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bá,提拔。李白《与韩荆州书》:“山涛作冀州,甄(zhēn)拔三十余人。”(山涛:人名。作冀州:当冀州的长官。甄:审察。)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是他写给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的一封自荐信,其中提到的“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展现了李白渴望遇到伯乐的迫切心情。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故事。
故事原文与翻译
原文摘选: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
白话翻译:
从前王子师(王允)担任豫州刺史,尚未到任就征召了荀慈明(荀爽),到任后又征召了孔文举(孔融)。山涛担任冀州刺史时,考察并选拔了三十多人,其中一些人后来官至侍中、尚书,这是前代人所赞美称道的事。而您(韩荆州)也曾经推荐过严协律(严武),使他入朝担任秘书郎;还有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些人,有的因为才华名声被您知遇,有的因为品行清白受您赏识。
关键词注释
· 山涛:字巨源,西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以善于识别和选拔人才着称。
· 作冀州:担任冀州刺史。
· 甄拔:甄,审察;拔,提拔。指经过审察后予以举荐。
· 或为侍中、尚书:或,有的;侍中、尚书均为古代重要官职。
· 先代所美:被前代人所赞美。
典故的寓意与作用
李白在信中引用山涛的故事,主要意图如下:
· 树立榜样,委婉赞誉:李白将举荐过众多人才的山涛与韩荆州相提并论,借此赞誉韩荆州有像山涛一样识拔人才的眼光和美德,也委婉地希望韩荆州能成为自己的伯乐。
· 表达诉求,展示价值:李白以此表明,自己渴望像那些被山涛提拔的贤才一样,得到韩荆州的赏识和举荐。他同时暗示,自己若能脱颖而出,必将像那些被甄拔者一样“忠义奋发”,知恩图报,实现自我价值。
· 不卑不亢,保持气节:尽管是干谒(求人举荐),但李白借此典故,将自己与韩荆州的关系置于 “国土遇我”的平等层面。这体现了他 “平交王侯”的傲骨和对自己才能的绝对自信,使得这封自荐信毫无卑躬屈膝之态。
李白的创作背景
理解李白为何写这样一封信,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和个人抱负:
· 唐代选官制度:在唐代,除了科举考试,“干谒”(即通过向达官贵人呈递诗文或书信展示才华以求引荐)是士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 李白的宏大抱负与独特路径:李白胸怀“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远大政治理想。但他不屑于按部就班参加科举,而是希望通过名士的举荐,一朝得到君王赏识,布衣卿相。
· 韩荆州的声誉:韩朝宗(即韩荆州)时任荆州长史,以喜识拔后进而闻名,有“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美谈。李白时年约三十余岁,正漫游荆襄,遂写下这封文采飞扬、气势磅礴的自荐信。
现实联系与思考
山涛甄拔人才和李白的自荐,对今天的我们仍有启示:
· 对个人:自信是才华的基石:李白在求职信中展现出的强大自信,源于其“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的真才实学。这启示我们,无论在求职还是生活中,自信需要以扎实的能力和充分的准备为根基。
· 对管理者:慧眼识人是重要的责任:山涛、韩荆州这类人物的价值,在于他们构成了有效的人才发现和举荐机制。在团队或组织中,管理者若能主动发现、真诚赏识并大胆举荐人才,不仅能极大地激励成员,更是提升整体效能的关键。
· 对社会:营造良性的人才选拔环境:这个典故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营造一个良性的人才选拔环境。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尽力打通人才上行的通道,减少埋没,让更多“李白”能够“扬眉吐气,激昂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