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ān,安心。《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郊境之内,民不安业。”
通过《三国志·魏书·司马朗传》里“郊境之内,民不安业”这句话,我们能窥见东汉末年的动荡景象,也感受到司马朗那份深沉的忧民之心。下面就来聊聊这个故事,并深入了解司马朗及其家族。
故事原文与背景
原文摘录:
是时董卓迁天子都长安,卓因留洛阳……朗因曰: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威德以隆,功业以着,而兵难日起,州郡鼎沸,郊境之内,民不安业,损弃居产,流亡藏窜,虽四关设禁,重加刑戮,犹不绝息,此朗之所以于邑也。
背景解读:
这段话是司马朗当时被董卓部下抓住后对董卓所言。他一方面肯定董卓的“功德”,另一方面也委婉指出了董卓执政期间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的现实。司马朗以此劝谏董卓反思,也为自己和家人的离开创造机会。这体现了他审时度势的智慧,也展现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
原文注释与翻译
· 注释:
· 郊境之内:指国都附近地区。
· 民不安业:百姓无法安心从事本职工作(主要指农业生产)。
· 损弃居产:抛弃房屋和田产。
· 流亡藏窜:流落逃亡,躲藏隐匿。
· 于邑:同,悲伤、忧闷的样子。
· 翻译:
司马朗于是说:明公您凭着卓越的德行,正遭逢厄运,清除奸恶,广泛举荐贤士,这真是虚心垂虑,将要兴起太平之世啊。如今您的威望德行正高,功业正着,然而战争频起,州郡动荡不安,京城郊野,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他们抛弃家产,流亡藏匿,虽然在各处关隘设置了禁令,加重刑罚来惩处,仍然不能制止(这种情况),这就是我之所以悲伤的原因啊。
司马朗其人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
· 出身与家教:司马朗(171年—217年),字伯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他出身官宦世家,祖父司马儁、父亲司马防都曾担任太守等要职。司马防家教严格,这为司马朗兄弟的成才奠定了基础。
· 少年聪慧:他九岁时就能机智回应他人对其父亲字号的直呼。十二岁通过经学考试成为童子郎,面对监考官对其年龄的质疑,他沉稳对答,表明自己不会损年以求早成。
· 政治远见:董卓入洛阳后,他曾劝谏野王的李邵不要轻易迁居,以免动摇民心,后果然如他所料。他看出董卓必败,设法脱身返回家乡,并预判到家乡温县并非安全之地,建议乡人迁往黎阳,虽多数人未听,但其远见后被证实。
· 治理才能与品德:司马朗二十二岁左右被曹操征辟,历任成皋令、堂阳长、兖州刺史等职。他治理政务力求宽厚仁惠,甚至不用鞭杖刑罚,也深得百姓爱戴。他生活俭朴,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
· 不幸早逝: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司马朗随军征吴到居巢时,军中大疫,他亲自巡视疫情、送医药,不幸染病去世,年仅四十七岁。他临终遗言要求薄葬。
? 兄弟比较:司马朗与司马懿
司马朗的父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这里主要对比司马朗和其兄司马懿:
比较维度 ;司马朗 (字伯达) ;司马懿 (字仲达)
主要事迹 ;早期效力曹操,治理地方,政化大行,百姓称颂。不幸早逝于疫病;后期成曹魏重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控曹魏大权。
性格特点; 仁厚务实,心系民生,敢于直谏; 深藏不露,隐忍善谋,果决狠辣。
政治理念; 建议恢复州郡领兵和井田制以期长治久安,理想化色彩较浓; 现实主义的权术家,更擅长把握时机和运用权谋,最终为晋代魏奠基。
结局与影响 ;47岁病逝,未能见证曹魏后期风云。陈寿评其咸精达事机,威恩兼着; 奠定西晋基业,其孙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追尊为宣皇帝。
司马朗是典型的儒家贤臣,而司马懿则更像一位深谙权术的政治家。若司马朗不是英年早逝,他或许能成为制约司马懿野心的一道力量。
故事寓意与现实分析
· 历史寓意:
· 民不安业的警示: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不仅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也揭示了政权稳固的基础在于民生。司马朗以此劝谏董卓,体现了传统士大夫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
· 司马朗的典范意义:他洞察乱局,心系百姓,身体力行仁政与俭朴,是儒家理想的忠臣良吏典范。他的早逝,常让人感慨历史的偶然。
· 现实启示:
· 安定环境的重要性:司马朗的故事提醒我们,社会的稳定、让民众能安居乐业,是发展的基石。这适用于国家治理、企业发展乃至团队管理。
· 远见与务实:司马朗预见风险并提出应对方案(如迁居黎阳、州郡领兵),这在今天依然重要。无论个人还是组织,都需培养洞察趋势、未雨绸缪的能力。
· 仁政与廉洁的价值:司马朗宽惠治民、生活俭朴,赢得了百姓爱戴。这说明了仁德、廉洁的领导品质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 个人选择与历史进程:司马朗与司马懿,因性格与选择不同,走上了迥异的人生道路,也影响了历史。这提醒我们个人选择的重要性,以及在关键时刻如何把握与的平衡。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各位读者朋友们更全面地理解司马朗和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