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初升,将整个考场笼罩在一片金色的暖晖之中。
林治来到“地”字考巷,数字编号由外往里依次递增,所以他只需要向前走到第十八个考舍,那里便是他要侍上九天的考舍了。
考舍的分配讲究一定的运气,只是关乎进士的功名,这里的屋顶都已经被重新翻修,倒不用担心漏雨的问题。
最怕的其实还是“臭号”,每个巷道的最里面都有茅房,那里是整条巷道考生出恭的地方,味道自然是可想而知了。
若是被分配在茅房的隔壁,那便是倒大霉了。所幸,十八号正好是处在中央地段,林治便不用担心臭气的问题。
林治来到十八号考舍前,看着这间约六尺宽、四尺深的狭小空间,上方是屋顶,下面有两块可以上下调节的长木板。
“林公子,请稍等!”一个监考兵捅着水桶拿着抹布过来,主动擦拭考舍长木板上的灰尘道:“少将军已经交代了,只要不是违规的事情,你都可以吩咐我们!”
“多谢!”林治知道这就是人情社会,而大将军府绝对是大夏王朝武将群体最强通告证,亦是对这个殷勤的士兵表达感谢道。
虽然考舍已经让人提前打扫,但底下干活的人通常都是应付了事,除了长木板上面的灰尘,底下还有老鼠尿之类的杂物。
林治看到他们清理干净,这才将自己的东西放好,而后便是取出笔墨纸砚,安静地等待着考试正式开始。
随着考生入场完毕,明远楼传来三声鼓响。
“隆文十年会试考试,现在开始!”一个洪亮的声音从明远楼上传来,那个声音似乎经过特殊处理,在这座偌大的考场中响起。
咚咚咚……
在宣布考试开始后,明远楼上的古钟悠悠响起。
会试第一场跟乡试一样,四书题三道,五经题四道,同样是七道题目。
若说跟乡试有什么不同,那便是前面两场考试结束后,并不能离开贡院,而是需要三场会试全部考完方能离开。
没过多会,考试开始有序地分发下来。
林治从小吏的手上接过一份由牛皮袋装着的考试和草稿纸,经过检查考试和草稿纸都没有弄错,便是轻轻地点头道:“确实是《尚书》卷,没有问题了!”。
小吏负责这一条考巷,在逐个确认考试没有问题后,便是转身离开了。
林治轻吐一口浊气,先是将草稿纸平铺在桌面上,这才小心翼翼地揭开第一道题目,准备开始从举人到进士官的征途。
“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这是第一道四书题,出自《孟子》:“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
原文的意思浅显易懂:从前大禹抑制洪水,使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族狄族,赶走猛兽,使百姓安宁。
林治看到这道四书题目,顿时咧嘴一笑,这不正是撞在枪杆上了吗?
乡试的文章来自于前世名家状元王鳌的笔下,而今这一道题目同样成功匹配王鳌的另一个代表作,而王鳌的文章被奉为制义正宗,为三百年以来无能抗者。
运气,其实是实力的一部分,而机会亦是给有准备的人。现在试卷已经证明,自己似乎就是那个天选之人。
面对眼前这种送上门的好事,他自然是照单全收了。
林治手持狼毫笔,在已经磨好的砚池轻蘸上墨汗,捻袖泼墨挥毫,便在眼前的草稿纸上写下自己的破题。
通常而言,这类题目大多围绕周公辅佐周成王的功绩展开,无非是歌功颂德,将周公夸赞得天花乱坠,但王鳌是一般人吗?
“论古之圣人,除天下之大害,成天下之大功。”
林治的脸上一凝,用最正宗的馆阁体写下了这短短的十四个字,连他自己都能够感受到一股浩然正气扑面而来,令人心生敬畏。
在大部分考生都想着如何夸周公的时候,他连同大禹等圣人都已经捎上,更是给出了圣人们扣上“除大害,成大功”的神圣使命,瞬间将文章的格局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破题之后,便是承题,于是便有了:“夫天生圣人,所以为世道计也。周公拨乱世而反之正,其亦不得已而有为者欤?”。
“孟子答公都子之问而言及此,意谓天下大乱之后,比生圣人之才。商纣之世,民之困极矣,于是有周公出焉。武王既作之于上,周公则佐之于下。”
接下来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一切按着既定的格式进行书写即可。在主题明确后,剩下只要围绕主题论述即可。
“彼其夷狄乱华,不有以兼之,吾知其披发而左衽矣。周公于是起而兼之,而若奄国,若飞廉,皆在所兼,兼夷狄,兼其害百姓者也。鸟兽逼人,不有以驱之,吾知其弱肉而强食矣……盖禹与周公,不得已而有为,除天下之害者也。孔子卒,孟子不得已而有言,除后世之害者也。然皆足以致治,其功之在天下后世,孰得而轻重之哉!”
林治已经将文章印在脑海之中,现在只需要将它拿出来用即可。只是面对如此的锦绣文章,他显得不紧不慢,用心地写好每一个字。
如此的文章,放到这个书中世界,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王炸。
若说此前他还在为能否金榜题名而担忧,但在写下“论古之圣人,除天下之大害,成天下之大功”十四个字的时候,便知道自己有机会拿下会元之位。
虽然现在的答题仅是写在草稿纸上,但他并没有选择马虎对待,而是像是进行军事演习一般。若是他现在不严谨,等到真正开始答卷的时候,到时试卷出现了涂改,那便是追悔莫及了。
在答完题目后,林治将答好的草稿放在旁边晾干字迹。他并没有选择歇息,而是选择一鼓作气,开始准备作答第二题四书题:“邦有道,危言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