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村深处,一栋闲置多年的青砖老屋被重新唤醒。黛瓦上的青苔被小心保留,原木大门刷上了清漆,露出温润的木纹,门楣上悬挂着一块古朴的木匾,“樵夫音乐工作室”六个字由陆砚辞亲笔题写,用深褐色颜料勾勒,与老屋的气质浑然一体。推开大门,院内铺着青石板,墙角种着几株翠竹与兰草,一口老井旁摆放着竹编的桌椅,空气中弥漫着木头与草木的清香;屋内没有繁复的装修,墙面保留着青砖原貌,仅挂着几幅云栖村的风景摄影和传统乐器图谱,录音设备被巧妙地嵌入原木定制的操作台,既专业又不失自然质感。
工作室挂牌当天,没有盛大的仪式,只有陆砚辞、几位核心音乐人与云栖村的村民代表。陆砚辞站在院内的老槐树下,对着在场的人郑重定下基调:“我们成立这个工作室,只为做一件事——拒绝工业化流水线式的音乐生产,让音乐回归自然本真,回归传统根脉。”这番话,既是工作室的创作理念,也为其清晰的业务方向奠定了基础。
工作室的第一个业务方向,是“自然音乐创作”。团队组建了专门的声景采集小组,带着专业的录音设备,穿梭在云栖村及周边的山野之间。他们不做任何后期合成,只追求最纯粹的自然原声:凌晨四点,带着设备蹲守在稻田边,捕捉晨雾弥漫时稻叶上露珠滴落的“嘀嗒”声,混合着远处村落的鸡鸣与微风拂过稻穗的“沙沙”声;雨天,躲在竹林深处,记录雨水打在竹叶上的“淅沥”声,以及顺着竹节流淌的“潺潺”水声;傍晚,守在山村的晒谷场,收录村民归家的脚步声、孩童的嬉戏声,还有夕阳下归鸟的鸣叫声。采集回来的声音,经过简单的降噪处理后,被整理成不同的声景片段,再由音乐人根据声音的节奏与情绪,搭配简约的钢琴、竹笛或陶埙伴奏,制作成纯音乐作品。
第二个方向是“传统音乐复兴”。陆砚辞深知东方传统音乐的魅力,更清楚许多非遗音乐正面临失传的困境。工作室成立后,便组建了寻访团队,踏上了寻找传统音乐传承人的旅程。他们翻山越岭,去往侗族聚居的山寨,记录下侗族大歌无伴奏合唱的天籁之音——老人们低沉的和声与年轻人清亮的嗓音交织,歌词里唱着山川河流、祖辈传说;走进苗族村寨,寻访到年近八旬的飞歌传承人,用专业设备收录下那高亢嘹亮、穿透力极强的歌声,传承人还手把手教团队成员演唱的技巧,讲解歌词背后的文化故事。对于这些采集到的传统音乐,工作室不做颠覆性改编,而是用现代编曲手法做减法:为侗族大歌搭配轻柔的竹笛伴奏,凸显人声的纯净;为苗族飞歌加入简单的打击乐,强化节奏的张力,既让传统音乐更符合当代听众的审美,又牢牢守住了其核心韵味。
第三个方向是“新人音乐培养”。这是陆砚辞特意为“云栖系”新人打造的支持计划,无论是影视创作领域转型音乐的李默,还是村里有音乐天赋的年轻人,都能获得工作室的免费支持。工作室不仅提供专业的录音设备与场地,还配备了资深音乐制作人,从歌曲创作、编曲到录音、混音,全程提供指导。李默此前为自己编剧的短剧创作了主题曲,却因缺乏专业制作经验而迟迟未能成型,工作室团队耐心帮她打磨旋律,调整歌词意境,还根据剧情氛围为歌曲搭配了以竹笛和吉他为主的编曲,让歌曲既贴合剧情,又展现了她的创作初心。
工作室推出的首张纯音乐专辑《大地之声·云栖》,便是“自然音乐创作”方向的首个成果。专辑收录了12首自然声景作品,每一首都有明确的场景主题:《稻田晨雾》里,露珠滴落声、鸡鸣声与轻柔的钢琴旋律交织,仿佛能看见晨光穿透薄雾洒在稻田上;《竹林雨声》以雨水打竹的声音为主线,搭配空灵的陶埙,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山村傍晚》则融合了归家脚步声、孩童笑声与淡淡的弦乐,满是烟火气与温暖。
专辑上线当天,便在闻声、网易云音乐等多个平台引发热潮,空降“治愈音乐榜”榜首,上线24小时播放量突破500万次。评论区里,网友们的反馈满是惊喜与治愈:“戴上耳机,仿佛瞬间穿越到了云栖村,能闻到稻香,感受到风,太治愈了”“以前失眠靠数羊,现在循环《大地之声·云栖》,听着露珠滴落和竹林雨声,不知不觉就睡着了,比安眠药还管用”“考研党表示,学习累的时候听这首《山村傍晚》,瞬间就能放松下来,充满继续奋斗的力量”。还有不少瑜伽馆、茶馆主动联系工作室,希望将专辑作为背景音乐,进一步扩大了自然音乐的影响力。
“樵夫音乐工作室”的成立,不仅为云栖村增添了一抹文艺气息,更搭建了一个连接自然、传统与新人的音乐桥梁。它用最质朴的创作理念,对抗着工业化音乐的浮躁,让人们重新发现自然之声的纯粹与传统音乐的魅力,也为有才华的新人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让音乐创作回归最本真的热爱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