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bā,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
此处对宋玉《对楚王问》的探究,直指了一个穿越两千多年的文化核心——关于“雅俗之辩”与“孤独的坚守”。这个出自战国时期的故事,不仅是一场机智的自我辩护,更奠定了一种重要的文化心态。让我们一同深入解读这个经典篇章。
宋玉《对对楚王问》全文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
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足乱浮云,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鷃,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鬐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原文与精要注释
让我们先从字句入手,理解这篇古文的精髓。
· 郢(Ying): 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一带。
· 《下里》、《巴人》: 楚国民间流行的通俗歌曲,泛指最通俗浅近的作品。
· 《阳阿》、《薤露》: 比前两者稍显高雅的歌曲。“薤露”是古代的挽歌。
· 《阳春》、《白雪》: 楚国高雅的歌曲,泛指格调高深的艺术作品。
· 引商刻羽,杂以流徵: 商、羽、徵(zhi)为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音级。此句指运用艰深技巧、音律变化极为复杂的顶级音乐。
· 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和的人就越少。 这是全文的核心论点。
· 鲲: 上古传说中巨大的鱼,《庄子·逍遥游》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记载。
· 蕃篱之鷃: 生活在篱笆旁的鹌鹑一类的小鸟,比喻眼界狭小者。
· 尺泽之鲵: 生活在浅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者。
· 瑰意琦行: 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
创作背景与一场危机公关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中后期的楚国。
· 时代背景: 楚襄王当政,楚国虽地大物博,但已显颓势。朝堂之上,嫉贤妒能、谗言诋毁是常态。
· 个人境遇: 宋玉是屈原之后着名的辞赋家,才华横溢,风格高雅。这样的才子往往特立独行,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楚襄王听到许多关于宋玉行为不检的负面评价,于是亲自召见质问。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职场危机和政治信任危机。
· 对话性质: 这并非一次平等的哲学探讨,而是一场臣子在君王面前的自我辩护。宋玉的回答,堪称一场绝佳的危机公关:他首先恭顺地承认流言存在(“唯,然,有之”),请求宽恕后再陈述,继而用一系列比喻将“不被众人理解”的原因,从“个人品行问题”巧妙地偷换概念为“精神境界的差异”,最终将攻击他的“世俗之民”置于见识浅薄的位置。
核心寓意与三层深意
宋玉的答辩,层层递进,构建了一套完整的逻辑:
1. “曲高和寡”——文化艺术的普世定律
他通过“郢中歌”的四个层级,清晰地展示了艺术接受与受众审美水平之间的反比关系。这一定律至今依然适用:通俗文化的受众最广,而精英文化的知音难觅。
2. “凤鲲之喻”——精神境界的天然鸿沟
为了强化“曲高和寡”的合理性,他用凤凰与小鸟、鲲鱼与泥鳅的对比,说明不同生命形态在本质上就存在视野和境界的差异。这旨在说明,圣人与凡人之间本就存在认知上的天壤之别,被凡人非议,恰恰证明了自己境界之高。
3. “圣人之行”——终极的辩护策略
最终,他将自己归入拥有“瑰意琦行”的“圣人”行列。这番辩护的根本策略,是将“被诋毁”转化为“被仰望”,从而化解了自身的道德危机。
古今鉴照:现实意义与辩证思考
宋玉的智慧,为我们理解今日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但也需要我们以更辩证的眼光来看待。
1. 对“孤独卓越者”的慰藉与激励
在任何一个时代,先行者和思想者往往是孤独的。当梵高的画作在他生前无人问津时,当哥白尼的学说被世人视为异端时,宋玉的这番话无疑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它告诉我们:不被理解,有时并非你的错,而是因为你走在了时代的前面。
· 在职场与学业中: 坚持专业标准、拒绝随波逐流,可能会显得“不合群”,但这往往是成就卓越事业的必经之路。
· 在个人成长中: 当你的追求超越物质而转向精神时,可能会感到孤独。此时应明白,你或许正走向一个更开阔的境地。
2. “雅俗之辩”的当代镜像
宋玉描述的文艺接受图谱,在今天被大数据算法精准地复刻了。
· 《巴人》之境: 短视频、网络爽文、流行金曲,动辄千万级的传播,正是“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 《阳春》之境: 古典音乐、哲学着作、先锋艺术,其受众圈层化,正是“其和弥寡”。
3. 辩证反思:警惕“曲高和寡”的陷阱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宋玉的逻辑奉为万能挡箭牌,需警惕其可能带来的误区:
· 是“真高雅”还是“故作高深”? 真正的“阳春白雪”是技艺与思想的双重巅峰。而有些人只是用晦涩的语言包装空洞的内核,以“曲高和寡”自欺欺人。
· 是“超然独处”还是“脱离群众”? 卓越者需要理解现实土壤。如果完全蔑视通俗的价值,切断与大众的连接,其创造也可能成为无源之水。
· “和者寡”未必等于“曲高”: 传播效果不佳,有时问题不在作品太高明,而在表达方式未能有效触达受众。真正的智慧在于,既有《阳春》的内核,也能用《巴人》的方式沟通,实现“雅俗共赏”才是更高的境界。
总结
宋玉的《对楚王问》,不仅是一次机智的自我辩护,更是一次关于理解、境界与卓越的深刻阐述。它赠予我们两个宝贵的礼物:
1. 一份内心的铠甲: 让我们在追求更高的路上,有勇气面对孤独与非议。
2. 一个清醒的刻度: 让我们在衡量价值时,能辨别何为真正的卓越,而非仅仅依赖大众的掌声。
最终,我们既要学会在“和者寡”时坚守内心,不盲目从众;也要保持自省,避免将任何标签作为孤芳自赏的借口。在这雅俗之间、孤独与共鸣之际所寻得的平衡,或许正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修习的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