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克逊所带领的侦察班顺利返回营部,并且带来了科伦的雷达。
可是对战役的胜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左右不过一个雷达罢了,况且这玩意还是服役了二十年的老物件,改变不了什么。
考虑到科伦先进的雷达系统和炮兵系统,所以二营的营部驻扎在离交战区10公里远的地方,并且每两个小时就会移动一次。
现在麦威尔就坐在一辆特维拉制R-149bmR专用指挥车上。
这是弗拉德伦前几天刚刚送过来的,弗拉德伦本是想着用麦威尔来骚扰科伦,却没想到科伦直接亲自下场了。
这对特维拉来讲可是个意外之喜,特维拉高层对拉科伦下水可谓是心心念念,却没想到被麦威尔解决了。
于是弗拉德伦疯狂的给麦威尔提供武器装备支援。
像什么特维拉国内士兵看不上的AK12自动步枪,大手一挥全部处理给麦威尔。甚至有些连特维拉国内士兵都用不上的先进装备,都优先提供给麦威尔。
如R-168-5UN-1车载电台,这可是特维拉最先进的“营—旅”级指挥电台,数字跳频和自适应选频可规避干扰,还集成GLoNASS定位,支持文本信息传送。
弗拉德还放话了,告诉麦威尔放开手脚打,武器装备什么的他全包了。
并且向联盟提供雷达系统和通讯援助,虽说特维拉的电子物件不怎么好使,经常被干扰,但有好过没有啊。
特维拉这么做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削弱科伦对于卡莫纳缓冲区的控制,二是试验新型装备是否能适应实战。
R-149bmR专用指挥车中,麦威尔坐在指挥桌前,双眼在战术地图上扫视。
不得不说,有雷达和没雷达就是不一样,以前的纸质地图还需要用笔挨个去标记,容易出错不说还贼麻烦。
现在换成了“星座-m2”战术终端,敌我双方的位置在显示屏上一览无余,非常方便。
麦威尔也明白,这场战斗本质上就是科伦和特维拉在掐架,自己就是个的炮灰。
他伸手操作R-168电台联系加强炮兵营,简单加密通信:“火箭炮连,明日早晨五点时在346高地东北方7公里处,对高地进行饱和式打击。”
很快,对面传来回应:“收到。”
火箭炮连临时驻地,火箭炮连连长收到麦威尔的消息,火速集结部队。
火箭炮连是麦威尔在战役打响一个星期前临时集结的一支游击部队,由经验丰富的游荡者组成。
队伍里的主要装备就是游击三件套中的63式火箭炮,主打一个低成本。
第二天早晨四点五十分,四架63式火箭炮被两个发射组的人员安置在一座小丘的反斜面,士兵们正在填装火箭弹。
63式火箭炮的射程在8.5公里左右,科伦前沿观察哨的便携式雷达能扫描到6—5公里,属于刚好擦着边。
连长蹲在丘顶的灌木丛中,手持望远镜观察着346高地的动向,直到四点五十八分,确定高地没有异常后手向身后伸出了红旗。
停留在反斜面的炮手看到后对火箭弹的接触电路进行最后的检查,同时其他士兵离开了火箭弹后方50米的区域。
检查完电路之后,确认火箭弹后方50米没有友军,然后炮手摁下了手中的控制器。
四门63式107毫米火箭炮的发射架同时咆哮,二十四根黝黑的定向管喷吐出刺目的火蛇,尾焰将整片阵地染成血红色。
火箭弹脱膛的瞬间,气浪掀翻地表浮土,碎石与弹壳在冲击波中簌簌跳动。
数十枚火箭弹覆盖了346高地,一些没有来得及躲避的南方军当场被撕成碎片。
袭击非常成功!可现在还不到庆祝的时候!
躲避到安全区域的士兵迅速靠上前,迅速将火箭炮拆解,然后有序撤离射击位置,整个过程只用了两分钟不到。
科伦的反炮兵雷达系统虽然以极快的速度锁定了发射位置,但是人不是机器啊,等科伦炮兵部队准备好后,火箭炮连早不知道跑哪去了。
说实话科伦的反应速度并不算慢,从锁定位置到准备反击,前后共花了十几分钟左右。
可架不住63式火箭炮机动性高啊,一人一个发射管抱起来就跑,实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放弃不要,反正也值不了几个钱。
袭击过后据科伦中尉统计,共有5名南方军阵亡,9人受伤,科伦士兵没有阵亡。
虽然此次袭击并没有对科伦造成多大的损失,但是严重打击了其士气,是一次非常完美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