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舱”破开晨雾时,港岛的轮廓正被朝阳镀上一层金红。尤启明望着舷窗外飞速倒退的云层,指尖在膝盖上轻轻叩击——从包老爷子那里接过椰子岛的馈赠时,他便知道,这处海岛将是“启明集团”版图上的关键一环。
“时速3180公里,预计五分钟后到达目标海域。”朱枕月的电子音在舱内响起,她面前的虚拟屏幕上正实时显示着航线数据。她兴奋的喊道:“老板,系统的活物空间已达到了十万立方米,足够咱们用的了。”
林清砚正对着速写本勾勒着什么,闻言抬头望向窗外:“没想到,系统升到六级后的“飞行舱”这么稳,上次坐飞机去东南亚,遇到气流颠簸我笔都握不住。”她笔下是几栋错落有致的别墅草图,“等会儿看到岛上的实际地形,我再调整一下布局。”
尤启明笑了笑,指尖在控制面板上轻点,“飞行舱”猛地降低高度。碧蓝如宝石的海面骤然放大,一座被翡翠色植被覆盖的海岛出现在视野中央——椰子岛像一枚被造物主随手抛入海中的绿宝石,北部的礁石区如犬牙般嵌入海水,南部却拖着一弯雪白的月牙,那便是朱枕月提过的月牙湾。
飞行舱贴着树梢掠过一片茂密的椰林,在中部平缓地带缓缓降落。舱门开启的瞬间,咸湿的海风裹挟着椰子花香扑面而来,几只色彩斑斓的海鸟被惊动,扑棱棱掠过头顶的晴空。
“先去北边看看。”尤启明踩着没过脚踝的青草往前走,脚下不时传来椰果落地的闷响。林清砚紧随其后,手里拿着一只激光测距仪,不时弯腰测量地面坡度。朱枕月则打开了全息扫描仪,淡蓝色的光束在植被间穿梭,实时构建着岛屿三维模型。
越往北走,草木越发稀疏,裸露的礁石逐渐增多。当他们站在那片礁石滩前时,连见惯了世面的尤启明都忍不住惊叹——绵延几千米的黑色礁石群,如巨龙伏波,被海水冲刷的光滑温润。退潮后形成的天然水洼星罗棋布,每个水洼里都游动着小鱼和寄居蟹。
“这没入水中的礁石缝隙太适合海参栖息了。”尤启明蹲下身,指尖触碰着一块布满海虹的礁石,“退潮时能晒到太阳,涨潮时又有足够的水深,温度和盐度都恰到好处。”他转头看向朱枕月,“记录这片区域的坐标,我们马上去采集一些鲍鱼、海参、海螺等投放进去,这里就是天然的养殖场。”
朱枕月的扫描仪发出滴滴声:“已标记礁石区面积约2.1平方公里,潮汐落差1.2米,水质含盐量百分之3.5,符合鲍鱼和海参等生长标准。”
林清砚则被礁石区边缘的野花吸引了,那些紫色的海槿花在风中摇曳,与墨黑的礁石形成鲜明对比:“老板,这边可以修一条木栈道,既方便投放种苗,以后还能开发成赶海体验区。”
三人沿着礁石区边缘往南走,穿过一片茂密的红树林后,月牙湾突然撞入眼帘。那片沙滩白的晃眼,细沙如碎雪般簌簌滑落,海水从浅蓝渐变成靛青,几艘被遗弃的木船半埋在沙里,船身上爬满了绿色的海藻,像时光留下的坐标符号。
“这里的水流速度每秒0.3米,几乎没有暗流。”朱枕月调出水文数据,“海底坡度平缓,最适合做海滨浴场。”
尤启明赤脚踩在沙滩上,温热的细沙从指缝间流过:“等养殖基地运转起来,员工可以来这里休假。清砚,你规划的时候把观景台建在那边的礁石上,正好能俯瞰整个海湾。”它指向弯口处一块突兀的巨岩,岩顶生长着几棵歪脖子椰树,像天然的观景亭。
回到岛屿中部时,林清砚已经画满了半本速写本。她铺开图纸指着等高线解释:“这里海拔50米左右,地质是花岗岩层,建别墅很稳固。我打算保留这些原生椰林,让建筑嵌在树林里,再挖几条步道连接南北两区。”她忽然抬头看向尤启明,“老板,养殖区和生活区要严格分开吗?”
“不用刻意隔离。”尤启明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咱们要做的是生态养殖,让客人能亲眼看到从海域到餐桌的全过程。”他沉吟片刻,“不过养鱼的方式还得琢磨琢磨——是在岸边挖鱼池,还是用网箱在海里养?我现在还没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