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八点,青溪的首场“非遗线上演唱会”准时在各大直播平台开启。没有华丽的舞台特效,没有闪烁的霓虹灯牌,直播间的背景是简约的淡青色,上面点缀着竹编、昆曲、陶埙等非遗元素的线条图案,干净而雅致。开播瞬间,在线人数就突破了500万,弹幕如潮水般涌来,满是网友的期待与好奇。
“来了来了!青溪姐姐的首场演唱会!”
“终于等到了,期待非遗元素的呈现!”
“不知道青溪会唱哪些歌,希望多唱几首昆曲片段!”
开场,一束柔和的追光打在虚拟的青溪身上。她身着淡青色长裙,裙摆上绣着精致的竹编万字纹,发髻上点缀着缠花工艺制成的兰草饰品,面容清丽,气质温婉,宛如从宋代古画里走出来的仕女。她手持一支虚拟竹笛,微微躬身,向观众行礼,动作优雅而自然,没有一丝程序化的僵硬。
“大家好,我是青溪。”她的声音温润动听,带着一丝淡淡的古风韵味,“今晚,我想和大家一起,走进非遗的世界,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好。”
话音刚落,《青溪谣》的前奏响起。青溪抬手,将竹笛凑到唇边,笛声空灵婉转,缓缓流淌而出。与此同时,她身后的屏幕画面切换,一位真实的竹笛艺人端坐于云栖村的竹林实景中,手持竹笛,同步吹奏着相同的旋律。虚拟与现实的镜头无缝衔接,青溪的虚拟笛声与艺人的真实笛声完美融合,仿佛跨越了次元的界限,在直播间里交织共鸣。
弹幕瞬间沸腾:“哇!虚拟与现实的合奏!太绝了!”
“笛声好好听,仿佛置身于竹林里!”
“青溪的动作好优雅,和实景搭配得太完美了!”
演唱第二首《麦浪》时,背景切换为云栖村金秋时节的稻田实景。金黄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阳光洒在稻田上,泛着温暖的光芒。村民张婶、李大爷等人坐在田埂上,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跟着节奏轻轻哼唱。而青溪的全息投影,则从虚拟舞台一步步走下,“融入”到那片金色的稻浪之中,她的裙摆与稻穗轻轻碰撞,仿佛能感受到稻穗的柔软;她向画面里的村民挥手,村民们也笑着回应,互动自然而温馨,仿佛她本就是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灵。
“竹篾挑,稻浪摇,风吹岁月知我谣……”青溪的歌声与村民的哼唱声交织在一起,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生活的温暖,深深打动了屏幕前的观众。有网友留言:“听着这首歌,想起了老家的稻田,想起了爷爷奶奶,太温暖了!”
演唱会中段,青溪演唱了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的经典片段。直播间的画面同步展示了昆曲水袖的舞动轨迹,从起势的轻盈到收势的温婉,每一个动作都精准还原了昆曲的韵律;特写镜头聚焦在戏服上的苏绣细节,每一针每一线都清晰可见,精致得令人惊叹;甚至还有妆容的勾勒过程,从底色的涂抹到眉眼的描绘,让观众全方位地感受到昆曲的精致与唯美。
“原来昆曲这么美!以前从来没完整听过,今天被青溪圈粉了!”
“苏绣的细节太绝了,这才是真正的非遗魅力!”
演唱会尾声,青溪微笑着面对镜头:“谢谢大家的陪伴。最后,我想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手势舞,它的动作,来源于我们云栖村的竹编技艺。”
她伸出双手,缓慢而优雅地演示起来:拇指与食指轻轻捏住,模拟“挑”竹篾的动作;然后食指弯曲,将另一根“竹篾”“压”在下方;接着手指穿插,完成“穿”的动作;最后轻轻一拉,实现“插”的固定。四个简单的动作,精准还原了竹编工艺的核心手法,既优雅又富有深意。
“大家跟着我一起试试吧。”青溪耐心地重复着动作,直播间里,超过百万的观众同步跟随,有人对着镜头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人在弹幕上分享自己的感受:“学会了!这个手势舞好有意义!”“原来竹编这么有趣,我也想试试!”“青溪太会了,用这种方式传播非遗,太赞了!”
#青溪 非遗手势舞# 随即冲上热搜,话题阅读量在一小时内突破2亿。不少网友录制了自己跳手势舞的视频,分享到社交平台,带动了更多人参与进来。
直播结束时,数据显示观看人次突破1.5亿,其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高达70%。多家非遗保护机构的官方账号在评论区留言:“感谢青溪,让传统技艺以如此生动的方式走进年轻人视野,非遗的传承需要这样的创新传播,期待未来的合作!”东方文化和旅游部的官方微博也转发了演唱会的精彩片段,评价道:“虚拟偶像+非遗,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青溪的演唱会,让年轻人爱上非遗,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值得点赞!”
陆砚辞坐在电脑前,看着直播间的后台数据和网友的留言,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青溪的首场演唱会,圆满完成了她的使命——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传播非遗文化。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青溪还会带来更多非遗的美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