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这条线索的出现,像是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专案组内部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调查重心迅速倾斜,大量资源被投入到寻找这个失踪多年的前粮站职工上。通过技术手段对其社会关系、可能的活动区域进行排查,并向其可能藏匿地的警方发出了协查通报。
然而,寻找一个有意隐藏、且失踪十几年的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等待刘卫东消息的同时,孙建军和陆野并没有放松对王老五和张富贵的监控和施压。他们深知,这二人是关键的直接参与者,无论刘卫东扮演了什么角色,突破王老五或张富贵,依然是最直接的路径。
鉴于张富贵此前表现出更强的心理波动,孙建军决定将他作为优先突破口。他设计了一个更为巧妙的“敲打”方案。
他让辖区派出所的民警,以“近期辖区发生多起入室盗窃案,排查有前科人员”为由,正式传唤张富贵到派出所进行了一次问话。问话内容看似常规,但负责问话的民警(由专案组刑警假扮)在过程中,刻意模糊地提到了“一些陈年旧案也可能重新调查”,并观察张富贵的反应。
果然,在问话过程中,张富贵显得坐立不安,眼神躲闪。当民警看似无意地提起“有些事别以为过去久了就没人知道”时,张富贵的额头明显冒出了冷汗,手指不自觉地绞在一起。
问话结束后,张富贵几乎是逃也似的离开了派出所。专案组安排的人员暗中跟踪,发现他并没有直接回家,而是在街上失魂落魄地逛了很久,最后钻进了一个小公园,坐在长椅上抽了将近一个小时的烟,显得心事重重。
“鱼线动了!”孙建军接到汇报后,兴奋地对陆野说,“张富贵心里绝对有鬼,而且压力很大!再给他加把火!”
另一边,对王老五的监控也在持续。侦查员报告,王老五最近似乎也有些反常。他减少了外出打零工的次数,经常一个人在家喝闷酒,有时还会莫名其妙地对邻居发脾气。有侦查员听到他一次醉酒后,含糊地骂着什么“没义气”、“黑心肝”之类的话。
这些零碎的信息被汇总到陆野这里。他利用【心理学】和【犯罪心理学】的隐性技能,试图勾勒出这两人当前的心理状态。
【启动犯罪心理学(隐性技能)知识库...信息检索中...】
【目标A(张富贵):表现焦虑、紧张、回避。可能处于罪恶感与恐惧感交织状态,心理防线出现松动迹象。对外界提及“旧案”敏感。】
【目标b(王老五):表现压抑、愤怒、烦躁。可能因长期背负秘密或感到不公而情绪失衡,酒精削弱其情绪控制力。言语中透露出对同伙的怨恨。】
【推断:二人之间可能存在矛盾或猜忌。可利用此点进行分化瓦解。】
“孙老师,看来他们内部并非铁板一块。”陆野分析道,“王老五似乎在怨恨某人‘没义气’、‘黑心肝’,而张富贵则显得更加恐惧和焦虑。这或许和我们发现的刘卫东线索有关。有没有可能,当年他们抢到的钱,大部分被这个内部人员刘卫东,或者他们之中的某个人独吞了?导致其他人实际上并没分到多少钱,甚至可能还被威胁封口?”
孙建军眼睛一亮:“非常有可能!这样就解释了为什么王老五、张富贵乃至李彪都长期贫困,因为他们可能根本没拿到预期的赃款!也解释了王老五的怨恨和张富贵的恐惧!张富贵恐惧的,可能不仅仅是案子本身,还有那个吞了大部分钱的人!”
这个推断让整个案件的动机和人物关系变得更加清晰,也提供了全新的审讯策略方向。
“是时候改变策略了。”孙建军沉吟道,“对张富贵,继续施加心理压力,让他感觉我们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东西,突破在即。对王老五,或许可以尝试利用他的怨恨情绪,暗示我们正在调查那个‘黑心肝’的人,让他觉得这是一个报复或者说清楚的机会!”
然而,这个计划还没来得及全面实施,一个意外情况发生了。
负责监控王老五的侦查员紧急汇报:王老五今天上午突然去了汽车站,买了一张前往邻市的长途汽车票,发车时间就在两小时后!
“他想跑?!”孙建军接到电话,霍然起身。虽然还没有直接证据逮捕王老五,但如果让他离开视线,很可能就会失去控制,甚至提前惊动其他嫌疑人。
“不能让他走!”孙建军当机立断,“立刻安排人,在他上车前拦住他!找个合适的理由,把他带回局里协助调查!”
“用什么理由?”手下问。
孙建军快速思考着:“就用…就用群众举报他近期多次酒后滋事,扰乱治安!先把他扣下来再说!”
命令立刻下达。一场紧张的拦截行动在柳镇汽车站悄悄布置开来。
陆野的心也提了起来。王老五的突然举动,是感觉到了风声,还是另有原因?这次拦截,是会让案件调查迎来转机,还是打草惊蛇,让一切努力付诸东流?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即将开往邻市的那班长途汽车上。心理的博弈,从暗处悄然转向了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