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深处,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在清晨的薄雾中渐渐苏醒。这条即将迎来改造的老街,没有网红景点的喧嚣,却藏着最地道的江南烟火气:斑驳的砖墙爬满翠绿的藤蔓,墙角的青苔浸润着晨露,路边的早餐摊飘出油条与豆浆的香气,街坊们穿着宽松的家居服,相互打着熟稔的招呼,声音软糯温和。电影短片《老街书店》的开机仪式,便在这样的氛围中低调开启——没有红毯铺地,没有香槟庆祝,甚至没有醒目的开机横幅,剧组人员穿着便服,背着器材悄悄融入老街的日常,仿佛只是一群偶然到访的游客。
短片的取景地,是一家在这条老街上真实经营了数十年的老书店。书店的木质招牌早已被岁月磨得发亮,上面“文轩书店”四个楷体字带着淡淡的墨香;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混合着旧书油墨香、纸张霉味与木质书架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店内空间不大,几排高大的木质书架占据了主要区域,书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书籍,从经典名着到通俗小说,从少儿绘本到老旧期刊,层层叠叠,挤得满满当当;书架之间的过道狭窄,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地面的青石板被往来的脚步磨得光滑;墙角的旧藤椅上,放着一个掉漆的搪瓷杯,旁边堆着几本待整理的旧书,一切都保持着书店最本真的模样。
更让人惊喜的是,书店的老板一角,由原着作者张强本人客串。张强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棉布衬衫,戴着一副老式老花镜,手里拿着一块抹布,正仔细擦拭着书架上的灰尘,动作娴熟而自然,完全看不出是初次演戏的新人。“我守了半辈子书店,这角色不用演,我就是我自己。”张强笑着对剧组人员说,说话间,一位老街坊推门进来,熟稔地喊了声“老张,早啊,有没有新到的报纸?”张强立刻放下抹布,转身从柜台下抽出报纸递过去,两人随口聊了几句家常,语气自然得仿佛镜头不存在一般,这一幕被一旁的摄影师悄悄记录下来,成了短片最珍贵的“原生态”素材。
短片的剧情没有复杂的冲突,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全程聚焦于“以书换物”的温暖细节,每一个片段都源自张强在老街书店的真实经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走进书店,手里紧紧攥着一台老旧的收音机——黑色的外壳已经掉漆,旋钮也有些松动,但擦拭得干干净净。“老张,我想用这个换一本《三国演义》,我孙子想读,我以前也读过,想再看看。”老人的声音略带沙哑,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张强接过收音机,轻轻拨动旋钮,里面传来微弱的戏曲声,他抬头对老人笑了笑:“没问题,这本书我给你留着呢,你孙子多大了?”“十岁,跟我小时候一样,就爱听三国故事。”老人接过书,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又忍不住打开翻了几页,嘴角露出满足的笑容。
另一个片段里,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怯生生地站在书店门口,手里捧着一张手绘的卡片。卡片上用蜡笔画着五颜六色的花朵,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书店老板”。“叔叔,我能用这张卡片,换一本《童话大王》吗?”小女孩的声音细细的,带着一丝紧张。张强蹲下身,接过卡片仔细看了看,笑着说:“当然可以啦,这卡片真好看,叔叔要好好收起来。”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崭新的《童话大王》,递给小女孩:“要好好读书哦。”小女孩接过书,开心地蹦了起来,说了声“谢谢叔叔”,便捧着书蹦蹦跳跳地跑出了书店,马尾辫在身后甩来甩去。
拍摄过程中,陆砚辞始终守在监视器旁,对每一个镜头都要求极致的“真实”。他对摄影组反复强调:“不要刻意追求老街的风景明信片效果,不用找最佳角度,不用打完美的光,我要的是它的‘活气’——是老板与街坊打招呼时熟稔的语气,是老人翻书时颤抖的手指,是孩子翻阅书籍时专注的眼神,是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页上的斑驳光影,这些细微之处,才是真正的‘烟火气’,是最能打动观众的东西。”
为了捕捉到这份“活气”,摄影组放弃了大型拍摄设备,改用小型手持摄像机,摄影师穿着便服,穿梭在书店内外,像一个隐形的观察者。他们抓拍张强为顾客找书时弯腰的背影,抓拍街坊们在书店门口驻足聊天的场景,抓拍阳光透过树叶落在青石板路上的移动光斑,甚至抓拍了一只猫悄悄溜进书店,趴在书架旁打盹的画面。陆砚辞还特意要求保留现场的环境音——书店门口的叫卖声、自行车的铃铛声、街坊的谈笑声、翻书的沙沙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为短片增添了浓浓的生活质感。
一位工作人员感慨道:“这是我拍过最‘放松’的戏,没有固定的台词,没有预设的动作,大家都在自然而然地生活,我们只是记录者。但这种记录下来的画面,比任何精心设计的场景都更有力量。”张强也说:“看着镜头里的书店和街坊,就像看到了我这几十年的生活缩影,没有轰轰烈烈,却满是温暖。”
《老街书店》的开机,没有声势浩大的宣传,却凭着对“烟火气”的极致追求,让整个剧组都沉浸在真实而温暖的氛围中。这部短片没有复杂的剧情,却用一个个真实的细节,勾勒出老街书店的温暖与治愈,也让人们明白,最动人的故事,往往就藏在平凡生活的烟火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