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案组的工作迅速展开。第一步,就是将当年所有的物证送交市局乃至省厅的技术部门,请求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重新检验。
那枚残缺指纹被进行高分辨率扫描,并尝试使用多种算法进行图像增强和特征修复。
那些衣物纤维和纽扣也被重新进行成分分析和比对。
甚至当年的现场照片也被进行数字化处理,试图从中发现当年被忽略的细节。
另一方面,陆野开始着手写一份详细的报告,申请使用系统信息库中的【旧案线索匹配】功能。这个功能他之前只是听说过,从未使用过。它需要极高的权限,并且消耗巨大,主要是用于将积案中的线索(如指纹、dNA、特定作案手法等)与目前数据库中的所有信息进行海量比对,寻找可能的关联。
报告中,陆野详细阐述了案件情况、现有物证价值、以及使用该功能的必要性和预期目标(主要是那枚残缺指纹和足迹推断的体貌特征)。报告提交后,需要等待局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审批。
在等待审批和检验结果的时间里,陆野也没有闲着。他泡在档案室里,将当年所有的排查卷宗又仔细地看了一遍,试图理解当年侦查员的思路,看看是否有遗漏的角落。他还走访了几位已经退休的、当年参与过此案侦办的老同志,听听他们的回忆和看法。虽然时过境迁,但一些细节或许能提供新的视角。
一位退休老刑警的回忆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年啊,我们重点查了那些有前科的、游手好闲的、以及当时经济突然反常的人。但有个方向,当时因为条件所限,查得不深。就是粮款本身那么重,四个人(根据现场分析,至少三人,可能四人)怎么运走的?当时附近有没有车辆异常?或者,有没有可能,案犯里就有人会开车,甚至可能就跟粮站或运输行业有点关系?”
车辆运输?这个角度当年确实受限于监控和记录手段,难以深入调查。但现在看来,或许值得重新考虑。
几天后,市局技术部门传来了第一个反馈:通过对那枚残缺指纹的多次增强处理,虽然无法完全复原,但成功提取出了比原始照片更多、更清晰的一些特征点,具备了送入数据库进行比对的基本条件!
几乎同时,陆野提交的【旧案线索匹配】功能使用申请,也获得了上级的特批!
【【旧案线索匹配】功能权限已开通。请接入物证数据(增强后指纹特征点、足迹分析数据、案件基本信息等)。请注意,此功能将进行超大规模数据筛查,需消耗大量精力及系统算力,请确保环境稳定。】
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刚开始。陆野深吸一口气,将增强后的指纹特征、足迹分析的体貌特征描述、以及案件的基本信息,逐一导入系统。一场在数据海洋中进行的、跨越二十多年的搜寻,悄然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