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12日,宝安歼击机生产厂区的总装车间里,首架“启明-101型”歼击机的机身框架已立在工装架上,发动机也吊装到位,只剩下航电系统的整合——可此刻,李建国总工程师正盯着仪表盘上跳动的乱码,额头上满是汗。
“雷达开机后,火控系统就出干扰,屏幕上全是杂波,试了三次都这样。”李建国指着航电控制台,语气有些焦急,“我们查了线路,没接反;换了雷达模块,还是不行,再耽误下去,月底总装就完不成了。”
尤启明走进车间,就看见围着航电设备的技术人员愁眉苦脸。他走过去,先看了眼雷达的频段参数,又调出火控系统的信号协议,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屏幕上跳出的数据流,正是他前世在歼10改进型上遇到过的“频段重叠”问题。
“雷达用的是x频段,火控系统的载波频率刚好跟它差0.5 Ghz,近距离会产生互调干扰。”尤启明指着参数栏,“把火控系统的载波频率往上调0.3Ghz,再在雷达信号里加一个10dbthe带阻滤波器,阻断杂波通道。”
张晓明立刻让机器人调出火控系统的底层参数,手指在面板上敲击调整;另一边,两名机器人已经拿着专用滤波器走向机身航电舱,动作精准地拆开信号线接口,将滤波器串联进去。前后不过20分钟,李建国总工再次按下雷达开机键——屏幕上的杂波瞬间消失,雷达扫描的模拟目标轨迹清晰地跳了出来,火控系统也同步锁定,没有半点延迟。
“成了!”李建国总工程师激动得拍了下控制台,“尤总,您怎么一眼就看出是频段的问题?我们查了两天都没找到根!”
“之前我查过了许多资料,和你遇到的问题一模一样。”尤启明笑着解释,他伸手点了点雷达天线的安装角度,“还有这里,天线仰角再调低1.2度,不然高空扫描时会有盲区——你们可以试一下。”
机器人立刻用激光校准仪调整天线角度,校准仪的指针稳稳停在尤启明说的数值上。
陈少将刚好路过,看着顺畅运行的航电系统,又看了眼尤启明手里的平板——上面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参数备注,全是“某频段干扰解决方案”“天线角度误差阈值这类细节,他忍不住问道:“尤总,您哪里是记参数,简直是把航电系统的“脾气”都摸透了。”
当天下午,总装进入关键步骤:机身蒙皮与框架的贴合。复合材料蒙皮按部位分成20多块,机器人拿着真空吸盘,将蒙皮往框架上贴。可贴到机翼与机身衔接处时,蒙皮突然出现了0.3毫米的缝隙——这在航空制造里是会影响气动性能的“致命误差”。
“蒙皮预成型时的曲率差了百分之0.1。”尤启明走过去,用曲率尺贴在蒙皮上,一眼就找到了问题,“把贴合工位的加热板温度升到60度,蒙皮会有轻微热胀,刚好能补上0.3毫米的缝,再用真空负压吸合,固化后缝隙会小于0.05毫米。”
机器人立刻调整加热板温度,蒙皮在热力作用下微微舒展,再经真空负压一吸,缝隙果然慢慢消失。
李建国总工程师凑过去用塞尺一量,缝隙只有0.03毫米,完全符合标准。他看着尤启明,心里彻底服了:“尤总,您连复合材料的热胀系数都记得这么准,这要是没个十几年的研究,根本做不到。”
尤启明没多说——他何止研究过十几年,前世光是复合材料蒙皮的贴合工艺,就带队做过200多次实验,每一种材料的热胀系数、每一个贴合温度对应的误差,都刻在他脑子里。
到傍晚时,首架“启明-101歼击机的总装已完成七成,机身蒙皮贴合完毕,航电系统调试顺畅,只剩下发动机与航电的联动测试。张晓明看着进度表,对尤启明说道:“老板,按照这个进度,25号前能完成总装,月底前能做地面测试。”
尤启明点头,目光落在机身尾部的发动机喷口上——那暗金色的喷口叶片,使用的是他指定的第三代单晶合金做的,能扛住1800度的高温。他知道,这架飞机从图纸到实物,每一个细节都藏着他前世的经验,也藏着这个时代军工崛起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