整个人都瘦了一圈,鞋子也磨破了。
远在北城的蓝家,五年里从未停下支援的脚步。
蓝大伯和蓝父头发全白了,却依旧每天去粮栈盯着粮食装车。
大伯娘的眼睛花了,却还是带着街坊邻里蒸馒头、做棉衣,手指上的老茧一层叠一层。
蓝百合的书局成了北城最大的家书中转站。
五年里,她帮百姓写了上万封家书,也收到了无数封来自前线的回信,有报平安的,也有托她转交遗物的。
每一封,她都小心翼翼地收好,然后亲手交给家属。
北城的百姓也从未放弃。
五年里,他们勒紧裤腰带,把家里的存粮、棉衣都捐了出来;孩子们长大了,有的加入了运输队,有的跟着蓝百合抄写家书;商铺老板们就算生意难做,也依旧拿出盈利购买弹药。
有一次,倭寇的军队逼近北城,赵副官带着守城士兵拼死抵抗,百姓们自发拿着锄头、菜刀冲上城墙,和士兵们一起守城,硬是把倭寇挡在了城外。
五年里,牺牲的人越来越多,损失越来越惨重,可没有人选择放弃。
黎琛在每次战前动员时,都会对士兵们说:“咱们身后是父母妻儿,是咱们的家园,就算流尽最后一滴血,也不能让倭寇踏进一步!”
士兵们的回应依旧响亮,苏沅的药箱依旧装满药品,蓝玫瑰的物资依旧源源不断,北城的百姓依旧在坚守。
他们知道这场仗打得艰难,却也坚信,只要再坚持一下就能看到黎明。
夕阳下,黎琛站在防线的高地上,苏沅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块干粮。
两人望着远方的战场,虽然脸上满是疲惫,眼底却依旧有光。
“快了。”黎琛轻声说,“咱们已经坚持了五年,总有一天能把倭寇赶出去。”
苏沅点点头,握紧了他的手。
五年的坚守,五年的并肩,他们早已把彼此的生命和这片土地紧紧绑在了一起。
就算还要再打五年,他们也依旧会坚持下去,直到和平到来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