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项目的突破,如同在阴霾密布的天空中撕开了一道微光,让备受“深渊”科技碾压感折磨的联邦,终于喘过了一口气。然而,反重力技术距离实用化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联邦迫切需要更多能够立即提升实力的 tangible ( tangible 此处意为“切实的”)成果。
就在此时,一直被严密保管、由“海龙号”自爆前拼死带回的那一小块守卫残骸,再次被摆上了联邦科学院材料研究所的最高优先级分析台。
这块残骸仅有指甲盖大小,是“海龙号”高压水炮集中轰击守卫幽蓝晶体时,崩裂下来的极小碎片。它通体漆黑,表面光滑得令人难以置信,即使在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下,也几乎看不到任何微观结构的瑕疵。
之前,研究员的精力主要集中在破解其能量传导和防御机制上,进展缓慢。但这一次,在江辰“不惜一切代价,寻求任何可能突破”的死命令下,材料所所长,一位以固执和严谨着称的老科学家——周振华,决定换一个思路。
“既然暂时看不懂它怎么‘工作’的,那就先搞清楚它是什么‘做’的!”周振华戴着厚厚的防护镜,亲自操作着离子束切割仪,声音沙哑却充满力量,“哪怕只能仿造出它的‘壳’,对我们也是质的飞跃!”
分析过程,充满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发现。
首先是其密度,轻得不可思议,同等体积下,重量仅为联邦最强航空钛合金的三分之一。但它的硬度、抗拉强度、耐极端温度和压力性能,却高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测试仪器施加的极限压力,足以将钻石压成粉末,却只能在这块小小碎片上留下一个几乎无法测量的微小压痕。
“这…这怎么可能?!”年轻的助手看着屏幕上爆表的数据,目瞪口呆,“这种强度重量比…根本不应该存在!”
更令人震惊的是其能量亲和性。当尝试用高能激光束照射时,激光能量并非被反射或吸收,而是如同水流遇到海绵般,被其内部某种结构均匀地“分散”并“储存”了起来!随后,在停止照射后的一段时间内,碎片表面竟然自行散发出极其微弱的、与之前激光频率一致的光晕!
“它在…储存和释放能量?!被动地?!”周振华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这意味着,如果用这种材料制造装甲,它不仅坚不可摧,还能吸收敌人的能量攻击,并缓慢释放,或转化为己用!
然而,最大的难关在于其成分和结构。光谱分析和质谱检测显示,其主要元素并不特殊,碳、硅以及几种常见金属元素,但其原子排列方式却是一种从未见过的、极其复杂的三维纳米晶格结构。这种结构仿佛拥有生命般,具备某种自我修复和适应外界刺激的雏形能力。
“仿造…我们现有的纳米操纵技术,连这种结构亿分之一的精度都达不到…”一位负责纳米材料的专家感到绝望。
就在研究再次陷入僵局时,林薇带来了“天梯”项目关于“谐波共振”的部分非核心数据。
“周老,或许我们不该试图去‘复制’它的静态结构,”林薇指着那复杂到令人头晕的晶格图,“守卫的能量场能瞬间改变自身形态。它们的材料,可能并非一种固定的‘物质’,而是一种能在特定能量‘谐波’下,自主形成最优结构的…‘活性基质’?”
这句话,如同惊雷,劈开了周振华脑海中的迷雾!
“活性基质…能量谐波…自主成形…”他喃喃自语,布满血丝的眼睛越来越亮,“对!对!我们一直试图用‘雕刻’的方式去模仿神明的造物,却忘了,神明可能只是‘哼’了一首歌,物质就自己跳起了舞!”
研究方向再次发生根本性转变!
他们放弃了直接复制那完美纳米晶格的天真想法,转而尝试模拟那种在特定能量频率下,引导基础材料“自组织”成高强度结构的过程。
实验室里,各种基础材料粉末被置于精心设计的能量场中,接受着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能量“洗礼”。失败是常态,大多数情况下,材料要么毫无变化,要么在狂暴的能量下化为灰烬或扭曲的废料。
消耗的资源堆积如山,周振华团队承受的压力巨大。外界对材料研究所迟迟没有产出已有微词,甚至有人提议将资源转移到更有“希望”的项目上。
但周振华顶住了所有压力,他像一头倔强的老牛,带着他的团队,日夜不休地守在实验室,调整着成千上万的参数。
转机,发生在一个看似普通的凌晨。
当时,团队正在测试一种碳-硅-钽的复合材料在一种极高频率、极低强度的特殊能量场下的反应。这种参数组合在传统材料学看来毫无意义,纯粹是理论推演的产物。
能量场开启,幽蓝色的光芒笼罩着材料粉末。
一开始,并无异状。监控数据平稳得让人昏昏欲睡。
突然,超灵敏的微观结构监测仪上,代表原子排列有序度的曲线,开始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速度,向上攀升!
“有反应了!”负责监控的研究员声音嘶哑地喊道,惊醒了所有趴在桌上小憩的人。
周振华一个箭步冲到屏幕前,死死盯着那条不断上升的曲线,呼吸都几乎停止。
只见在能量场的持续“吟唱”下,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粉末,仿佛被无形的巧手引导,开始自行排列、组合、键合!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纳米级三维结构,正在以肉眼可见(在显微镜下)的速度,自行生长!
过程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
当能量场关闭后,实验台上留下的,不再是一堆粉末,而是一块指甲盖大小、泛着暗哑金属光泽的、结构致密的固体薄片!
周振华用颤抖的手,亲自将其取下,进行基础性能测试。
结果出来那一刻,整个实验室陷入了诡异的寂静,随后,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夹杂着哭泣与狂笑的欢呼!
密度:仅为航空钛合金的40%!
硬度:达到天然钻石的8倍!
抗拉强度:超越目前联邦所有已知材料!
能量亲和性:确认具备显着的能量储存与缓释特性!
虽然相比那块守卫残骸,这块薄片的性能还有巨大差距,其“自修复”能力也尚未观察到,但这确确实实,是人类首次,成功复制(哪怕是弱化版)了“深渊”守卫所使用的材料!
他们将其命名为——“谐波钢”!
消息传出,举国振奋!
“谐波钢”的成功合成,意味着联邦在材料领域,终于踏入了之前无法想象的新纪元!基于这种新型材料,战舰的装甲将更轻更韧,能吸收能量攻击;发动机的叶片将能承受更高温度转速;深潜器的壳体将能抵御更深层的压力;单兵外骨骼的动力和防护也将得到质的提升!
这不仅仅是防御上的加强,更是对整个工业体系的一次全面升级!
江辰亲自视察了材料研究所,他抚摸着那块尚带余温的“谐波钢”薄片,对眼眶深陷、却精神亢奋的周振华说道:“周老,您和您的团队,为联邦,立下了不世之功!”
周振华老泪纵横,只是不断重复:“我们…我们终于…摸到门槛了…”
是的,门槛。
“谐波钢”的诞生,如同在漆黑的技术深渊旁,点亮了一盏虽小却无比坚定的灯塔。
它告诉所有联邦人,神明的领域,并非不可触及。
只要方向正确,只要永不言弃,凡人,亦能锻造神明之钢!
而就在联邦上下为“谐波钢”的突破欢欣鼓舞时,对那块原始守卫残骸的深度能量扫描,却揭示了一个更令人心悸的现象——在特定能量频率刺激下,残骸内部那复杂的纳米结构,似乎…存在着极其微弱的、如同呼吸般的…能量流动。
仿佛,这块“死”去的材料,依然保留着一丝难以言喻的…“活性”。
这活性,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