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脚底下的方块暂时稳定,一时半会儿没有坠落风险,喻千惠又将之前被打断的思路捋了一下。
2的倍数是玻璃格,3的倍数是楼房格,那么剩下的既不是玻璃格又不是楼房格的格子是1、5、7、11、13、17。
目前还未出现的格子是“前人的肩膀”格,喻千惠不认为脚底下的黑格子是“前人的肩膀”,因为提示中很明确地提到“死物”的概念,那么相对应的就会有“活物”。
玻璃格和楼房格目前看来都是无可置喙的“死物”,和它们性质相似的黑格子应当不是“活物”。
“前人的肩膀不喜欢一个人”这句话出现在“玻璃是2的倍数,楼房是3的倍数”之后,喻千惠一开始是按“前人的肩膀”不是质数来理解的,但她略一思索就发现,在18以内的正整数,除去2与3的倍数,剩下的都是质数。
如果硬要找一个不是质数的,那就是“0”,但喻千惠遇到的第一个有数字标识的格子就是“1”——喻千惠跳到1号格子后特地回头看了,原始格子上没有数字。
即便有数字“0”,喻千惠也不能去踩原始格,因为在她跳上1号格子之后没多久,原始格就消失了。
所以喻千惠倾向于这句话表达的含义是更浅显的字面意思。
也就是“前人的肩膀不喜欢1个人”。
前人的肩膀格不包含 数字“1”。
不含数字“1”的剩余格子有两个,“5”和“7”,那么究竟是“5”还是“7”呢?
这个问题暂时没有答案,因为喻千惠暂时没空去思考这个问题。
脚底下的1号格子不会缩小,但是面前的2号格子和3号格子会跑啊!
喻千惠只是思索了一小会儿,就发现面前两个格子距离1号格子的距离从一米出头变成了一米五出头 ,且还有继续向前跑路的趋势。
再跑远点她就要原地开始摆手,助跑立定跳远了,到时候脚底下这一平米可不够她造的。
喻千惠赶紧踩上了3号格子。
3号格子前的浓雾散开,但身边的2号格子和身后1号格子都隐没在乳白得如同牛奶一样不透明的浓雾中,而眼前出现的新格子,也是同样乳白的雾色。
3号格子前出现的新格子是4号格子和6号格子。
4号是全雾色的玻璃格,6号是一半雾色,一半红砖的玻璃格加楼房格。
看上去喻千惠应该选择6号格,但她没有忘记提示一中的最后一句话——
——摇摆不定的格子会下沉 。
同时拥有玻璃格和楼房格特征的6号格子,何尝不是一种在两者风格之间摇摆不定的墙头草?
喻千惠宁愿去踩4号格子,都不会去踩提示明确表明会下沉的“双重格子”。
不过3号格子对应的是4号格子和6号格子,那是不是说明2号格子对应的是5号格子和7号格子?
喻千惠越想越觉得可能性不小,同样是踩玻璃格,为什么不去踩2号格试试?
但她现在面临的问题是,2号格子在她踩上3号格子时就已经隐没在浓雾中,现在更是一点痕迹也无。
难道说,从她踩上3号格子时,她就注定走上一条错误的无法回头的路?
不,一个错误的选择就注定结局的失败,这样的情节太无聊了,一点都不符合第四乐园该有的实验美学。
喻千惠决定赌一把,哪怕赌错了她也可以用【逻辑猫的祝福】回档。
毕竟这是她通过“逻辑判断”做出的决定,她拥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之前若不是进入18楼的那一刻她就激活了生存小游戏,她也可以用这个技能回档。
隔着翻涌的浓雾,喻千惠大致判断了一下2号玻璃格子原本所在的位置,一脚踩了上去。
很好,没踩空,2号格子的确在原来的位置,只是用眼睛看不到罢了。
“咔。”
一声玻璃碎裂的声音从脚底下蔓延,喻千惠稍微收了一点力,将另一只脚也移上去。
“咔咔。”
又是两声破碎声,喻千惠能感觉到脚底微微一陷,但玻璃没碎,2号格子成功承载住了她整个人的重量。
当双脚都踩实格子表面时,喻千惠眼前的浓雾散去,露出两个新格子,而原本的3号格和1号格,早已消失在浮沉的雾海中,而她眼前也出现了崭新的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