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分粮,按照咱们大队定好的规矩来!人头占六成,劳动日占四成。
明天去的时候,记得带上工分手册,户口本,粮本凭证,少一样领不到,就自己重新回来拿!”
王德喜最后在提醒完要带的东西后,声音也就随之消失了。
李之钢原本计划是今天去公社的煤场买煤的,但是明天要去领粮的话,就打算明天一起去算了。
李之钢把柴都搬到院子里面去晒后,回到屋里,坐下喝了口茶,休息一下。
今天就他一个人在家,来财被他安排跟着刘宝钏去学校了,这样也能稍微起到一点安全的作用。
李之钢闲来无事,用意识进入空间,查看一下近些天的收成如何。
小麦和水稻又自动收获一茬,现在空间收获产量达标,已经再次升级,可以自动种植和收获了。
那片草原区域的家禽也产了不少崽,李之钢满意的点了点头,摘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出来,准备中午吃点新鲜的。
到中午的时候,李之钢吃的就比较素了,都是空间中采摘的青菜。
下午的时候,太阳的温度还是很高的,李之钢也没有其他的事情,就躺到了炕上,准备睡上一觉。
自从这结婚以来,一天天晚上都没真正的睡好过,都忙着生猴子呢。
“这怀庆县怎么这么远呢?越往那边感觉还越来越冷。”
一节开往怀庆县的火车上,一个中年妇女叽叽歪歪的坐在位子上唠叨的不停,惹得旁边的几个乘客全是一脸不悦的看着她。
“你冷就再穿件衣服吧,估计明天就能到了,别在这说个没完没了。”
坐在她旁边的一个中年男子,有些不耐烦,从座位底下,拿出一件相对较厚的衣服递给了她。
中年妇女脸上明显不悦,不过还是冷的接过了衣服,穿在了身上。
李之钢醒来的时候,外面的太阳也早就没有了,看了下手表的时间。
已经快到学校放学了,李之钢揉了揉眼睛,是时候准备做晚饭吃了。
李之钢晚上就做了两个菜,一个猪肉酸菜炖粉条,另一个是土豆丝。
等吃饭的时候,刘宝钏都感叹这些天,自己越来越胖了。
李之钢则笑了笑,并没有出声。
“你笑啥,都是你做菜太好吃了,让我根本停不下来,你是不是也觉得我越来越胖了?”
刘宝钏立马从李之钢的对面坐到了他旁边,眼神犀利的看着他。
李之钢就快将头埋进碗里了,刚才怎么就没有忍住笑呢。
“哎呀,媳妇,就你现在哪里跟胖扯得上边啊!还早着呢。”
“真的?”
“蒸的。”
刘宝钏这才选择放过他,继续拿起碗筷吃饭。
两人吃完饭,躺到了炕上。
“媳妇,今天那个戴方明又去了学校吗?”
“嗯,还是之前的三四个人。”
“那没有发生什么事吧?”
“那倒是没有,我和珊珊都是看住孩子,不让他们过去的,放学也是和学生一起站队回家。”
“那就行,明天大队要提前分粮了,我要去一趟公社,你要多加小心。”
“嗯。”
第二天,天色刚亮。
靠山屯大队已经非常热闹了。
晒谷场已经集聚了很多人,一个个手里拿着扁担和两个粗布粮袋子,在那边聊的不亦乐乎,都在讨论今年的收成如何。
王德喜站在最前面的台阶上,招呼好大家伙按干活时的小队站好,进行人数清点。
李之钢和王家瑞站在赶山队这边的小队。
也再次见到了休养两天的王雷,这时候,可能是背后的伤口还没有愈合的缘故,他显得憔悴了很多。
他只有两个女儿,一个已经出嫁了,另一个年龄尚小,所以这种担粮的活,还是要他自己来。
王超家来的是他的儿子,也是一脸的憔悴模样,见到李之钢两人,还是强行挤出了一点笑脸,给他们两人递过去一支烟。
李之钢两人也接下了,笑着打了个招呼。
“家瑞,你有看见戴方明他们家派的谁来吗?”
李之钢用胳膊,轻轻撞了撞旁边的王家瑞,小声在他耳边问道。
“哥,这个我还真的没有注意到,是有什么事情吗?”
“事倒是没啥,就是见到他们家的人,给我多留意一下。”
王家瑞点了点头,随后四处张望,在人群中扫视了一遍。
可惜,人太多,没有瞅见。
各个小队的队长,在清点完人数,没有人缺席后,王德喜挥了挥手。
“出发!”
这几天下来,雪化的基本都差不多了,就剩下山的高处,还有一点点雪白。
一路上,大家都是有说有笑的,很多人家里余粮不足,都开始顿顿喝稀,早就盼着分粮了。
走了四五十分钟后,来到公社粮仓。
走进红砖围墙,就见到还有其他的屯的队伍也差不多在这个时候到了。
王德喜还是一个做事讲究效率的人,在和公社的徐飞翔主任交涉一番后。
徐飞翔就喊来了一个年轻人,是他的侄子,叫做徐大鹏。
“大鹏,你去给靠山屯的社员同志核对工分账本,分粮。”
徐大鹏点了点头,拿着一本账本和一个算盘走到粮仓门口的一张桌子旁边坐下。
“王大队长,把你们屯的工分登记手册拿过来。”
站在旁边的王德喜,在旁边坐下,把手里拿着的手册递过去。
徐大鹏略微扫了一眼,拍了拍桌子,声音洪亮。
“靠山屯大队的,按顺序排好队,户主一个一个有序的上来报名字,核对凭证,进行领粮,需要换钱的可以登记。”
王德喜也赶紧朝他们招了招手,示意赶紧排好队。
李之钢也是赶紧过去排队,后面他可还要去买煤炭呢。
见队伍排好后,徐大鹏就招手,示意排在第一个的人过去。
王德喜拿过计分手册,手指指到张大年的名字。
“张大年,四口人,工分1560个,分人口粮720斤,借粮250斤。”
张大年和他媳妇确认无误后,拿着粗布袋子跟着公社的两个年轻人,去后面称粮。
“王平,三口人,工分1230个,分人口粮540斤。借粮180斤。”
“大队长,我要换20块钱。”
“行,给你记上了。”
......
即使王德喜来的时候再三叮嘱,注意带齐凭证,但还是发生了一点小插曲,总有那么一两个人做事冒冒失失的,少拿了一张工分凭证。
好在是王德喜平日里关系还算好,翻找了账本备份,跟公社干部商量了几句,这才同意后面回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