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的雾气似乎比往年更加浓重。黄山官邸内,蒋介石背对着林文澜,目光投向墙上巨大的远东地图。那张地图上,代表日军的红色箭头如同一只毒蝎,从缅甸北部直刺云南腹地。
\"文澜,侬晓得现在是什么形势伐?\"蒋介石的声音带着少见的疲惫,\"滇缅公路,我们的命脉,就要被日本人切断了。\"
林文澜挺直脊梁,目光落在缅甸的方向:\"学生明白。日军第五十六师团已经推进到腊戍,再往前一步,整个滇西都将不保。\"
\"所以武汉要放一放。\"蒋介石转过身,眼神锐利如刀,\"美国人答应给我们最新式的装备,但必须到印度去取。第十一集团军要立即开赴缅甸,打通中印公路!\"
这个命令来得太过突然。林文澜深吸一口气:\"委座,我军现在...\"
\"侬的困难吾晓得。\"蒋介石打断他,\"装甲部队带不走,是不是?那就留在云南。到了印度,美国人会给侬更好的。记住,这一仗不仅是为了打通交通线,更是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军人是什么样的!\"
集团军指挥部,紧急军事会议
当林文澜传达这个命令时,会议室里炸开了锅。
\"什么?让我们放弃所有重装备?\"第1军军长林文斌第一个跳起来,\"哥,这仗还怎么打?\"
特种作战师师长陈明远也皱紧眉头:\"没有坦克掩护,步兵在丛林里就是活靶子。\"
\"这是命令!\"林文澜斩钉截铁,\"各部立即开始轻装准备,七天后开拔。装甲旅全部留在昆明,等待后续命令。\"
会后,林文澜独自站在训练场上,看着士兵们正在保养的坦克和火炮。这些都是他一手打造的心血,如今却要亲手将它们留下。
\"舍不得?\"周志宏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
\"这些都是好装备啊。\"林文澜轻抚着一门105毫米榴弹炮的炮管,\"可是委员长说得对,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美国人答应给我们m4谢尔曼,比这些m3强多了。\"
\"但是士兵们想不通啊。\"周志宏叹了口气,\"特别是装甲旅的那些小子,一个个都要闹情绪。\"
林文澜的目光变得坚定:\"想不通也要想通。告诉弟兄们,到了印度,我保证给他们换更好的家伙!\"
昆明西郊,装备交接现场
装甲旅旅长吴天昊红着眼睛,亲自将坦克的钥匙交到接防部队手中。
\"好好待它们。\"吴天昊的声音有些哽咽,\"这些家伙跟着我们打过长沙,立过战功。\"
接防的军官肃然敬礼:\"请长官放心,我们一定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这些装备。\"
不远处,炮兵师的士兵们正在拆卸火炮的关键部件。按照林文澜的命令,所有精密仪器和观瞄设备都要带走,这些都是花钱也买不到的经验。
\"报告军座,所有重装备已经交接完毕。\"后勤旅旅长王承业递上清单,\"按照您的指示,我们只携带轻武器和必要补给。\"
林文澜接过清单扫了一眼:\"告诉各部队,每人负重不能超过二十五公斤。多余的东西,全部留下。\"
\"可是士兵们都想多带些弹药...\"
\"糊涂!\"林文澜厉声道,\"我们要翻越高黎贡山,走的是当年诸葛武侯七擒孟获的路线。多带一公斤,就可能多一个士兵掉队!\"
保山,远征军集结地
第十一集团军的先头部队抵达时,这里已经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部队。穿着英式军服的驻印军,装备混杂的滇军,还有刚刚从湖南调来的中央军,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卷。
\"看看这些部队。\"林文斌指着远处正在训练的士兵,\"就凭他们,能打通缅甸?\"
林文澜没有回答,他的目光被一支部队吸引。那些士兵正在练习攀爬悬崖,动作干净利落。
\"那是哪支部队?\"
\"报告总指挥,那是新三十八师的侦察营。\"身边的参谋答道,\"孙立人将军的部队。\"
林文澜点点头:\"传令,各部队主官今晚到指挥部开会。我要见见这些在缅甸打过仗的军官。\"
当晚的会议上,气氛凝重。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第一个发言:
\"林总指挥,缅甸不是国内。那里的丛林能吃人,日军第五十六师团更是丛林战的高手。去年我们吃亏就吃在不熟悉地形。\"
第5军军长杜聿明接着说:\"补给是最大的问题。一旦进入野人山,后勤线就断了。到时候弹药粮食都要靠空投。\"
林文澜认真记录着每个人的建议,最后站起身:
\"诸位说的都很重要。但是这一次,我们有了新的优势。\"他走到地图前,\"美国人会在印度给我们提供全套新式装备。而且,我们有了制空权。\"
他环视在场的将领:\"第十一集团军作为先头部队,任务是在两周内攻占密支那,打开通往印度的通道。新三十八师和第5军负责侧翼掩护。\"
怒江前线,一周后
部队开始强渡怒江。工兵旅的舟桥部队在炮火掩护下架设浮桥,士兵们乘坐橡皮艇在湍急的江面上奋力划行。
对岸的日军发现了渡江部队,密集的机枪火力扫向江面。子弹打在水面上,溅起一连串的水花。
\"炮兵掩护!\"林文澜在指挥所里下令。
留在后方的炮兵师立即开火,炮弹准确地落在日军阵地上。虽然都是轻型火炮,但精准的射击还是有效地压制了日军火力。
特种作战师率先渡过怒江。陈明远亲自带领一个连的兵力,沿着峭壁攀爬,迂回到日军阵地侧后。
\"行动!\"随着陈明远一声令下,特战队员们如神兵天降,瞬间摧毁了日军的机枪阵地。
渡江行动持续了整整一天。当晚,第十一集团军主力全部渡过怒江,在岸边建立了稳固的桥头堡。
丛林深处,三日后
部队进入缅北丛林后,行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参天的树木遮天蔽日,潮湿闷热的环境让来自北方的士兵们极不适应。
\"报告军座,1师今天有三十多人中暑。\"医务处长赵明德忧心忡忡地汇报,\"照这个速度,非战斗减员会很严重。\"
林文澜看着地图,眉头紧锁:\"命令部队放慢速度,每天行军不超过二十公里。通知各部队,必须严格执行饮水消毒程序。\"
然而,更大的麻烦接踵而至。通讯旅旅长刘庆报告,丛林中无线电信号极差,各部队之间的联系时断时续。
\"启用信鸽。\"林文澜果断下令,\"同时组织传令兵,建立固定的通讯线路。\"
最让人头痛的是补给问题。由于道路难行,后勤部队远远落在后面。部队的粮食弹药开始紧张。
\"军座,这样下去不行。\"周志宏提醒,\"是不是向美军请求空投?\"
林文澜摇头:\"现在还不行。日军在密支那机场部署了战斗机,运输机风险太大。\"
他沉思片刻,突然问:\"我们离葡萄还有多远?\"
\"大约五十公里。\"
\"命令部队转向葡萄。\"林文澜做出决定,\"那里是盟军的一个秘密补给点,应该可以补充给养。\"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是明智的。部队在葡萄不仅获得了急需的粮食药品,还得到了一批珍贵的缅甸地图和当地向导。
葡萄,盟军前哨站
在这里,林文澜第一次见到了美军联络官布朗中校。
\"将军,你们来得太及时了。\"布朗用生硬的中文说,\"日军正在向印度边境推进,如果密支那失守,整个缅甸战局就危险了。\"
林文澜仔细研究着沙盘:\"中校,美军能提供什么支援?\"
\"空中支援没问题。\"布朗指着沙盘上的几个点,\"我们已经在这几个地方建立了秘密机场。但是地面部队,就要靠你们自己了。\"
当晚,林文澜召集各部队主官,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以特种作战师为先锋,轻装疾进,三天内必须抵达密支那外围。第1军主力随后跟进,第2军负责保护后勤线。\"
他特别叮嘱陈明远:\"你的任务是摸清日军布防情况,特别是机场和炮兵阵地的位置。\"
\"明白!\"
部队在葡萄休整一天后,继续向密支那推进。越往前走,丛林越密,日军的抵抗也越激烈。
在距离密支那还有二十公里的一处山谷,部队遭遇了日军的顽强阻击。一个大队的日军凭借险要地形,用密集的火力封锁了前进的道路。
\"不能强攻。\"林文澜观察着地形,\"命令特种作战师,从侧翼迂回。第1师正面佯攻。\"
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最终,特战队员利用夜色掩护,攀上悬崖,从日军背后发起突袭,才终于突破防线。
密支那外围,1943年1月15日
当部队终于抵达密支那外围时,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日军在城防工事上下了大力气,碉堡林立,铁丝网密布,更重要的是——机场上停着二十多架日军战机。
\"看来有一场硬仗要打了。\"林文澜放下望远镜,转身对传令兵说,\"给委员长发报:我军已抵达密支那,即将发起总攻。请求美军航空队支援。\"
远处,密支那城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宁静。但所有人都知道,这份宁静很快就会被炮火打破。第十一集团军的远征,即将迎来第一场真正的考验。
(第七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