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少年小军的发现,如同在迷雾中点燃了一盏小灯,虽未照亮全部前路,却极大地鼓舞了“寻根小组”的士气。苏青瓷和唐乐知意识到,她们寻找的不能仅仅是技艺的模仿者,更应是像小军这样,血脉中流淌着传统,却敢于用当代语言与之对话的“传承创新者”。
岐山·剪纸的新生
带着新的思路,她们来到了以剪纸闻名的岐山地区。这一次,她们没有直奔那些被旅游手册标注的“非遗传承人”,而是通过文化圈朋友的引荐,找到了一位名叫周雯的年轻女性。
周雯的工作室不在热闹的景区,而是在一个安静的文化创意园区内。与想象中满是红色窗花的传统场景不同,她的工作室明亮简洁,墙上挂着的剪纸作品令人惊艳——不再是传统的福禄寿喜,而是将唐代壁画中的飞天、骏马、卷草纹,用极简主义的线条和构成方式重新解构,装裱在素白的画框中,充满了现代艺术感。她还开发了一系列剪纸衍生品:镂空的书签、光影纸雕灯、甚至与本地服装品牌合作,将剪纸纹样运用在丝巾和服饰上。
“剪纸的魂在于那一把剪刀下的‘镂空’与‘连接’,”周雯谈起自己的创作,眼神熠熠生辉,“我不想只让它停留在窗格上。我觉得唐代的纹样本身就具有超越时代的美感,为什么不能让它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苏青瓷被深深打动。她拿出“归处”的一些空间照片和“长安十二时辰”的活动构想,与周雯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定制具有“归处”独特唐韵的窗花、装饰隔断,甚至为特定活动创作大型的主题剪纸艺术装置。
周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一直想找一个能真正理解并且能落地这些想法的平台,‘归处’的理念和我的追求很契合。”她爽快地答应先为“归处”设计几组样品。
西安·暗流下的定力
就在苏青瓷和唐乐知在外奔波时,西安“归处”本部的压力也与日俱增。
“盛世文旅”的“云隐”项目宣传攻势愈发猛烈,以其“极致静谧”、“东方禅意”和顶级硬件为卖点,吸引了不少高端客源的关注。“归处”的预订量虽然凭借深厚的客群基础尚未出现大幅下滑,但增长势头明显放缓。
更让人心烦的是小动作不断。之前被挖走的那位运营主管张弛,竟然带着“云隐”的几个人,以“考察学习”的名义,堂而皇之地来到“归处”参观。虽然贾长安保持了基本的待客之道,但对方那种带着审视和评估意味的目光,以及言语间不经意流露出的、对“归处”“小家子气”的轻视,让团队里的年轻员工感到愤懑。
“长安哥,他们也太嚣张了!”一位前台小姑娘气得眼圈发红。
贾长安拍了拍她的肩膀,语气平静:“做好我们自己的事。客人用脚投票,比的不是谁声音大,而是谁更能留住人心。”
他召集留守的核心员工,开了一个简短的鼓劲会。“苏经理和乐知正在为我们寻找更独特的‘武器’。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守好大本营,把服务做到极致,让每一位来到‘归处’的客人,都觉得不虚此行。同时,”他看向负责线上运营的员工,“我们要把青瓷她们寻访手艺人的过程,用vlog、图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做成一个‘寻根之旅’的系列内容。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归处’的独特,源于我们对这片土地和文化最深沉的挖掘与尊重。”
耀州·青瓷的对话
“寻根小组”的最后一站,是着名的耀州窑所在地。这一次,她们的目标并非购买现成的瓷器,而是希望找到能够理解“归处”理念,愿意合作开发定制釉色和器型的窑口。
在拜访了几家规模较大的瓷厂,因其流水线生产和缺乏灵活性而失望后,她们终于在一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找到了一座藏在山坳里的、由一对中年夫妇经营的家庭式小窑。
男主人老陈沉默寡言,大部分时间都在默默地揉泥、拉坯。女主人刘姐则热情爽朗,负责沟通和销售。他们的窑不大,一次只能烧制少量作品,但每一件都透着手工的温度和独特的灵性。尤其是一种他们自己摸索复刻的、介于青白之间的“月白釉”,温润如玉,淡雅含蓄,一下子抓住了苏青瓷的目光。
“这釉色,有唐瓷的韵味,又更符合现代的简约审美。”苏青瓷拿着一个“月白釉”的品茗杯,爱不释手。
当她提出希望合作开发一系列适用于“归处”茶室、客房及特定活动的定制器型时,刘姐有些犹豫地看了看丈夫。一直沉默的老陈停下手中的活,抬头看了看苏青瓷,又看了看她带来的、融合了唐风与现代美学的设计草图,罕见地开了口:“你们……不是只要便宜量大的?”
苏青瓷认真地说:“我们要的是有魂的器物。我们希望‘归处’的客人捧起的每一只杯子,都能感受到手艺人的温度和盛唐的风雅。”
老陈浑浊的眼睛里似乎闪过一丝光,他低下头,继续揉捏手中的泥巴,半晌,才闷闷地说:“可以试试。”
归程·希望与重量
带着与凤翔泥塑、岐山剪纸、耀州瓷器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以及满满一车搜集来的样品和素材,苏青瓷和唐乐知踏上了归程。
车上,唐乐知翻看着相机里记录下的影像——小军专注塑泥的脸,周雯舞动剪刀的手,老陈窑炉里跳动的火焰,还有沿途陕西乡村的辽阔景象……她忽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青瓷姐,这一趟,好像不只是找到了供应商。”她喃喃道。
“嗯,”苏青瓷望着窗外飞速掠过的田野,目光悠远,“我们找到的,是这条产业链上,一颗颗散落的、却依然在努力发光的珍珠。而我们‘归处’,或许可以成为那根把它们串成美丽项链的线。”
她们明白,这只是开始。将这些零散的、个性化的手艺力量整合起来,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供应链,并确保其品质与“归处”的要求匹配,将是下一个更艰巨的挑战。但她们心中充满了希望,因为这股力量,源自这片土地最深沉的文化脉动,它有着资本无法轻易复制的生命力。
回到西安,看到贾长安和团队成员们期待的眼神,苏青瓷和唐乐知道,她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可能,更是一种能够点燃整个团队的、名为“根”的力量。
薪火相传,贵在有心人。她们,正是这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