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的暮色总带着一种温柔的厚重感,夕阳把澈心工作室露台的青藤染成金红色,风里裹着瓷坊飘来的淡淡釉香,落在苏澈摊开的笔记本上。本子里夹着一枚用树脂封起来的纪念币——正面是“37.5”的数字,背面刻着一把迷你旧吉他,是粉丝去年送的,说“记得您最初的样子”。
苏澈指尖拂过纪念币,冰凉的树脂下,仿佛还能摸到穿越那天口袋里那叠皱巴巴的纸币——三张十块、两张五块、三张一块,还有三枚五毛硬币,总共三十七块五毛,连一桶泡面加矿泉水都要算计着花。他拿起桌上的旧吉他,琴颈上那道磕碰痕迹还在,是原主大三时从学长手里淘来的,当初弦轴歪得厉害,最细的弦泛着锈色,如今却被粉丝包养得锃亮,琴头缠着青蓝色的缎带,上面绣着“从烟雨到星空”。
“该和大家聊聊了。”苏澈拿出手机,坐在露台的藤椅上,屏幕亮起时,弹出一条粉丝私信:“苏老师,今天整理歌单,突然发现从《青花瓷》到《蓝星的风》,我已经跟着您走了整整一年啦!”
他指尖在屏幕上顿了顿,点开社交平台的编辑界面,标题栏里敲下“从37.5元到此刻,谢谢每一个同行的你”,然后慢慢开始打字——
“今天在露台整理旧物,翻到了一把旧吉他,琴颈上有道疤,是我刚到蓝星时唯一的宝贝。那时候我住在六楼的出租屋,窗户漏雨,地板冰凉,兜里只剩37.5元,房租欠了两千块,房东阿姨的催款便签贴在门上,字里行间都是‘再不交就搬出去’的催促。
我记得第一次在地铁口弹唱,唱的是当时最火的《甜宠星球》,歌词里‘星星眨眼睛’的旋律,连我自己都觉得别扭。有个穿校服的小姑娘停下,给了我一块钱,小声说‘哥哥,你唱得比赵宇好听,就是歌太无聊了’。那一块钱被我攥在手里,汗湿了又晾干,后来凑够了去老林录音棚的钱——那是间藏在老街的小棚子,林叔头发花白,调音台布满划痕,却在我弹完《青花瓷》副歌后,掉了手里的监听耳机,说‘蓝星从没听过这样的歌’。
录《青花瓷》的那个晚上,林叔免费帮我加了古筝前奏,用的是他珍藏的老磁带,还说‘好歌该有好编曲’。我揣着存有demo的U盘走在老街,路灯是暖黄色的,青石板路上有积水,映着我的影子,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首歌会在后来的日子里,被那么多人记住。
一开始并不顺利。把demo投给乐云音乐,编辑说‘歌词晦涩,不符合年轻人审美’;去校园歌手大赛,制作人皱着眉打断我,说‘天青色是什么?听不懂’。我站在阶梯教室的舞台上,抱着那把旧吉他,第一次反驳‘好的音乐,能让听众听懂它的意境,哪怕需要一点时间’。那天声乐老师给了我晋级名额,她说‘你的歌有灵气’——现在想起来,那不仅是给一首歌的机会,更是给一个‘想做不一样音乐’的人的底气。
后来的故事,很多朋友都知道了:《青花瓷》火了,街头巷尾都在唱‘天青色等烟雨’;我们建了原创音乐数据库,让更多像我当初一样的新人,不用再怕心血被偷;‘澈心系’的孩子们从工作室的小舞台,走到了万人演唱会的中央,林晓在音乐盛典上说‘没有苏老师就没有今天的我’,可我想说,是你们让我知道,一个人的坚持不够,一群人的热爱才够燃。
去年西安演唱会收官,四万人一起唱《长安忆》,绸带从舞台落下,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我想起当初在出租屋,对着漏雨的窗户写歌,从没想过有一天,能带着三国的故事、青花瓷的韵,走到北京、上海,甚至收到欧洲华语文化节的邀约。有人说‘你用一年走完了别人十年的路’,可我知道,这条路不是我一个人走的——是林叔的磁带,是声乐老师的认可,是粉丝在公益跑时跑过的每一公里,是澈心系成员熬夜排练的每一个夜晚,是瓷坊老师傅为《三国》烧制的每一件瓷偶。
今天整理邮箱,看到一封去年的邮件,是当初在地铁口给我一块钱的小姑娘写的,她说‘我现在也开始写原创了,存证的时候特意选了您的数据库,觉得很安心’。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所谓‘顶流’,从来不是奖杯和数据,而是你走的路,能让更多人跟着走;你做的事,能让更多人觉得‘我也可以’。
感谢蓝星给我机会,让一个来自地球的灵魂,能在这里用音乐讲故事;感谢每一个支持原创的人,是你们让‘天青色’不再晦涩,让‘三国’不再遥远,让‘原创’从一个词,变成一群人的信仰。
接下来,我们一起做更酷的事——把《三国》的鼓点带到伦敦,把《红楼梦》的昆曲唱给更多人听,把原创的种子撒到更远的地方。毕竟,好的故事,值得被全世界听见;好的热爱,永远值得被期待。”
长文发布时,已是深夜十点。苏澈放下手机,看着露台外的夜景——瓷坊的灯还亮着,老师傅应该还在为欧洲演唱会的纪念瓷偶上釉;工作室二楼的灯也亮着,李薇还在整理海外巡演的行程表,澈心系的成员们在排练室里,隐约传来《蓝星的风》的旋律。
他没立刻看评论,而是拿起那把旧吉他,轻轻拨动琴弦,《青花瓷》的前奏在夜色里流淌。弹到“天青色等烟雨”时,手机突然震动起来,是李薇发来的截图——#苏澈从37块5到乐坛顶流#的话题已经冲上热搜第一,阅读量破亿,评论区里满是带着回忆的留言:
“我是老林录音棚的常客,记得苏老师第一次去,穿得很朴素,弹《青花瓷》时,林叔偷偷录了音,后来总放给我们听!”
“校园大赛我也去了,当时就觉得这个唱古风的男生很特别,没想到现在这么厉害!”
“公益跑我跑了10公里,捐了10块钱,现在看到苏老师提到,突然觉得好有意义!”
“从《青花瓷》到《三国》,我跟着苏老师了解了好多传统文化,现在我女儿都会背‘天生我材必有用’了!”
周明远会长第一时间转发了长文,配文:“记得第一次找苏澈谈原创保护,他说‘想让原创者有个家’,现在他不仅做到了,还带更多人找到了家。”陈舟导演发来消息:“《三国》的后期还在赶,看到你的长文,突然觉得更有动力了,要把最好的三国故事拍出来!”久石让也用中文留言:“很荣幸能见证你的旅程,期待在伦敦听你弹《青花瓷》。”
媒体的反应也格外迅速,《蓝星日报》连夜推出专题报道,标题是《37.5元到乐坛顶流:苏澈的故事,是华语文娱的觉醒》,文中写道:“从街头弹唱的窘迫,到推动行业变革的担当;从单一的音乐人,到文化传播的使者,苏澈的历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是蓝星华语文娱从‘流量至上’到‘内容为王’的缩影。他用37.5元的起点,证明了好的原创永远有力量,好的文化永远能传承。”
苏澈翻着评论,眼眶渐渐发热。他想起穿越那天,在写字楼里猝死前,最后修改的是周天王演唱会的策划案,那时他想的是“怎么让舞台更炸”,却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能成为那个用音乐改变行业的人。手机屏幕亮起,淡蓝色的系统光膜悄然展开:
【检测到宿主发布第一阶段历程回顾长文,引发全行业及公众情感共鸣,强化“文化复兴者”影响力,触发“阶段总结”声望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第一阶段“声震乐坛”任务全维度复盘完成:
- 核心成就:现象级作品3首(《青花瓷》《将进酒》《蓝星的风》),行业变革1项(原创音乐数据库),新人矩阵1个(澈心系),国际荣誉2项(亚洲音乐大奖、文化创新先锋),文化Ip1个(《三国》);
- 社会价值:推动原创音乐人注册量增长300%,抄袭率下降60%,传统文化传播覆盖人群超5亿;
- 个人成长:从“文娱策划”到“文化传播者”,解锁“乐坛顶流”“文化复兴者”双称号;】
【第二阶段“文化全球传扬”任务增益:因长文引发的文化认同,海外演唱会门票预售通道提前开启,《红楼梦》海外版权收到5家出版社邀约,解锁“全球文化对话”权限(可发起中西方音乐人跨界合作项目)。】
苏澈关掉光膜,抬头看向夜空。江城的星星很少,但工作室和瓷坊的灯光,却像星星一样亮着。他拿起手机,给老林发了条消息:“林叔,下个月去伦敦,想带着您当初给我录《青花瓷》的磁带,现场播放那段古筝前奏,您看行吗?”
很快,老林回复了一个笑脸:“当然行!那盘磁带我还留着呢,当初就说你这歌能唱到全世界,现在应验了!”
苏澈笑了,指尖再次拂过那枚“37.5”的纪念币。他知道,第一阶段的总结不是终点,就像当初在地铁口弹唱不是终点一样。接下来,还有伦敦的舞台要登,还有《红楼梦》的故事要讲,还有更多像当初的自己一样的新人要帮。
露台的风又起了,带着桂花的香气,和《青花瓷》的旋律交织在一起。苏澈抱着旧吉他,轻轻唱着“你眼带笑意”,心里满是踏实——从37.5元到此刻,从出租屋到世界舞台,他走的每一步,都算数;而未来的每一步,都有同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