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嫔”的封号旨意下来时,永和宫西院并未有太大的喧哗。清悦,不,如今该称和嫔乌雅氏了,平静地接旨谢恩,打赏传旨太监,一套流程行云流水,仿佛只是完成了一项日常工作。但院内伺候的宫人,包括秋禾和乌雅夫人,脸上都洋溢着压抑不住的喜气。嫔位,这已是后宫中有名有号、真正意义上的“主子”了,不仅份例待遇远非贵人可比,更重要的是那份随之而来的、实实在在的地位与话语权。
康熙皇帝对她在种痘事宜中的表现显然是极为满意的,晋封的赏赐格外丰厚,甚至超过了一般晋嫔的规制。各宫的贺礼再次如潮水般涌来,这一次,其中蕴含的意味又有所不同,少了几分对宠妃的敷衍,多了几分对实权者的敬重。
迁宫、接受册封金册、更换符合嫔位规制的服饰器用……一系列繁琐的仪式结束后,清悦终于有机会坐在焕然一新的正殿中,轻轻舒了口气。殿内陈设依旧典雅,却比之前的暖阁更多了几分庄重与气势。
乌雅夫人看着女儿身着嫔位吉服,眉宇间虽难掩疲惫,却更添雍容气度,眼眶微红,又是骄傲又是心疼:“我的儿,总算是……熬出头了。”
清悦握住母亲的手,微微一笑:“母亲,这不过是刚走了几步罢了。路还长着呢。” 她很清楚,嫔位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远非终点。后宫之中,妃、贵妃、皇贵妃……每一级都是天堑。更何况,她最大的倚仗——胤禛,还那么小,未来的变数太多。
成为和嫔,意味着她正式进入了后宫的中高层管理序列。协理六宫的职责更加名正言顺,需要她处理的事务也愈发繁杂。每日除了照顾胤禛,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审阅内务府呈报的账目、处理各宫苑报上来的庶务、协调妃嫔之间的一些小摩擦。她延续了自己一贯的风格,处事公允,条理清晰,注重效率,同时又时刻谨记尊卑,凡事必先请示贵妃佟佳氏,绝不擅专。
几次下来,连原本对她心存芥蒂、或持观望态度的妃嫔,也不得不承认,这位新晋的和嫔娘娘,确实是个会办事、能办事的人。她在后宫中的威信,随着一件件琐碎却处理得当的事务,悄然建立起来。
这日,贵妃佟佳氏将清悦唤至承乾宫,屏退左右,神色不似往常轻松。
“和嫔,如今你已是嫔位,有些事,本宫也不瞒你了。”贵妃轻抚着茶杯,缓缓道,“皇上……前日与本宫商议,觉得胤禛天资聪颖,是个可造之材。只是你如今协理六宫,事务繁忙,恐难以全心教养。皇上之意……是想将胤禛,正式记在本宫名下,由承乾宫抚养。”
来了!清悦心中猛地一缩,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亲耳听到贵妃如此直白地提出来,还是让她瞬间气血上涌,指尖冰凉。
她强迫自己维持着表面的镇定,甚至挤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受宠若惊又隐含不舍的笑容:“皇上和娘娘如此看重胤禛,是那孩子的福气,也是嫔妾的福气。只是……”她适时地垂下眼睑,声音微哽,“只是胤禛年纪尚小,自出生起便未离开过嫔妾身边,骤然更换环境,嫔妾怕他适应不了,反而……反而耽误了皇上和娘娘的期许。”
她没有直接拒绝,而是从“为孩子好”的角度,委婉地表达了困难。同时,她抬起泪光点点的双眼,望向贵妃:“娘娘,嫔妾知道规矩,绝不敢违逆皇上和娘娘的旨意。只是……可否容嫔妾一些时日,让胤禛慢慢适应?再者,嫔妾虽愚钝,于教养孩子上也还算尽心,可否……可否让胤禛白日里来承乾宫聆听娘娘教诲,晚间仍回永和宫安寝?如此,既不耽误娘娘教导,也能全了孩子依恋生母之心……”
她提出的是一个折中的方案,类似于现代的“日托”,既满足了贵妃“抚养”的名分和实际教导的需求,又保住了孩子夜晚与生母相处的核心纽带。这个提议,既体现了她的顺从,也展现了她为儿子考虑的深谋远虑,更暗含了她对自己教养能力的自信。
贵妃看着她,目光复杂。她不得不承认,清悦的这个提议,是目前情况下最能被各方接受,也最稳妥的方案。强硬抱走孩子,不仅显得她不近人情,也可能真的影响孩子成长,若因此惹得皇上不悦,反为不美。
“你……考虑得倒也周全。”贵妃沉吟片刻,终是点了点头,“此事,待本宫禀明皇上再定夺吧。”
从承乾宫出来,初夏的阳光有些刺眼。清悦扶着秋禾的手,一步步走回永和宫,后背已被冷汗浸湿。刚才那一番交锋,看似平静,实则凶险。她又一次,在强大的压力下,为自己和儿子争取到了喘息的空间和相对有利的条件。
她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衡。随着胤禛长大,这场关于抚养权的博弈还会继续。但她如今已是和嫔,有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话语权,不再是那个可以随意拿捏的小贵人了。
回到永和宫,看着正在庭院中蹒跚学步、咿呀叫着“额娘”的胤禛,清悦的心中充满了力量。她蹲下身,将儿子紧紧搂在怀里。
晋封和嫔,是她宫廷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她的“KpI”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挑战,现在才刚进入更深的水域。为了胤禛,也为了自己,她必须在这条路上,继续谨慎而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