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了深冬,紫禁城银装素裹,寒风凛冽。各宫苑都紧闭门窗,依靠地龙和炭盆取暖。这样的天气里,妃嫔间的日常请安走动也少了许多,后宫显得比平日更为安静。然而,这份安静之下,往往潜藏着更为隐秘的交流与算计。
清悦深知,越是封闭的环境,信息越容易失真,人际关系的张力也越容易积累。正式的场合,如晨昏定省、宫中宴集,大家无不戴着端庄得体的面具,说着冠冕堂皇的客套话,真正的意图和情绪都被深深掩藏。若想准确把握后宫动态,光靠明面上的观察和底下人打探来的消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更为灵活、更为亲近的“非正式沟通”渠道。
她将目光投向了永和宫那间布置得温暖舒适的东暖阁。这里不像正殿那般庄重肃穆,更适合小范围的、相对轻松的叙话。她开始有选择性地、不定期地邀请几位性情相对温和、位份不高不低、且与她并无直接利害冲突的妃嫔,如成嫔、定嫔等人,来暖阁品茗、做些简单的针线,或是赏玩一些不太出格的新奇物件。
这样的聚会,规模很小,通常只有两三人。清悦从不谈论敏感话题,也不打探他人隐私,更不非议任何妃嫔。她只是创造一个令人放松的氛围,聊些宫中趣闻、儿女琐事、或是诗词绣品等风雅话题。她待人亲切随和,又懂得倾听,总能让人不自觉地卸下几分心防。
在这种看似闲谈的过程中,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便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比如,某位小主最近得了娘家什么稀罕物,言语间透露出其父兄在任上的境况;又比如,哪位皇子近日功课受了夸奖或申斥,其生母是喜是忧;再比如,内务府最近对哪位妃嫔的份例格外关照或有意拖延,背后可能意味着什么……
清悦从不表现出过度关注,只是默默记在心里,回去后再与秋禾掌握的信息相互印证,往往能拼凑出更为完整清晰的后宫态势图。
这日,成嫔和定嫔应邀来到永和宫暖阁。窗外雪花纷飞,屋内暖意融融,茶香氤氲。几人一边做着针线,一边闲聊。定嫔无意间提起,前几日去给宜妃请安,感觉宜妃气色不佳,言语间似乎对近来内务府分发下来的江南新绸颇为不满,嫌颜色老气,不如往年鲜亮。
成嫔接口道:“可不是么,我也听说了。宜妃姐姐向来喜好鲜明颜色,这次分到的几匹确实素净了些。倒是荣妃姐姐那儿,听说得了两匹极好的霞影纱,颜色正衬她。”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清悦手中针线不停,面上带着温和的笑意,心里却迅速将这几条信息串联起来:宜妃不满份例,荣妃得了好处,而内务府负责此次绸缎分派的,恰是那位曾因预算问题被清悦敲打过的老太监……这看似寻常的份例分配背后,是否隐藏着内务府某些人借机讨好荣妃、打压宜妃,或是更复杂的势力角力?
她没有参与议论,只是顺着话头,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各人喜好不同,份例按规制来便是了。若是颜色不称心,自己搭些别的首饰配饰,或许也别有风味。” 既不得罪宜妃,也未指责内务府,还将话题引向了无关紧要的搭配技巧。
聚会散后,清悦立刻吩咐秋禾:“去查查,此次绸缎分派,内务府除了按规制,是否还有其他考量?尤其是荣妃和宜妃宫里的,经手人是谁,有无异常?”
不过两日,秋禾便来回禀:负责分派的太监,与荣妃宫里的某个管事嬷嬷是远亲,而宜妃宫里的那份,确实是被人“不小心”将最鲜亮的几匹调换到了别处。
清悦心中了然。她没有立刻采取行动,只是将这个信息记下。目前此事与她并无直接关联,贸然插手反而会引火烧身。但她掌握了这个内情,便等于握住了一个潜在的筹码,未来若与宜妃或内务府那帮人有什么交涉,或许能派上用场。
这冬日暖阁里的“非正式沟通”,如同在冰封的湖面下悄然流动的暖流,虽不显眼,却能让清悦更真切地感知到水下的暗涌与温度。它弥补了正式渠道的不足,让她对后宫人际网络的微妙变化,有了更敏锐、更立体的把握。
在这信息即权力的深宫,多一分洞察,便多一分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