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危机”的迅速平息,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前朝后宫的某些固有格局。康熙皇帝对和妃的倚重与信任,已到了无需掩饰的地步。虽未给予任何明确的名分提升,但允许她阅览部分奏章摘要、参与机要讨论、乃至在关键时刻采纳其建议,这份殊荣,在本朝后宫可谓绝无仅有。清悦对此心知肚明,行事却越发低调谨慎,将那份无形的权力,化作日常管理中更游刃有余的底气。
春风渐暖,吹绿了宫墙柳,也带来了上书房“春考”的结果。皇四子胤禛在经义理解和策论问答中表现突出,尤其在一道关于“如何体察民情”的题目上,其回答并未局限于书本,而是结合了南巡见闻与日常观察,提出了“观市井而知物价,察农桑而晓艰难”的观点,虽显稚嫩,却角度新颖,思路清晰,深得康熙和几位汉学师傅的赞赏。
这份成绩,无疑是对清悦潜移默化教育方式的某种肯定。她并未因此得意,反而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机会。她知道,皇子们困于深宫,所学所知大多来自书本和师傅的讲授,缺乏对真实世界的切身感受。而一个未来的统治者,若不知民间疾苦、不懂实务运作,终究是空中楼阁。
她决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胤禛,或许也能间接惠及其他皇子,开辟一条连接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实践通道”。
她没有大张旗鼓地提出什么“教育改革”,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其自然的切入点。这日,她在向康熙汇报宫务时,看似无意地提起:“皇上,近日内务府正在清查京西几处皇庄的春耕情况,核验种子、农具发放。嫔妾想着,皇子们读书辛苦,若能偶尔借此机会,去庄子上亲眼看看春耕景象,知道一碗饭、一匹布从何而来,或许比单纯背诵‘悯农’诗句,更能体会其中深意。”
她的话说得极其委婉,将目的包裹在“体恤皇子辛苦”、“加深书本理解”的外衣之下,丝毫不触及“教育改制”的敏感神经。
康熙闻言,沉吟了片刻。他自幼受过严格的皇家教育,深知实践的重要性,只是以往规矩森严,少有皇子能真正接触到农桑之事。他看着清悦平静而真诚的面容,想起胤禛春考中那番“察农桑而晓艰难”的言论,心中微微一动。
“嗯……你所言,不无道理。”康熙缓缓点头,“总在宫里读书,难免成了纸上谈兵。只是皇子出行,关乎安全仪制,需得仔细安排。”
有了皇帝的首肯,事情便好办了许多。清悦并未插手具体安排,一切仍由上书房和内务府按规矩办理。她只是在内务府拟定行程和观摩内容时,通过梁嬷嬷,“顺便”提了几个小建议:比如,除了观看耕种,可否让庄头讲解一下不同作物的习性?可否让皇子们亲手尝试一下最简单的农具操作(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否在庄户用饭时,观察一下他们的饮食?
这些建议合情合理,内务府自然采纳。很快,一个精简而周全的“皇子春耕观摩实践”方案便出炉了。参与此次活动的,除了胤禛,还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等几位年纪相仿的皇子,由上书房的师傅和内务府官员陪同,侍卫护驾,前往京西的一处皇庄。
活动当日,天气晴好。从未真正接触过田地的皇子们,看着一望无际的田垄、辛勤劳作的庄户、以及那些陌生的农具,充满了好奇。庄头按照事先的安排,仔细讲解着耕牛如何拉犁,种子如何播撒,墒情如何判断。胤禛听得格外认真,还不时提出一些问题,比如“为何这块地犁得深,那块地犁得浅?”“若是天一直不下雨,该如何是好?”
当被允许在指导下,亲手扶了一下犁杖(自然有强壮庄户在旁把控),或是试着用木锨扬了扬谷物后,皇子们才真正体会到“汗滴禾下土”的滋味。午间歇息时,他们看着庄户们端着粗糙的碗筷,吃着简单的饭食,与宫中精致的御膳形成了鲜明对比,心中那份属于天潢贵胄的骄矜,似乎也被这质朴的景象冲刷淡了几分。
观摩结束回宫后,几位皇子显然都受到了不小的触动。在上书房后续的课程中,当师傅再讲到农事、赋税等相关内容时,他们不再是茫然地背诵,眼中多了些切实的影像和思考。胤禛在给清悦讲述此行见闻时,小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收获:“额娘,儿子才知道,种地有那么多讲究,庄户们真不容易!”
清悦微笑着听着,心中欣慰。这次小小的“实践课”,如同一颗种子,已在皇子们心中播下。它或许不能立刻改变什么,但却在他们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微小的桥梁。
而她,这位深宫中的母亲和管理者,正用她独特的方式,悄然影响着下一代的视野与认知。这远比争夺一时的宠幸或权力,更为深远,也更为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