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筛下细碎的光斑,落在铺着浅灰色桌布的长桌上。桌上整齐叠放着《陆砚辞散文集》的初版样书、读者反馈问卷,以及厚厚一沓新增章节的手稿,空气中弥漫着油墨香与热烈讨论后的余温——再版散文集的最终方案,在经过多轮打磨后,终于正式敲定。
新版散文集定名为《陆砚辞散文集·联动篇》,核心亮点在于在初版所有经典文章的基础上,新增了三个与云栖村文化项目深度绑定的章节。这三个章节并非凭空创作,而是陆砚辞在演唱会、动画筹备、乡村巡讲等活动后的真实记录,字里行间满是鲜活的生活气息与温暖的情感联结。
第一个新增章节《演唱会后的稻田》,记录了“樵夫·稻田之声”演唱会落幕当晚的温馨画面。“灯光熄灭,观众散去,喧闹的稻田渐渐恢复宁静,只剩下月光洒在金黄的稻穗上,泛着柔和的光。”文中细腻描写了村民们自发组织收拾场地的场景:张婶带着几位妇女,用竹筐捡拾散落在田埂上的荧光棒和纸屑;李大爷推着小推车,将舞台道具一一搬回村委会;孩子们则提着小灯笼,在田埂间追逐打闹,捡拾着遗落的荧光棒,有的把发光的棒子插进稻田里,像种下了一片星星。“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跑过来,举着两根荧光棒对我说:‘陆叔叔,你看,稻田里也有星星啦!’”简单的对话,搭配着稻田、月光、荧光棒的画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乡村的淳朴与温暖。
第二个章节《动画工作室的竹编声》,则以风趣幽默的笔触,讲述了《非遗匠人》动画筹备期间的趣事。“动画工作室里,除了画笔摩擦画纸的沙沙声,最常听到的就是‘嗷呜’一声痛呼——那是动画师们学习竹编时,又被竹篾扎到了手。”陆砚辞在文中写道,为了精准还原竹编细节,动画师们跟着林晓的父亲学起了竹编,可这群习惯了拿画笔的年轻人,面对锋利的篾刀和坚韧的竹篾,屡屡碰壁:有的动画师劈竹时用力过猛,竹段直接飞了出去;有的好不容易劈出竹篾,却因为力度不均,竹篾断成了好几截;还有的在编织时,手指被细竹篾划出细小的伤口,疼得直咧嘴。“林师傅总是笑着递上创可贴,说:‘学竹编,先挨扎,这是必经之路。’”文中还描写了老匠人手把手教动画师编织竹篮的场景,从握刀的姿势到编织的节奏,耐心细致,而动画师们从笨拙到渐渐熟练,最终编出歪歪扭扭却充满成就感的小竹篮,整个过程既好笑又动人,让读者看到了创作背后的坚持与付出。
第三个新增章节《乡村巡讲日记》,则是一次独特的“视角互换”——陆砚辞没有自己写,而是直接收录了云南那所偏远乡村中学的学生们,在听完他的巡讲后写下的“稻田作文”。这些作文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宏大的题材,却充满了童真与真诚。有学生写道:“陆老师说,要记录自己的乡村。我的乡村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在河边摸鱼,河水凉凉的,鱼小小的,虽然常常空手而归,但我们笑得很开心。”有学生描写了奶奶种的稻田:“奶奶说,种稻就像养孩子,要天天去看。我跟着奶奶去晒谷,翻一遍,再翻一遍,阳光暖暖的,谷粒香香的,我知道,这就是我们的粮食,是奶奶的心血。”还有学生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我想当一名老师,像陆老师说的那样,守住自己的乡村,教这里的小朋友们写作文,让他们也能把乡村的故事告诉更多人。”每一篇作文都附有陆砚辞的简短批注,或鼓励,或感慨,让整个章节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温情互动。
《陆砚辞散文集·联动篇》正式上市后,市场反响依旧火爆。上线仅两周,销量便轻松突破300万册,不仅延续了初版的热度,更凭借新增章节的独特性,吸引了更多新读者——有动画爱好者为了《动画工作室的竹编声》而来,有关注乡村教育的读者被《乡村巡讲日记》打动,还有不少家长特意为孩子购买,希望孩子能从学生作文中获得写作启发。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部再版散文集还得到了多地教育部门的认可,被列为“中小学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京都、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多所中小学,都将其纳入了语文课外阅读清单,不少学校还围绕文集开展了“我的乡村故事”征文活动。一位来自杭州的小学语文老师,在给出版社的反馈中写道:“这本文集给我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启发。以前学生写作文,总想着写惊天动地的大事,辞藻堆砌得华丽,却空洞无物。而这本文集里的文章,无论是陆老师写的稻田、竹编,还是学生们写的小河、晒谷,都是身边最平凡的生活。我让学生们仿写后发现,他们的作文变得真诚了很多,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细节。这本文集让学生们真切地体会到,作文无需追求辞藻的华丽与题材的宏大,用心书写自己的生活,便是最动人的文章。”
书店里,经常能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挑选这本文集,有的孩子坐在地板上,认真阅读学生作文的部分,时不时和家长分享自己的想法;图书馆里,这本文集的借阅量始终名列前茅,留言板上满是读者的感悟:“新增的章节太温暖了,让我看到了文字背后的故事与联结”“学生们的作文太可爱了,真诚的文字最有力量”。《陆砚辞散文集·联动篇》的成功,不仅是一部图书的再续辉煌,更证明了真实生活的魅力——当文字与生活深度联结,便能持续传递温暖与力量,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