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海岸的纽约堡,到西海岸的洛矶市,数百万民众走上街头,他们手持着遇难亲人的照片,高喊着同一个口号:
“为关平岛复仇!”
“向樱花国宣战!”
民众的怒火,是任何一个政府都无法忽视的力量。
在总统府,罗斯福总统向国会发表了他一生中最着名,也是最沉痛的演说。
“……昨天,一个将永远蒙受耻辱的日子。新大陆联邦,遭到了樱花帝国海军和空军蓄意的、突然的攻击……但我们的人民、我们的领土和我们的利益,所遭受的不仅仅是攻击,更是最野蛮、最卑劣的屠杀!六万名已经放下武器的勇士,被用最残忍的方式,集体杀害!”
“这种背信弃义、这种毫无人性的暴行,必须得到清算!我请求国会,宣布自樱花帝国发动无端、卑鄙的攻击和屠杀以来,我们与该国已处于战争状态!”
国会以史无前例的、几乎全票通过的表决,批准了总统的请求。
新大陆联邦,这头沉睡的工业巨兽,被彻底唤醒了。
战争机器,开始以一种惊人的速度,全力运转。
“将我们的白大洋舰队,立刻调往西海岸!”海军作战部下达了紧急命令,以防备樱花帝国可能对本土发动的袭击。
全国,进入了总动员状态。
所有的汽车工厂,开始转产坦克和飞机。所有的造船厂,灯火通明,日夜赶工,以一种下饺子般的速度,疯狂地建造新的航空母舰、战列舰和驱逐舰。罗斯福总统向国会提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目标——年产五万架飞机,十万辆坦克!
而最核心的,是人的动员。
征兵站前,排起了长龙。无数的年轻人,告别家人,踊跃参军。他们的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复仇的火焰。
一道道动员令,从五角大楼发出:
“国内,立刻组建三百个新的本土师!”
“在我们的北南南洲殖民地,由我们的移民,组建一百个新的本土师!同时,动员当地土着,组建二百个殖民地师!”
“在我们的黄洲殖民地,立刻组建二百个新的殖民地师!”
在短短几个月内,新大陆联邦的军队规模,如同滚雪球般,极速膨胀。数百万的军队,正在被武装、训练,准备投放到遥远的战场。
而第一批复仇的怒火,已经烧向了黄洲大陆。
在接到宣战命令后,早已集结在黄洲边境线上的五十个联邦本土师和一百个殖民地师,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越过边境,直接进入了那三个仍在苦苦抵抗樱花帝国侵略的西方七国殖民地区域。
他们的目标,直指樱花帝国的“黄洲派遣军”!
一场规模空前的黄洲大战,即将围绕着一座被誉为“永不陷落”的要塞,拉开序幕。
在黄洲西南部,广袤的平原与山地交界处,矗立着一座让所有军事工程师都叹为观止的巨型军事工程——狼牙要塞。
这座要塞,由殖民此地长达几十年的西牙王国,耗费了整整五十年的心血和无数财富,修建而成。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抵御来自内陆土着王国的冲击,以及防备其他殖民国家的觊觎。
它的名字,来源于其独特的造型。整个要塞,依托着一条犬牙交错的山脉而建,由数十个大型独立堡垒群组成,每一个堡垒群,都像一颗巨大的、深入平原的“狼牙”。
这些“狼牙”之间,由深达数十米的、布满铁丝网和地雷的巨大壕沟相连。地下,则密布着如同蚁穴般复杂的交通网络,兵营、弹药库、医院,全部位于山体内部,能够抵御最大口径的炮弹轰击。
地面上,数千个永备的钢筋混凝土机枪碉堡、反坦克炮阵地和迫击炮掩体,星罗棋布,形成了交叉的、毫无死角的火-力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西牙王国的工程师们,不断地对其进行加固和现代化改造。这里,被他们骄傲地称为“黄洲堡垒”。
当樱花帝国发动对黄洲的全面侵略时,西牙王国的守军,正是依托着这座坚固的要塞,挡住了樱花帝国黄洲派遣军一次又一次的猛烈进攻。
如今,这里成为了整个黄洲战场的焦点。
新大陆联邦的远征军,与残余的西方七国联军,汇合一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规模:
联邦军:五十个装备精良的本土师,一百五十个士气高昂的殖民地师。
西方联军:五十九个在长期战斗中消耗严重但经验丰富的本土师,以及八十个殖民地师。
他们的对手,是樱花帝国最精锐的陆军力量——黄洲派遣军南部方面军。
这支军队,由五十个被称为“决胜师团”的甲种师团,五十个“标准师团”的乙种师团,以及一百五十个用于维持后方治安的“殖民地保安师”组成。他们虽然在总兵力上略处下风,但其核心的“决胜师团”,是樱花陆军的精华,单兵作战能力极强,且作战意志如钢铁般顽固。
双方超过六百万的大军,将围绕着这座巨大的要塞,展开一场史无前例的血腥厮杀。
各大媒体的战地记者,将这里称之为——“狼牙绞肉机”。
战斗,在联邦远征军抵达后的第三天,正式打响。
联军总指挥部,决定采用最直接,也是最残酷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的力量和决心——正面强攻。他们要用绝对的火力和人力优势,碾碎樱花帝国的防线。
清晨,天色微亮。
联军部署在后方的数千门大口径榴弹炮,发出了震天的轰鸣。炮弹,如同冰雹一般,遮天蔽日地飞向樱花帝国在狼牙要塞前沿布设的第一道防线。
大地,在密集的爆炸中,如同波浪般起伏。铁丝网被炸得七零八落,前沿的战壕被夷为平地。整个樱花军的阵地,都笼罩在浓密的硝烟和尘土之中。
炮火准备,整整持续了三个小时。
当炮声延伸,向纵深阵地转移时,攻击的信号弹,升上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