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新禾续旧章
青牛村的清晨总带着露水的清甜。陈刚踩着记忆田的田埂,看着三叔公指挥着村民翻土,犁铧划过的泥土里,冒出细小的赤金色根须——是去年撒下的三界谷粒在发芽,根须交织成网,将青牛村的地脉与远方的通脉井连得更紧。
“第一茬‘三界稻’该育苗了。”三叔公擦了擦额头的汗,守枢人玉镯在阳光下泛着光,“柳盟主说百草盟的灵田已经备好,就等咱们的稻种,龙族那边也传讯,说龙谷的祖龙稻该授粉了,要你去当‘稻媒’呢。”
陈刚弯腰捡起块龙谷稻秸秆,秸秆上的纹路比去年更复杂,竟同时刻着地脉草、珊瑚虫、古柏的印记。他将秸秆插进土里,秸秆立刻生根发芽,长出的稻苗一半是青牛村的翠绿,一半是极西雪域的冰蓝,在晨风中轻轻摇曳。
“哥!星洛姐姐的传讯石亮了!”陈兰举着块莹白的石头跑来,石头里映出星洛的笑脸,她身后的龙谷里,带翅膀的稻穗正围着龙巢飞舞,凯的全息影像正忙着给稻穗系上标记符。
“快带新稻种来!”星洛的声音带着笑意,“纯血派的龙人们学会编稻囤了,说要比谁的囤里装的谷粒多,凌风长老输了不肯认,正赖在稻堆里打滚呢。”传讯石突然晃了晃,露出凌风的龙角,他嘴里叼着颗稻穗,正冲镜头做鬼脸。
陈兰笑得直不起腰,陈刚接过传讯石,指尖的灵力刚注入,石头里就弹出张清单:“需要东域的耐旱种、云梦泽的耐水种、西漠的抗沙种……”清单末尾画着个大大的龙形笑脸,旁边写着“给陈兰的珊瑚糖已备好”。
正看着,村口传来马车声,王仓管赶着辆装满粮仓的马车进来,车辕上挂着串东域的新米穗。“青牛村的地脉能催芽!”王仓管跳下车,手里捧着个陶盆,里面的稻种刚撒下就冒出寸长的芽,“我把稻香镇的存粮都拉来了,想在记忆田旁边开块‘共种田’,让东域的谷和青牛村的稻混着长。”
跟着王仓管往村外走,共种田的位置已经圈好,阿禾和木格正指挥着牧民搭牛棚,阿禾的牧笛插在腰间,木格的羊皮袄上沾着西漠的沙,两人手里都攥着把龙谷稻种,正争论着该先撒北原的草籽还是西漠的胡杨籽。
“该先撒东海的珊瑚虫卵!”渔珠从湖里探出头,她竟是顺着地脉水网游来的,发间还缠着水草,手里的海螺正往外冒气泡,“让稻根先适应水,再混沙和草,才符合‘水陆沙’三境平衡。”
陈刚笑着将带来的杂交稻种分成三份,分别递给三人:“同时撒,让它们自己找平衡。”稻种落地的瞬间,北原的草籽抽出绿芽,西漠的胡杨籽扎下深根,东海的珊瑚虫卵化作水络,三者与龙谷稻的根须缠绕在一起,竟在地上织出片三色的地脉网。
“成了!”阿禾吹起牧笛,调子欢快得像刚解冻的溪流,网眼里突然冒出细小的泉水,是通脉井的灵水顺着地脉流来了。木格用胡杨泪在泉眼边画了个圈,泉水立刻凝成个小小的蓄水池,供共种田灌溉。
傍晚的共种田边,村民们支起了灶台,陈兰正用新米和各地的特产做“九味糕”:东域的米、云梦泽的莲、南境的茶、西漠的枣、北原的奶、东海的糖、中州的蜜、极西的雪、青牛村的桂花……糕香飘出老远,连记忆田的龙谷稻都在往这边倾斜,像被香气吸引的孩子。
“棋老和雪团也来了!”三叔公指着远处的山道,棋老拄着柏木杖慢慢走来,杖头挂着个棋盘状的食盒,雪团的冰躯在夕阳下泛着金辉,怀里抱着块巨大的冰雕,雕的竟是青牛村的打谷场,连谷仓上的“和”字都清晰可见。
雪团的冰掌里捧着个冰晶碗,里面盛着极西雪域的新谷粒,粒上的冰纹遇热化作雾气,在碗口凝成朵稻花。“这是雪域的‘冰稻’,”雪团的声音带着笑意,“煮成粥能看见通脉井的影像,棋老说能当‘地脉镜’用。”
棋老打开食盒,里面是用柏木和稻壳做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都刻着处通脉井的名字。“新制的‘平衡棋’,”棋老摆开棋盘,“黑子是煞气,白子是灵气,落子时要像种稻,得考虑地脉的走向。”他给陈刚递过颗白子,“你先来,这盘棋,该你落子了。”
陈刚捏着棋子,突然觉得这颗小小的柏木棋子重逾千斤。他望着共种田的方向,那里的龙谷稻已经长到半人高,东域的谷穗、西漠的胡杨苗、北原的牧草在风中交织,像个小小的三界缩影。
“我选这里。”陈刚将棋子落在棋盘的“青牛村”位置,白子落下的瞬间,其他棋子突然亮起,在棋盘上连成九十九处通脉井的轨迹,与夜空中的九气光带完美重合。
棋老抚掌大笑:“守义老友说的‘归田即出征’,就是这个理。”他指着共种田,“这片田,就是新的棋盘,你们年轻人,都是新的落子人。”
夜色渐深,共种田边燃起了篝火,九味糕的香气与龙谷稻的清香在空气中交融。陈兰和雪团比赛堆稻穗塔,阿禾用牧笛伴奏,渔珠的清道夫鱼在蓄水池里划出彩色的圈,柳乘风和三叔公坐在棋盘旁,正争论着下一步该种南境的茶还是中州的柏。
陈刚坐在青牛背上,看着眼前的一切,突然明白爷爷留下的不仅是龙谷稻种和天机轮,更是一种“平衡的智慧”——像种稻一样,既要顺应地脉,又要主动耕耘,既要扎根故土,又要接纳远方。
他从布包里取出最后一把杂交稻种,撒向共种田的夜空。稻种在篝火的映照下,化作漫天的光粒,像无数颗流动的星星,落在每个欢笑的人肩头,落在共种田的土地里,落在三界的通脉井旁。
天机轮在袖中轻轻转动,轮盘上的龙形轨迹旁,新添了个小小的“共种田”印记,与其他印记组成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陈刚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属于青牛村的故事,属于九十九处通脉井的故事,属于三界平衡的故事,将像龙谷稻一样,一季季生长,一年年延续,永远有新的篇章,永远有新的希望。
夜风拂过记忆田,龙谷稻的叶片沙沙作响,像在低声诉说着:归田不是终点,是无数新征途的起点。而他们这些播种人,将带着记忆田的泥土香,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种出更多、更美的平衡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