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的风波虽已平息,但其引发的余震却在暗处持续扩散。内务府经历了一番自上而下的整肃,气氛空前紧张。那位被罚俸的总管虽仍在其位,但威信大损,许多事务的实际处置权,无形中更向能够直达天听、且在此事中展现出强悍防御能力的和妃倾斜。
清悦并未因此得意忘形,反而愈发谨言慎行。她知道,此刻不知多少双眼睛正盯着永和宫,盼着她行差踏错。她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日常宫务的处理中,行事更加沉稳老练,让人挑不出半分错处。同时,她也清楚,经此一役,内务府乃至其关联的皇商体系,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梳理,方能杜绝后患。她决定,从“供应商”入手,进行一次悄无声息的洗牌。
她没有大张旗鼓地撤换所有旧有皇商,那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和反弹。她的策略是“掺沙子”与“立标杆”并行。
她首先调阅了近年来所有与内务府有往来的商户档案,尤其是那些在之前“供应链危机”中表现尚可、但规模较小的备用商户。她让秋禾和文墨协助,仔细分析这些商户的背景、供货能力、信誉记录以及……与朝中各方势力的关联程度。
然后,她选择了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切入点——宫中低阶宫人、以及部分低位妃嫔日常所用的普通茶叶和糖霜供应。这几项用度总量不小,但单价不高,不易引起大皇商的注意。她以“尝试新品、体恤下人”为由,指示内务府在不影响主要供应渠道的前提下,分出小部分份额,交由几家背景干净、供货踏实的小商户试供应。
此举并未触动大皇商的根本利益,他们或许嗤之以鼻,并未放在心上。然而,对于那几家小商户而言,这无疑是天降甘霖,是挤入皇家供应体系的绝佳机会。他们自然全力以赴,保证品质,甚至主动压低了报价。
清悦则密切关注着这几家“试点单位”的表现。她不仅看货品质量,更看其办事的规矩和诚信。几个月下来,这几家小商户的表现可圈可点,提供的货物质优价平,账目清晰,远比那些仗着垄断地位时常拿乔耍滑的大皇商要让人省心。
时机渐渐成熟。这日,内务府例行呈报下一季度的宫份采买计划,其中一项是关于各位皇子、公主夏日所用的冰酪、凉果等物。负责此项的,仍是那几家与之前风波有所牵连的大皇商,报价一如既然地“稳健”偏高。
清悦仔细审阅着计划,目光在那项冰酪用度的预算上停留了片刻,然后拿起朱笔,并未直接驳回,而是在旁边批注道:“此项用料,关乎阿哥格格们夏日消暑,需格外注重品质新鲜、用料实在。闻听近来京中‘陈记’、‘李记’等几家新铺,于此道颇有专长,用料亦足堪考量。着内务府可酌情分派部分用量,与之试供,比对品质价格,择优而用,亦显天家博采众长之意。”
她的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强调了品质要求,又给出了“试供”、“比对”、“择优”的合情合理的操作流程,还将动机包装成“博采众长”,让人难以反驳。
内务府接到批注,心知肚明。那位刚受过申饬的总管更是不敢怠慢,立刻按照和妃的意思,将一部分冰酪、凉果的供应份额,分派给了清悦提及的那几家小商户。
结果可想而知。这些小商户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无不拿出看家本领,提供的样品品质上乘,价格却比大皇商低了近两成。事实胜于雄辩,在品质和价格的双重优势下,内务府顺理成章地扩大了这些小商户的供应份额,相应地削减了那几家大皇商的额度。
这一次“供应商”的局部洗牌,进行得波澜不惊,却意义深远。它像一颗投入水中的石子,虽然微小,却成功地打破了原有利益链条的一角,引入了竞争机制,也让内务府的官员们亲眼看到了“换人”可能带来的好处。
更重要的是,清悦通过此举,成功地将几家有潜力、易掌控的新生力量,嵌入了宫廷供应体系之中。这些新兴的“供应商”,对给予他们机会的和妃自然心存感激,无形中成了她在宫外经济脉络中的隐形支点。
余波渐渐平息,水面下新的格局却在悄然形成。清悦用她一贯的精准和耐心,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又一次完成了权力的微调与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