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屋内,气氛凝重得如同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凌皓盘膝坐在床榻上,身前摊开着写满公式和流程图的草纸,旁边放着那瓶淡蓝色的清心兰提取液,以及几片临时用来记录数据的薄木片和炭笔。阿土和李邈屏息静气地守在门口,如同两位忠实的护法,生怕弄出一点声响打扰到凌皓。
凌皓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他没有立刻开始,而是先在脑海中再次过了一遍“主动调谐算法1.0”的步骤:
阶段一:状态初始化
· 目标:达到最佳精神力基底状态(baseline State)。
· 操作:运行优化版“观想清水”法门(经测试,此法对精神力流动性提升效果最佳,标准差降低15%),持续约5分钟(根据主观专注度评分表确定的最佳时间窗口)。
· 监测指标:主观专注度评分(7\/10以上为合格),心率(需低于静息心率10%)。
他开始了。意识如同无形的触手,缓缓沉入一片宁静冰冷的“水流”之中,摒除杂念,只维持着最基本的观察者视角。几分钟后,他感觉自己的精神达到了一种稳定而流动的状态,心率也平稳下来。
阶段一完成。状态:合格。
阶段二:环境能量场扫描
· 目标:获取环境灵气频率分布概览。
· 操作:将精神力以最大范围(当前极限半径约3米)均匀发散,如同雷达波扫描,持续30秒。
· 数据记录:感知不同方向的能量强度微弱差异(东侧稍强,疑似溪流方向),感知到至少四种以上不同“色调”(频率)的能量波动,强度均微弱且混杂(信噪比极低)。
· 问题:无法精确分辨具体频率,只能感知“存在”和“相对强弱”。
阶段二完成。结果:环境能量场复杂,目标信号淹没在噪声中。
阶段三:主动频率搜索与锁定(核心)
· 目标:识别并锁定与自身潜在亲和性最高的能量频率波段。
· 操作:根据“清心兰”提取物的已知滤波特性(倾向于通过水、木属性偏温和频率),将精神力聚焦范围收缩至体表涂有提取液的几个关键穴位(眉心、劳宫、涌泉),并尝试微调精神力自身的“共振频率”。
· 算法:采用“二分搜索”思路。先大致设定一个频率范围(基于清心兰特性估计),感知该范围内能量总体强度;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寻找强度相对峰值区域。
· 过程:极其艰难!精神力微操要求极高,“调频”概念抽象,进展缓慢。多次失败,感觉像是用收音机旋钮在极强的干扰中寻找一个微弱的电台,旋过一点点就只剩噪音。
· 突破:在无数次尝试后,当精神力模拟的“频率”接近某个特定点时,涂有清心兰提取液的穴位处,突然传来一丝极其微弱但异常清晰的清凉感!不同于之前杂乱的整体感应,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定位精准的能量流入感!
阶段三完成(部分成功)!疑似锁定目标频率w_target!
凌皓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保持精神力稳定,维持住那个微妙的“共振频率”。
阶段四:引导与吸收
· 目标:将锁定的能量流引入体内。
· 操作:利用精神力,在已锁定的能量流与体内之间构建一条稳定的“引导通道”。不再遵循《灵溪诀》的固定经脉路线,而是选择感觉中阻力最小、最顺畅的路径(初步验证“动态路由”假设)。
· 过程:能量流极其微弱,如丝如缕。引导需无比小心,精神力消耗巨大。能量流入体内后,那股清晰的清凉感逐渐弥漫。
· 数据记录:能量流强度(极低,估算功率远小于1个标准单位),流入速度(缓慢但稳定),属性倾向(水\/木属性,温和)。
阶段四完成!能量成功引入!
阶段五:循环与转化(尝试)
· 目标:推动能量流进行循环,尝试向丹田汇聚。
· 操作:尝试推动这股微弱的能量流沿特定路径向丹田方向移动。
· 结果:失败!能量流离开初始引导路径后,迅速衰减、散逸,无法有效汇聚。如同细流入沙地,瞬间消失无踪。无法形成有效循环。
· 分析:能量强度过低,不足以维持循环消耗;或丹田区域“能量转化接口”(细胞膜受体?线粒体?)失效,无法接收和储存能量;或循环路径本身阻抗过大。
· 决策:根据预案,放弃循环尝试,避免无谓消耗。转为尽可能延长能量流入时间,最大化初始吸收量。
凌皓维持着引导状态,直到感觉精神力即将耗尽,那股微弱的清凉能量流也难以为继,才缓缓停止了功法。
他睁开眼睛,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浊气,脸上带着浓浓的疲惫,但那双眸子却亮得惊人!
第一次实践!虽然最终未能完成循环和储存,但成功了最关键的一步——首次实现了有意义的、定向的、可感知的能量引入!
这证明了他的思路是正确的!“主动调谐”加“前置滤波”的方案可行!
“皓哥!怎么样?”阿土迫不及待地小声问道,李邈也紧张地望过来。
凌皓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先拿起炭笔,在木片上飞速记录起来:
【实验日志 - 科学练气法1.0 Alpha test - Run 01】
· 日期时间:…
· 环境能量强度:低(主观评估)
· 使用滤波材料:清心兰提取液(浓度x%)
· 目标频率锁定:成功(w_target,属性倾向:水\/木)
· 能量流强度:极低(<1 std unit)
· 能量流稳定性:中(存在轻微波动)
· 引导路径:自定义path_A(阻力较小)
· 循环尝试:失败(原因:能量强度不足\/接口失效\/路径阻抗)
· 总有效吸收时间:约3分钟
· 精神力消耗:高(主观评估:8\/10)
· 身体感受:穴位处清凉感明显,能量流入感清晰,散逸后无特殊变化。
· 结论:方案初步验证有效!核心瓶颈转移至能量流强度提升及后续转化储存环节。
写完记录,凌皓才抬起头,对眼巴巴看着他的两人露出了一个疲惫但灿烂的笑容:“成功了…一小步。”
他详细描述了刚才的过程和感受,特别是那清晰的、定向的能量流入感。
李邈听得如痴如醉,激动得老脸通红:“清晰感知!定向引导!妙啊!妙啊!寻常弟子引气入体,懵懵懂懂,只知有热流或凉意,何曾能如此精确知其来源、明其属性、控其路径?此乃…此乃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啊!”
阿土虽然听不懂太多术语,但看到凌皓和李邈都如此兴奋,也知道皓哥取得了重大突破,高兴得直搓手。
“不过,问题也很明显。”凌皓冷静地泼了点冷水,“能量太弱,无法循环,更无法储存。就像费尽力气接了一根细水管,却发现水池是漏的。”
“先生所言极是。”李邈抚须沉吟,“然既已找到门径,强化水流、修补池壁,便有了方向!既然清心兰有效,或可尝试其他滤波材料,寻找效果更佳者?既然那‘主动调谐’之法有效,或可加强精神训练,提升其效能?”
凌皓点点头:“正是下一步计划。此外,能量无法汇聚储存,原因需要查明。是丹田区域本身的问题,还是能量强度不足以‘启动’转化过程?需要设计实验来区分。”
他休息了片刻,恢复了一些精神力后,立刻开始了第二轮实验。
这一次,他尝试了另一种可能具有滤波效果的“墨玉粉”涂抹穴位。
Run 02:使用墨玉粉(推测偏向土\/金属性)
· 结果:频率锁定困难,最终锁定一种沉滞厚重的能量频率,但引导极其困难,能量流几乎无法吸入,感觉穴位都被“堵住”了。迅速放弃。
· 结论:墨玉粉滤波特性不符,甚至可能增加阻抗。滤波材料需严格筛选。
第三轮,他提高了清心兰提取液的浓度。
Run 03:使用高浓度清心兰提取液
· 结果:目标频率信号更强,更容易锁定。能量流强度略有提升(估算约1.2 std unit),但流入后,散逸速度似乎也更快?且精神力消耗加剧。
· 分析:浓度提升可能扩大了滤波通带,引入了更多噪声?或者能量流强度提升后,与失效的转化接口矛盾更突出?
· 结论:浓度存在最优值,非越高越好。需测试不同浓度效果。
第四轮,他不再尝试循环,而是在能量引入后,直接尝试用意念将其引导向身体其他部位(如手臂),观察是否也会散逸。
Run 04:能量引导至非丹田区域(右臂)
· 结果:能量流同样迅速散逸,但散逸过程中,右臂局部有极其微弱的清凉感和舒适感,持续了约十几次呼吸时间。
· 分析:能量散逸是全身性的,并非丹田特有。但能量在散逸前,似乎能与身体组织发生微弱的交互作用,产生局部效应!这意味着能量并非完全无法利用,只是无法有效储存和集中利用!
· 重大发现:能量可利用,但模式需改变! 或许不应执着于传统的丹田汇聚循环模式,而是探索即引即用、局部强化的新路径?
凌皓仿佛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思路豁然开朗!
接下来的几天,凌皓完全进入了疯狂实验的状态。他测试了数十种不同的滤波材料及其浓度配比,不断微调“主动调谐算法”的参数,尝试了各种不同的能量引导路径和目标区域(四肢、五脏附近穴位等)。
数据记录木片堆起了厚厚一摞。
虽然能量储存问题依然没有解决,但他对能量引入过程的掌控力,却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他能锁定的能量流强度从最初的<1 std unit,慢慢提升到了接近2 std unit。 锁定目标频率的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十几分钟缩短到了几分钟。 精神力的消耗也逐渐降低,续航能力增强。 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大量实验数据,初步量化了不同滤波材料的效果、不同精神力操控方式的影响、甚至不同环境下的能量场强度变化!
修炼,对他而言,不再是一个模糊的、靠感悟的过程,而是一个可以不断收集数据、分析优化、迭代改进的工程项目!
李邈和阿土全程旁观,从最初的震惊,到后来的麻木,再到最后的深深敬畏。
他们亲眼看着凌皓如何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从失败中提取数据,修正方案,最终一步步地将那虚无缥缈的“感气”、“引气”,变成了一个可控、可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量化的“技术流程”!
这已经完全超出了他们对“修炼”的认知理解。
这一日,凌皓结束了一轮实验后,看着手中记录着最新数据的木片,若有所思。
“能量流强度提升遇到瓶颈…清心兰的效果已接近极限。精神力微操精度也接近当前极限…”他沉吟着,“或许…该从另一个方向突破了。”
他抬起头,目光看向了那台自制的显微镜。
“是时候,深入微观,去看看那‘能量转化接口’失效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了。”
“顺便…也许可以尝试一下,用这引入的微弱能量,直接刺激特定细胞或组织,看看能否产生什么…有趣的变化?”
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而凌皓的实验记录本上,又添上了新的待办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