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三辆苏制吉普组成的车队驶出红星轧钢厂,迎着朝阳,向密云方向疾驰。
杨卫民厂长与李怀德讨论着仪式细节。
“这次规格很高,”杨厂长提示,“市里牵头,工业部、农业部都派了司局级领导下来,还有农学院专家和各大报社记者。这是我们红星轧钢厂支援农业建设的一次成果大检阅!”
李怀德笑着接话:“全靠厂长您当初高瞻远瞩,大力支持‘工农联动’。从白杨村几十亩试验田开始,您就定下调子,要实实在在为农村解决问题。”
杨厂长笑道:“怀德,你就是谦虚!不居功,不自傲!”
车队驶入密云地界,景象逐渐不同。
视野中出现大片反射阳光的玻璃暖棚,如银色鳞片镶嵌在枯黄画布上,绵延起伏,蔚为壮观。
主干渠已然通水,清冽的密云水库之水沿着新修渠道奔流,滋润着这片渴望已久的土地。
基地核心区人头攒动,红旗招展。
临时搭建的主席台披着红布,悬挂巨大横幅。
台下,各村乡亲穿着最好的衣服,脸上洋溢自豪与期盼;轧钢厂的工人家属代表挺直腰板,神情自豪。
农学院学生、各级干部、新闻记者汇聚,场面隆重热烈。
仪式准时开始。
市领导首先致辞,高度赞扬在严峻旱情下,工农学三方携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造出这片“塞北江南”的奇迹。
他指出,密云万亩蔬菜基地的成功建设,是贯彻执行“工农联盟”“知识青年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方针的生动体现,为缓解城市副食品供应压力、探索城乡互助新模式,提供了宝贵的“密云经验”。
农业部领导登台,着重肯定“红星轧钢厂-白杨村”模式的先锋模范作用。
“这个模式好在哪里?它不是简单捐钱捐物,而是建立了可持续、互惠互利的联动机制!工厂提供农村急需的物资、技术和市场,农村则为工厂和城市提供稳定蔬菜供应。这是真正的血肉联系,是社会主义协作精神的璀璨之花!值得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学习推广!”
杨厂长的讲话经过精心打磨,既体现轧钢厂的责任担当,又将姿态摆得极高。
“……支援农业,是我们红星轧钢厂全体工人弟兄义不容辞的责任!看到乡亲们不再为吃菜发愁,看到这片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我们和你们一样高兴,一样自豪!”
他话锋一转,抛出准备已久的“重磅消息”。
“但是,我们觉得,这还不够!为了更好、更快地支持像密云基地这样的农业项目建设,经厂党委研究决定,并报请上级批准,我们红星轧钢厂,将正式开辟专用生产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一体成型的钢制暖棚龙骨预构件!”
台下瞬间响起惊呼和热烈掌声。
杨厂长描绘道:“这些预构件坚固耐用,安装便捷,将大大缩短暖棚建设周期,降低建设成本!我们坚信,这只是开始!未来,我们红星轧钢厂不仅要为国家的工业建设贡献钢铁脊梁,也要为首都的‘菜篮子’工程,打造最坚实的‘钢铁骨架’!”
他挥动手臂,声音铿锵:“这,就是我们红星工人,对‘工农联盟’最坚定的回答,对社会主义建设最赤诚的奉献!”
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杨厂长的发言将仪式气氛推向高潮。他不仅宣布了一项实实在在的惠农举措,更将轧钢厂支援农业的行动,从“项目合作”提升到了“产业支撑”的战略高度。
市领导最后总结,正式宣布将以密云万亩基地为基础,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进基地不断扩大种植面积,丰富蔬菜品种,将密云县建设成保障首都供应、稳定市民生活的“菜篮子”重要基地。
仪式结束后,领导和嘉宾们参观了基地核心区。
走进暖棚,与外界的干旱炙热截然不同,里面湿润温暖,满眼翠绿。黄瓜挂架,西红柿泛红,辣椒垂坠,油菜碧绿……一派生机勃勃。
白杨村村长刘根生穿着崭新中山装,作为农民代表,激动地向领导们介绍情况,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和自信。
马教授在一旁补充技术细节,脸上带着科研结出硕果的欣慰。
吕辰跟在李怀德和杨厂长身后,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一年多前第一次回白杨村,看到乡亲们面对旱灾的无奈与坚韧;想起自己冒险从空间运粮回村的那个夜晚;想起与马教授、李怀德一次次商讨方案的情景……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智慧与期盼。
回程路上,吉普车内气氛更加融洽。
落成仪式的成功举办,让每个人都心情舒畅。
杨厂长主动问起了吕辰他们在厂里的“自动化”项目。
“怀德,你们那个自动分拣码垛的系统,搞得怎么样了?上次听你提过一嘴,说进展不错?”
李怀德接过话头,语气自豪:“厂长,正要向您汇报呢!就在我们来密云之前,系统已经全面联调成功,稳定运行了好几个小时,分拣、码垛、仓库管理,一气呵成,效果非常理想!这可是咱们厂,也是国内重工业系统里,头一份敢这么搞的!”
他详细描述了系统如何解决库房管理混乱、发货效率低下的痛点,如何将工人从繁重危险的搬运中解放出来,以及吕辰他们如何克服技术难关,最终实现稳定运行的过程。
“……厂长,您是没看见,那机器手自个儿把钢板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比最熟练的老师傅干得还利索!关键是,它不知疲倦,不会出错!仓库那边的老王,笑得都合不拢嘴了!”
杨厂长听得频频点头,他对能直接提升生产效率、具有标杆意义的技术革新,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兴趣。
“好!干得漂亮!”杨厂长赞叹,“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技术革新,意义不比这万亩基地小!这是把我们轧钢厂的生产方式,往现代化、自动化方向上推啊!”
他看向吕辰,眼里充满赞赏:“小吕,你们这个‘技术攻关小组’,真是我们轧钢厂的福星,也是我们国家工业未来的希望!”
吕辰谦逊道:“厂长过奖了。系统能成功,离不开李厂长的全力支持,离不开钱工、孙工和车间老师傅们的无私帮助,更离不开厂里给我们提供的实践平台。我们只是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杨厂长摆摆手:“你这个小同志就是太谦虚,一点都不像年轻人。”
他顿了顿,决定道:“这样的成果,不能默默无闻!怀德,回去之后,你要立刻着手,筹备一个高规格的验收仪式!要邀请清华大学的领导、系里的教授,请市工业局的领导,还要请兄弟工厂的技术代表都来参观学习!我们要把‘自动化’这个理念,堂堂正正地树立起来,融合到轧钢厂下一步的生产建设规划当中去!这是我们红星轧钢厂,迈向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生产的重要一步!”
“是!厂长,您放心,我一定把验收仪式办得风风光光,充分展现我们厂技术革命的成果和决心!”李怀德立刻保证,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吕辰的谋划,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车轮滚滚,载着沉甸甸的喜悦与崭新的规划,驶向北京城。
开学后的第一个星期,红星轧钢厂举办了验收评审会,同时也举办了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校企合作深化仪式。
厂部大会议室布置得庄严隆重。
台上坐着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主任、刘星海教授一行,市工业局主管技术的副局长,红星轧钢厂杨卫民厂长、李怀德副厂长等厂领导,以及技术科王科长、钱工程师、孙工程师。
台下坐满了轧钢厂各车间、科室代表,以及来自首都钢铁、第一机床厂等兄弟单位的技术负责人和工程师代表。
《光明日报》记者拿着相机和笔记本,穿梭在会场内外。
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汪传志、陈志国、任长空六人,穿着整洁学生装,胸佩清华校徽,坐在前排,神情既紧张又激动。
杨卫民厂长致辞,回顾了轧钢厂与清华,特别是与“技术攻关小组”合作的历程,高度评价了此次自动化项目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再次强调了推动自动化、建设现代化工厂的决心。
随后,全体与会人员移步薄板车间成品库房,进行现场观摩。
此时的库房早已打扫得一尘不染。
自动分拣码垛系统在灯光下泛着冷峻光泽。
扩展的轻型检测平台覆盖货架区域,指示灯准备就绪。
面对济济一堂的领导、专家和同行,吕辰作为项目总负责人,沉稳地走到系统前方,进行简要介绍。
随后,杨厂长一声令下,系统启动。
继电器控制柜内响起规律而清脆的“咔嗒”声,指示灯有序闪烁。传送带平稳运行,将一块随机指定的钢板送入工作区。
光电传感器识别到位,信号传入“机器大脑”。
只见气动机械手灵活下降,自适应抓手稳稳吸住钢板,提升,横移,根据预设的“仓库管理系统”指令,精准地将钢板放置到对应货位区域,码放得整齐划一。
整个流程行云流水,稳定高效,与以往依赖天车和人工记忆、寻找、搬运的混乱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好!”“真稳当!”
“这速度,比人工快多了!”
现场响起阵阵惊叹和议论。
来自兄弟工厂的工程师们看得目不转睛,交头接耳,询问技术细节。
钱工程师和孙工程师此刻也一改之前的保留态度,面带自豪地向身边同行介绍系统的技术特点和解决的关键难题。
牛师傅、邹师傅、王师傅等参与项目的老师傅,以及张涛等青工,站在人群外围,看着自己亲手参与打造的“钢铁巨兽”稳定运行,脸上露出憨厚而骄傲的笑容。
现场演示圆满成功。
回到大礼堂,进入技术汇报和评审环节。
吴国华阐述了基于继电器逻辑的控制系统设计原理、抗干扰措施和可靠性保障。
汪传志和陈志国配合结构图纸和实物照片,讲解了机械传动、气动抓取机构的设计优化与实现。
王卫国则汇报了项目管理的流程、技术规范的编写以及仓库管理系统集成的思路。
汇报过程逻辑清晰,数据详实,既有理论深度,又紧密结合工厂实际,充分展现了清华学子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刘星海教授作为指导老师,对项目进行学术点评和价值提炼。
他肯定了项目在“系统集成理论”和“初级自动化技术路径”上的探索意义,特别赞扬了同学们面对真实工业环境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工程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这个项目最宝贵的,不是这台能够自动运行的机器,而是在完成这台机器过程中,所积累的直面现实、攻坚克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师之心’!”刘教授的话,掷地有声。
市工业局领导随后发言,高度肯定了清华大学和红星轧钢厂在“校企合作”中,成功实践了“产、学、研”一体发展的先进理念。
“同志们!今天的验收会让我们看到,高校的理论智慧与工厂的实践需求紧密结合,能够爆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这不仅是红星轧钢厂的成果,也是我们整个工业系统推进技术革新、培养青年人才的成功范例!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将这种合作模式深入下去,固化下来,结出更多、更硕壮的果实!”
最激动人心的表彰环节到来。
杨厂长亲自宣布了厂党委会对“技术攻关小组”的奖励决定。
授予吕辰、王卫国、吴国华、汪传志、陈志国、任长空六人“红星轧钢厂技术革新特等奖”,每人颁发奖金二百元!配套奖励工业券二十张、布票十尺、全国通用粮票一百斤!
授予六人“红星轧钢厂技术革新先锋”荣誉称号,颁发镀金纪念奖章和烫金奖状!
现场掌声如雷,闪光灯亮成一片。
六兄弟起身,依次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沉甸甸的奖金信封和闪耀的奖章,心情激荡不已。
这是对他们两个月来所有付出的最高认可,他们互相对视,目光交织中,隐隐有光华闪动。
紧接着,在李怀德主持下,轧钢厂与吕辰等六人现场签订了“毕业定向分配协议”。
这意味着,只要他们顺利毕业并且个人意愿不变,红星轧钢厂将优先接收他们,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
这既是对人才的渴望,也是对未来合作的承诺。
仪式的高潮,是校企合作深化协议的签署。
杨卫民厂长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主任共同签署了一系列重磅文件。
杨厂长宣布在厂区正式划出固定区域,挂牌成立“清华大学---红星轧钢厂技术实践基地”与“校企联合自动化实验室”。
由轧钢厂提供场地、设备、材料及部分运营经费;清华大学机械系派出优秀教师和研究生,围绕工厂实际需求,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
设立“红星技术革新基金”,首期由轧钢厂投入五万元,用于专项支持清华学生开展的、与轧钢厂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技术研发与革新项目。
机械制造系主任宣布,聘请红星轧钢厂资深技术专家兼任机械制造系本科生实践导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
选派系内优秀教师担任轧钢厂技术顾问,参与工厂技术规划与难题攻关;
共同设立“厂校合作课题库”,课题来源于工厂实际需求,由清华学生认领、厂方提供资源支持、系里进行学术认证;
推动设立“自动化系统集成”专题选修课程,邀请轧钢厂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共同授课;
将此次“分拣码垛系统”的完整实践成果编入《机械制造系统设计与实践案例集》,作为全系重要教学参考素材;
开展党团组织“红旗技术突击队”共建活动,联合申报“首都产学研结合先锋案例”。
这一系列扎实深入的合作举措,远远超出了一次普通实践项目的范畴,构建了一个长期、稳定、互惠的“产、学、研”共生体系。
台下再次爆发出热烈掌声。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仅是对吕辰他们工作的肯定,更是标志着红星轧钢厂与国内顶尖工科学府的合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性的深度阶段。
验收暨签约仪式,在隆重、热烈、充满希望的气氛中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