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不争带着大军在八石集休整了三天,将战死者的尸体在高坡上进行掩埋,伤残者转运至下邳进行治疗。
他在八石集留下了一千名士兵驻守,防止徐州的官兵卷土重来,随后大军开始返回下邳。
这一战重创了彭城卫,在周围数州李不争名声鹊起,这算是叛军首次针对正规卫军取得的大胜,所有叛军的士气大振,众多观望者纷纷选择加入。
他趁势在下邳打出平天军的旗号,自称平海大将军,俨然以平天军的二号人物而自居。
齐先竹心中嫉妒不已,但还是派出了信使来下邳进行祝贺,并商量着让李不争转道古陴湖协助攻打官兵营寨。
李不争以自身损失较大为由而拒绝了,齐先竹表面上表示理解,背地里却破口大骂,暗中督促手下贼兵加大对官军的进攻力度。
他手下贼兵也是叫苦不已,每每对正面的官兵营寨进攻必定受挫,而官兵一开始还被他们的轮流进攻整的疲惫不堪,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官兵援军不断到来,守军也越发地坚韧。西线的高明也是吃了个暗亏,王刚率领数百名骑兵支援西线之,突然出现在围攻相城的贼兵身后,让他损失了数百人。随后骑军又冲杀了几次,让原本还颇有进展的高明连吃了几次败仗,无奈之下只能一路收缩回龙脊山,在这里设下营寨坚守,每日就是操练士卒,也不谈主动出击了。
徐州的攻势受阻并未影响到下邳的生活,李不争出征地这段时间,下邳城在叶飞繁的主政下已经开始恢复了起事前的秩序。
他原本就是县令,对于县中的大小事务十分熟悉,处理起政务来也是得心应手,加上县里的两大家族都已经被李不争掌握在手中,比起平氏更好推行政令。
李不争击败彭城卫,又打出平海大将军的旗号,在泗州境内的声望已经不亚于齐先竹,大量的饥民、劳役、逃户纷纷涌入下邳,想要投靠到他的麾下。
李不争倒也没有全盘接收,他只是挑选出精壮将本阵的三千人补充整齐,然后拆分了徐成的部下,以他们为骨干扩编出来三支野战军队。
这三支军队并未起什么比较威风的名字,按照李不争的想法,军队的名声都是打出来的,所以干脆就叫他们甲字军、乙字军、丙字军。
甲字军五千人,由左宇担任主将,毛五任副将。
乙字军六千人,主将是徐成,副将是曾洪。
丙字军主将蒋石头,由汤狗儿任副将,全军只有四千余人。
邓大眼担任李不争的副将,负责本阵的各项军务。
张明秀仍然是跟在叶飞繁身边,担任他的副手,算是转向政务方面。
此外李不争还特意组建了一支负责打探情报、反间离间、潜伏刺杀的机构,暂时叫做影子,由百里瞒负责,杨宸兄妹以及战前俘虏的那个沂州驿卒葛明都划归到影子里。
这次返回下邳后,杨宸兄妹的忠诚度已经达标,出乎李不争意外的是葛明的忠诚度也高达九十五,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李不争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有王霸之气。
于是李不争给了他们每人一张蓝色人物卡,由于影子的职业特殊性,这三张都是游侠,快将他手中的游侠卡掏空了。
杨宸拿到的是安隆
统率:55
武力:75
智力:66
政治:62
特性:天心莲环:擅长指法,徒手攻击对方三次后武力+3。
杨婉的是丁敏君
统率:17
武力:70
智力:58
政治:9
特性:舌利如枪:与人交谈时动手武力+1,智力+2。
葛明的是邓定侯
统率:55
武力:73
智力:68
政治:22
特性:百步神拳:徒手以拳攻击时武力+2。
顺利地将三人收入到麾下,李不争又查看了其他几人:叶飞繁的忠诚度虽然有所增长,但还未到九十,而邓大眼之前介绍的任强、黄二壮二人也未达标。
这让他心中有几分恼怒,邓大眼所引荐的四人中,汤狗儿和蒋石头当场就成为了死忠,蒋石头甚至还缴获了彭城卫的大旗,因功成为了丙字军的主将,地位还在汤狗儿之上。
而这二人虽然也立下了些功劳,但始终没有对李不争归心,距离九十点的门槛始终差一点,这让他又怀疑起自己到底有没有王霸之气了。
很快时间来到六月中旬,在叶飞繁的主持下,夏收圆满完成,让李不争物品栏的压力减轻了许多。
之前养兵、养民差点把物品栏里的存货给掏空了,如今粮食丰收又能自给自足一段时间了。
似乎是老天爷看不惯李不争拥有悠闲时光,这一日齐先竹的信使突然来到下邳,将一封密信交给了他。
李不争看过信之后眉头紧锁,连忙让人通知众人开会。
等到众人坐下,李不争说道:“刚才从徐州传来消息,朝廷的平叛大军已经集结完毕,等物资准备妥当就会出发来东海道。
齐先竹让我们尽快往西进攻,和他们一道合击彭城,尽量在朝廷大军到来之前拿下彭城,然后凭借着彭城地利同官军作战。”
众人听后脸色都是一变,彭城卫的难缠他们是清楚的,最后若不是李不争带着诸多将领舍命冲击蒋易书所在,恐怕也轮不到他们安然地坐在下邳城中了。
而这来的可是天下精锐的禁军,各种物资武备又是朝廷鼎力相助的,论战力比起彭城卫还要高上一筹。
李不争看了一下众人的反应,继续说道:“齐先竹还有个建议,让我们同时往东边攻取海州,万一彭城久攻不下,朝廷大军又到了,咱们还能有个撤退的后方。”
叶飞繁思索了一下说道:“依我看,攻海州不如攻临淮,先把整个泗州给占了,伺机渡淮攻打淮南道。
若是朝廷大军势大,我们就撤退到淮南,若是官兵渡淮我们就折回淮北——毕竟东海道和淮南道互不统属,哪怕是朝廷亲自协调也无法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