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天高云淡,正是塞外围猎的好时节。圣驾自紫禁城启程,旌旗招展,仪仗煊赫,浩浩荡荡前往木兰围场。妃嫔、皇子、宗室、文武百官以及精锐的八旗将士,组成了这支庞大的队伍。作为近年来圣眷最隆、且协理六宫的和妃,清悦自然在随行之列,与贵妃、宜妃、荣妃等同乘规制较高的宫车。
马车颠簸,但车内布置舒适。清悦并未将太多注意力放在沿途风景或与同车妃嫔的闲谈上,她的心思,更多地系于此次秋狩的整体运作,尤其是……后勤保障。她深知,这种大型户外活动,人数众多,环境复杂,远离京城稳定的供给系统,正是检验管理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绝佳考场,也最容易出纰漏。
果然,队伍扎营的第一晚,问题便初露端倪。由于内务府前期估算不足,加上路途消耗,部分低位妃嫔和宗室女眷营帐分配的炭火略有短缺。虽非大事,但在秋夜已寒的塞外,也足以让人心生怨怼。负责此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上报贵妃,贵妃也只能命其紧急从御用份额中暂调弥补。
清悦闻讯,并未出面干涉,但她立刻通过秋禾,悄无声息地调阅了内务府此次随行的物资清单和分配记录。她发现,问题根源在于计划不够精细,未能充分考虑路途变量和不同人群的实际需求差异。
她没有指责内务府,而是在次日觐见康熙,回禀沿途见闻时,以“确保皇上与太后起居无虞”为由,看似随意地提了一句:“皇上,塞外早晚寒凉,各营帐用度需得格外充足。嫔妾瞧着内务府的清单甚是周全,只是这长途跋涉,损耗难免比预计稍多。是否可传谕下去,令各营管事每日申时前,将次日所需紧要物资预估值报予内务府汇总,以便统一调度,及时补缺,也免得到时忙乱,扰了皇上和太后清静。”
她将“管理建议”包装成“服务帝后”的贴心举措,语气温和,毫无指手画脚之嫌。康熙正希望此次秋狩一切顺遂,闻言觉得甚是在理,当即准奏,命梁九功去传话。
这道口谕一下,内务府的效率立刻提升。每日汇总需求,提前调配资源,虽然增加了前期工作量,却有效避免了临时短缺和混乱。几位原本因炭火之事略有微词的低位妃嫔,见供应及时跟上,也对内务府(以及背后推动此事的和妃)心生感激。
随着围猎活动展开,更多琐碎却关键的事务涌现出来:猎物的初步处理与分配、随行人员的饮食保障、马匹草料的供应、甚至是一些突发小伤病的药物调配……千头万绪,皆需协调。康熙精力主要放在前朝政务和狩猎大事上,贵妃虽总揽后宫,但于具体事务的调度统筹上,显然不如清悦得心应手。
渐渐地,许多原本需要请示贵妃或直接上报皇帝的事务,内务府和随行的各部院官员,都习惯性地先向和妃娘娘请示或报备。清悦来者不拒,总能迅速抓住关键,给出清晰明确的指示,或协调各方资源予以解决。她如同一个高效的枢纽,将来自不同渠道的需求和问题,梳理、整合、分发、解决,确保了整个庞大队伍后勤体系的顺畅运转。
她甚至比内务府更早考虑到,大量猎获的皮毛、肉食需要及时处理,便提前建议在营地附近设立临时的鞣制作坊和冰窖(利用夜间寒冷自然制冰),并协调了擅长此道的奴才和蒙古仆役负责,避免了浪费和卫生问题。此举连随行的蒙古王公都啧啧称奇,向康熙称赞天朝上邦思虑周详。
康熙将这一切看在眼里,虽未明言,但眼中对她的赞赏与信赖,与日俱增。他偶尔会在与人议事后,单独留下清悦,问问她对营地管理、人员调配的看法,清悦总能言之有物,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这一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打乱了狩猎计划。各营帐皆需紧急加固防雨,热水、姜汤的需求量骤增。然而,在清悦提前协调和内务府高效执行下,物资调配井然有序,并未出现任何慌乱。康熙站在御帐前,看着雨幕中依旧有条不紊的营地,对身旁的佟国维(康熙舅舅,重臣)感叹道:“朕观和妃,真乃内廷之萧何也。”
此言虽未公开,但很快在核心圈子里流传开来。“内廷萧何”——这个评价,无疑是对清悦管理才能的最高肯定。她虽无“后勤总督”之名,却已实实在在地握住了这份隐形却至关重要的权柄。
秋狩之行,成了清悦展示其卓越统筹能力的广阔舞台。她不仅确保了活动的顺利进行,更在无形中,将自身的影响力,从深宫内阁,延伸到了这塞外的辽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