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定都开封
洪武元年正月的朝会,设在汴京旧府衙改建的临时大殿里。殿内没有奢华装饰,案上摆着三样东西 ——苏琬琬绘制的漕渠图、王老铁打造的水田犁模型、阿古拉商队的驼铃,都是新政落地的见证。赵正身着明黄龙袍坐于御座,目光扫过阶下臣僚,开口便提定都之事:“今日朝会,首议定都 —— 诸卿以为,新朝该定何处为都?”
赵普率先出列,躬身道:“臣以为,定都长安为宜。长安乃古都,地势险要,可显大明正统,也能震慑西北部族,承前朝规制,安抚旧臣。”
话音刚落,苏琬琬便捧着漕渠图上前:“赵相所言非也。长安虽为古都,却有一大弊 —— 漕运不便。第五卷咱们扩建汴河漕渠,粮船从江南到开封只需十日,到长安却要月余,若定都长安,百姓运粮、工匠运料都要多耗人力财力。去年灵州灾荒,若不是开封漕渠通畅,义仓粮怎会三日便到?”
她指着图上的漕渠航线:“您看,开封连通江南、陇西、敦煌,商路、灌渠、织艺坊都围绕汴河布局,定都此处,既能守新政成果,又能让百姓少受奔波之苦 —— 这才是‘大明’该有的定都之道,不是守‘古都名号’,是守‘民生便利’。”
殿内臣僚议论纷纷,有支持长安者,也有赞同开封者。赵正没有立刻定夺,反而对侍从道:“传灵州张阿婆、江南王老铁、敦煌阿古拉入殿 —— 定都关乎天下百姓,该听他们的声音。”
不多时,三位百姓代表走进殿内。张阿婆捧着粥铺账本,王老铁扛着缩小版漕渠闸门模型,阿古拉握着商路地图,站在阶下略显局促,却眼神坚定。
“阿婆,你说定都何处好?” 赵正温和发问。
张阿婆连忙翻开账本,指着 “汴河码头” 的记录:“老身的粥铺在开封开了分号,每天从江南运米、从灵州运青稞,靠的就是汴河漕渠,三天就能到;要是去长安,米要捂坏,青稞要受潮,粥铺就开不下去了。俺们流民在开封有饭吃、有活干,这地方就是好都城!”
王老铁也举起闸门模型:“陛下,俺们江南工匠打农具、建房屋,都要靠漕运运木材、石料。第五卷改的漕渠闸门,在开封能调水位,运十船材料只费五船的力;去长安要翻山,材料运到就少了三成,工匠们得多受累 —— 定都开封,俺们工匠能多打些好农具,帮百姓多收粮!”
阿古拉展开商路地图,指尖划过开封到敦煌的路线:“可汗说,敦煌商队到开封,走汴河漕渠比走陆路快半月,还能少遇盗匪。如今俺们商队在开封设了货栈,西域的毛毯、中原的丝绸都能在这周转,定都开封,商路更通,各族百姓都能赚更多钱 —— 这才是‘大明’的商路都城!”
三人话音落,殿内臣僚再无异议。赵正站起身,走到殿中,指着漕渠图道:“诸卿听明了?定都不是选‘名号古都’,是选‘百姓安居之都’。长安虽险,却远民生;开封虽平,却近民心 ——咱们用漕渠连民生、用农具安农户、用商路通各族,如今定都开封,就是要让这份‘近’,护着大明的百姓,护着新政的根!”
他顿了顿,高声下旨:“朕意已决,定开封为大明京师,称东京!即刻下令:扩建汴河漕渠码头,增设十座便民粮仓;修缮旧府衙为皇城,新修六部官署,皆以‘不扰民生’为要 —— 凡占百姓地、用百姓力,皆按市价补偿,绝不让一人受亏!”
旨意传出,殿外百姓欢呼雀跃。张阿婆的粥铺当天就挂出 “东京第一粥” 的新木牌,伙计们忙着往漕渠码头送粥;王老铁则带着江南工匠,连夜赶制漕渠闸门的新图纸,要让码头更便利;阿古拉的商队,已将 “开封货栈” 的消息传回西域,可汗特意派来二十峰白驼,要给新都城送贺礼。
(第二百九十九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