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5日,“宝安军工产业园最东侧的歼击机生产厂区,比坦克、枪械厂区更显开阔——三座跨度超百米的厂房连成一片,厂房外的临时停机坪已铺好水泥,远处的航电测试区围着蓝色防护网,空气中除了机械的金属味,还飘着淡淡的复合材料树脂的气息。
尤启明陪着李将军和黄将军踩着晨光走进主厂房时,AI仿真型机器人张晓明,正领着30台工程机器人调试机身成型设备。
黄晓明见尤启明领着两位将军走过来,立刻迎上前去,向两位老将军和尤启明问早安。他看向尤启明,“老板,按您提供的“歼10参照机型”图纸,机身框架焊接工位已初步搭好,但复合材料蒙皮的压制参数还没最终设定,试了三次,蒙皮的强度都差了5%。”
尤启明接过平板电脑,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歼击机三维模型——鸭式布局、三角翼、但发动机的设计和他前世21世纪40年代接触的歼10改进型一脉相承,在1960年的位面,这已是超越时代的存在。他盯着“复合材料蒙皮”的参数栏,眉头微蹙:“你们用的是t800级碳纤维?压制温度设到120度,压力提至8兆帕,保温时间延长十分钟——这种材料我以前做过实验,温度低了,树脂化不充分,强度肯定跟不上去。”
张晓明立刻调整参数,机器人迅速将裁剪好的碳纤维布铺进模具,启动液压机。半小时后,第一块蒙皮从模具中取出,张晓明用拉力仪一测,屏幕瞬间跳红:“强度达标!比预期还高3%!”
军部派来的航空技术专家们都惊呆了——带队的李建国总工程师凑过来,摸着蒙皮表面细腻的纹理,声音发颤地说道:“尤总,这材料……我在北苏的航空资料里没见过,又轻又硬,比钢轻60%但强度却高出了两倍,您是怎么知道压制参数的?”
“我在“启明集团”的研究所,做过上百次的实验,并且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当然知道压制参数。”尤启明语气平淡,伸手敲了敲蒙皮边缘,“你们看这里,模具边角要做0.5毫米的圆弧过渡,不然固化时会有应力集中,撞击后容易开裂——这是飞行器结构设计的基础,不能省。”尤启明自然不能告诉他,自己前世曾是地球位面的飞行器顶级专家。
李将军和黄将军,站在一旁不住地点头:“启明这小子,真不简单,一个复杂的技术问题,被他轻而易举就解决了。”黄老爷子说道,
李将军也赞同地点点头,“老黄,启明这小伙子是你发现的,你可是为咱们国家推荐了一个优秀的人才。当初咱俩顶着压力促成了与“启明集团”的合作,现在看来是明智之举。两人小声的在一旁议论着,脸上难掩激动之情。
此时,李建国总工程师正拿着笔记本飞快的记录着,心里早已翻起惊涛骇浪——他研究飞行器多年,只知道“复合材料”是个模糊概念,尤启明却连边角过渡的毫米数都能精准地报出,这哪里是“懂行”,分明是顶尖飞行器专家的水准。看来这一次自己是来对了,他决心要好好跟着“启明集团”的人学习,在他们面前,自己只能做一个小学生。
众人跟着尤启明往机身一体化成型工位走,那里的大型液压机正吊着铝合金机身框架。尤启明抬头看了一眼架上的焊接缝,突然抬手:“停!焊缝的熔深差了一毫米,得调一下焊接电流。”
操作机器人的技工愣了:“尤总,我们用超声波测过,熔深是三毫米,符合图纸要求啊。”
“图纸是基础,实际装机要留冗余。”尤启明走到焊缝旁,指尖划过焊缝,“这是机身承力框架,飞行时要承受三倍重力的载荷,熔深至少四毫米才能抗住疲劳——我查过相关的资料,也做过强度实验,米国的一架战机就吃过熔深不够的亏,一架原型机在俯冲时框架裂了,导致机毁人亡。”
张晓明立刻调出焊接参数,将电流从180A调整至220A,机器人重新补焊。等超声波再测试,熔深刚好四毫米。
李建国总工程师看着数据,彻底服了:“尤总,您这不仅是“懂”,是把这飞机的骨头都摸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