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工作室里,气氛专注而严谨。几件宋代竹编文物静静地摆放在工作台上,它们因年代久远,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一件竹编食盒缺失了小半边框体,露出杂乱的篾丝;一件竹编花篮的纹样断裂,部分篾丝已经腐朽;还有一件竹编扇面,边缘磨损严重,扇面上的图案模糊不清。这些珍贵的文物,承载着宋代的工艺智慧与文化记忆,却因破损难以完整展示其原貌——这正是青溪技术团队与博物馆合作项目的核心任务。
青溪技术团队的工作人员首先利用高精度三维激光扫描设备,对文物残片进行了全方位的数据采集。设备发出的红色激光束细致地扫过文物的每一个角落,包括篾丝的粗细、编织的纹理、破损的痕迹,甚至是竹材表面因岁月沉淀形成的包浆,都被精准记录下来,形成了毫米级精度的三维数据模型。
“这些数据是AI修复的基础。”技术负责人王工介绍道,“我们需要通过这些数据,让AI算法准确了解文物的原始结构、编织规律和纹样特征,才能进行精准修复。”
数据采集完成后,团队开发的“AI文物修复算法”开始工作。算法首先对文物残片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学习海量东方古代竹编文物的数据库——包括宋代、明代、清代的竹编精品数据,以及相关的工艺文献、古画中的竹编形象,掌握了宋代竹编的典型编织技法、纹样规律和结构特点。
随后,AI算法在虚拟空间中一步步推演、复原文物完整的立体结构:对于缺失边框的食盒,算法根据剩余部分的编织规律,推算出缺失部分的篾丝走向、数量和连接方式;对于纹样断裂的花篮,算法参考同时期的竹编纹样,补全了断裂的图案,确保纹样风格与原件一致;对于磨损的扇面,算法通过增强模糊的图案细节,还原了扇面上的山水纹样。
在修复过程中,团队还邀请了非遗竹编匠人林晓的父亲进行指导。老匠人仔细观察AI复原的虚拟模型,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这个食盒的边框编织,宋代常用‘一挑一压’的技法,AI复原的这里,篾丝的压力不够均匀,应该调整一下角度。”技术团队根据老匠人的建议,对AI算法进行了优化,让复原结果更符合宋代竹编的工艺特点。
正式展出时,受损的文物被放在中央展柜中,旁边设置了一个电子互动屏。游客扫描屏幕旁的二维码,青溪的虚拟形象便会出现在屏幕上,她身着宋代服饰,笑容温婉:“大家好,我是青溪。接下来,我将带大家看看这件宋代竹编食盒的修复过程。”
说着,青溪用3d动画的形式,生动演示了文物从残破状态到AI复原的全过程:激光扫描的数据模型、AI算法的推演过程、老匠人的指导细节,以及最终复原的完整文物形象。动画演示结束后,屏幕上还会展示复原前后的对比图,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让游客深入了解这件文物的价值与工艺。
对比以往枯燥的文字说明牌,这种互动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青少年驻足。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认真观看青溪的演示,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记录相关知识。“太神奇了!通过AI技术,竟然能让破损的文物‘重现原貌’。”一位初中生兴奋地说道,“青溪姐姐讲得很清楚,我不仅了解了竹编文物的修复过程,还知道了宋代竹编的工艺特点,收获太大了!”
更令人暖心的是,博物馆在展柜旁设置了一个触摸体验区,根据AI复原的数据,用3d打印技术制作了文物的1:1高精度复制品。这些复制品采用特殊的柔性材料制作,质感与真实的竹编非常接近,允许游客触摸感受。一位视障游客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轻轻触摸着复制品,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以前看文物,只能听别人描述,现在能亲手触摸到,感受到篾丝的纹理和编织的质感,终于‘看’到了这件文物的样子,太感谢了!”
博物馆馆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与青溪团队的合作为文物修复和展示打开了新思路。AI技术让破损文物的复原更精准、更高效,而青溪的互动演示则让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更生动、更易懂。”
他还透露了博物馆的下一步计划:“我们将扩大与青溪团队的合作,利用AI技术修复更多破损的非遗文物,包括陶瓷、刺绣、木雕等。同时,我们计划制作更多文物复制品,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巡展,让更多人,尤其是视障人士,能够触摸感受非遗的肌理与智慧,真正实现文化的无障碍传播。”
青溪“AI文化修复”项目的成功,不仅为文物修复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更创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让非遗文物以更鲜活、更包容的姿态走进大众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