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汤圆甜香传邻村 礼盒加印解客忧
“家和院”的清晨总裹着糯米与玉米混合的甜香。母亲站在厨房的智能灶台前,正将玉米粉揉进糯米面团里——米黄色的面团在她手里反复揉捏,渐渐变得光滑筋道,是要做玉米汤圆,给今天去王家庄“妈妈课堂”的老乡当实操样品。“晴晴,你把玉米馅料再拌拌,加点红糖更甜,”母亲回头喊,目光落在刚被月嫂抱到客厅的双胞胎身上,“这俩小家伙盯着面团看,莫不是也想吃汤圆?”
苏晚晴刚把宝宝的小围嘴叠好,闻言拿起拌馅的勺子走过去。馅料里的玉米碎是前几天特意蒸软的,混着花生碎和芝麻,香气直往鼻尖钻。“妈,您这面团揉得刚好,不软不硬,煮出来肯定不塌。”她笑着说,妹妹突然伸手抓住苏晚晴的衣角,小脑袋往她怀里蹭,哥哥则趴在爬爬垫上,伸手去够旁边的玉米穗玩偶,小膝盖蹭得垫子沙沙响。
“爸爸!爸爸!”小电背着书包从房间跑出来,手里拎着昨天准备好的玉米礼盒,礼盒上贴满了他画的玉米贴纸,“今天幼儿园美食节!我要第一个到,给小朋友们分脆片和布丁!”林凡刚洗漱完,手里拿着智舱农机的维护手册,闻言笑着帮小电理了理书包带:“咱们小电的礼盒最特别,肯定能拿第一。对了,强子说王家庄的农机培训今天要教维护,咱们吃完早饭就去,顺便把‘妈妈课堂’的材料带过去。”
早饭桌上,玉米汤圆刚煮好,浮在碗里像一个个米黄色的小月亮。小电捧着碗,一口一个吃得飞快,嘴角沾着红糖汁:“奶奶做的汤圆比城里甜品店的还好吃!我要带几个凉透的去美食节,让小朋友们也尝尝!”母亲笑着又给他盛了两个:“慢点吃,还有呢,给王家庄的老乡也装了保温桶,到了还是热的。”
饭后一行人往王家庄走,强子已经在村口等着了,手里拿着个工具箱——里面装着农机常用的零件,是给老乡们演示维护用的。“凡哥!苏姐!王家庄的老乡早就到试验田了,都等着学农机维护呢,李叔还把他儿子带来了,说要学精点,以后能帮村里修农机。”
试验田旁,智能农机停在田埂上,几个老乡正围着技术员问东问西。李叔的儿子蹲在农机旁,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认真地记着零件名称:“师傅,这发动机保养多久一次啊?要是出了小故障,咱们自己能修不?”技术员笑着点头:“一般半个月保养一次,简单的故障比如传感器偏差,按这个步骤调就行,我教你们。”
林凡走过去,接过技术员手里的维护手册,给老乡们演示:“大家看,这是机油加注口,每次保养要检查机油量,不够了就加;这是播种口的清洁刷,用完要及时清理,不然会堵种子。”小电也凑过来,拿着个小刷子帮着清理播种口:“叔叔阿姨,我帮你们刷,这个我会!”老乡们被他认真的样子逗笑,张婶笑着说:“小电真是个小能手,比你爸还勤快。”
正演示着,林凡的手机突然响了,是农数科技的销售经理打来的,语气带着点急切:“林总,订5000份礼盒的企业刚说,想在礼盒上再加印他们公司的logo,明天就要确认设计稿,不然赶不上交货期了!咱们之前的设计稿没留logo位置,这可咋整?”
林凡心里一紧——之前跟客户确认设计时,确实没提加印logo的事,这是个疏漏。但他很快冷静下来:“你先别急,让客户把logo发过来,我马上联系智家生态科,让他们调整设计稿,把logo加在礼盒侧面,不影响咱们‘西坡村’的主视觉。另外,跟客户说,加印不额外收费,保证明天中午前给他们确认稿。”
挂了电话,苏晚晴轻声问:“是礼盒设计的问题?智家那边能来得及吗?”“嗯,加印logo,”林凡点头,“智家生态科之前做过类似的调整,他们有现成的模板,改起来快,中午前肯定能出稿。强子,你先盯着培训,我去旁边的村委会用电脑跟智家对接,很快回来。”
村委会的电脑前,林凡刚把客户的logo发给智家生态科的设计师,对方就回复:“林总,半小时就能出初稿,把logo放在礼盒右侧,用烫金工艺,跟‘西坡村’的字体呼应,您放心。”不到半小时,设计稿就发了过来——米黄色的礼盒上,“西坡村玉米三宝”的主标题醒目,右侧烫金的企业logo精致不突兀。林凡当即发给销售经理,很快收到客户的确认回复:“设计稿很满意,辛苦林总了!”
解决完礼盒的事,林凡回到试验田,“妈妈课堂”已经在村委会的院子里开起来了。苏晚晴正手把手教王家庄的老乡揉汤圆面团,母亲在旁边帮着煮汤圆,院子里满是甜香。“苏妹子,你这揉面的手法真不一样,面团又软又有劲儿,”王家庄的李婶笑着说,手里的面团已经初具汤圆形状,“以后咱们也能给娃做玉米汤圆了,比买的健康。”
苏晚晴笑着解释:“玉米粉比糯米粉筋道差,得用温水和面,揉的时候多摔打几下,煮出来才不烂。”母亲端着刚煮好的汤圆走过来,分给老乡们:“快尝尝,刚出锅的,甜丝丝的,娃们都爱吃。”
下午,农机培训和“妈妈课堂”都顺利结束,老乡们提着苏晚晴送的玉米粉和汤圆馅料,笑着跟他们道别。李叔握着林凡的手说:“凡小子,谢谢你们啊!不仅教咱们用农机,还教咱们做汤圆,以后咱们村的日子肯定越来越红火!”
傍晚回到“家和院”,小电背着书包跑进来,兴奋地举着一张奖状:“爸爸!妈妈!我拿美食节一等奖啦!小朋友们都喜欢咱们的玉米脆片和布丁,老师还问哪里能买呢!”林凡接过奖状,上面写着“最佳乡村美食奖”,忍不住揉了揉小电的头:“咱们小电真棒,以后就是西坡村玉米制品的小代言人了!”
双胞胎坐在婴儿车里,正睁着眼睛看小电的奖状,妹妹突然伸手去抓,小电连忙把奖状递到她面前,轻声说:“妹妹,这是一等奖,以后哥哥带你去美食节,咱们一起拿奖!”
晚饭时,桌子上摆着剩下的玉米汤圆、炒青菜、玉米排骨汤,还有农数科技刚送来的礼盒样品。母亲看着礼盒上的烫金logo,笑着说:“咱们西坡村的玉米能走进大公司当福利,真是没想到,这都是你和晴晴的功劳。”林凡摇摇头:“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老乡们种的好玉米,没有强子和智家的帮忙,也做不成这事。”
夜色渐深,“家和院”的灯光暖得像一团火。林凡抱着哥哥,苏晚晴抱着妹妹,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小电靠在他们身边,手里还攥着半块玉米脆片。远处的加工厂方向隐约传来机器的低鸣——是工人们在加班赶制礼盒,为下周的交货做准备。“你看,”苏晚晴轻声说,“从汤圆的甜香到礼盒的精致,从农机的培训到老乡的笑容,咱们做的每一件小事,都在让乡村变得更好。”
林凡握紧她的手,目光落在院门口的“家和”匾额上:“是啊,实业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和订单,是揉进面团里的玉米香,是老乡们学会技能后的笑容,是孩子们手里的奖状。以后咱们还要把更多乡村好物做精做好,让更多人看见乡村的力量,让更多老乡过上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