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那场当庭对质的雷霆风波,如同夏日里最猛烈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疾。钱御史被斥责、李司匠被流放、内务府总管被罚俸的旨意明发之后,前朝后宫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那些原本暗地里涌动的不安分因子,似乎瞬间被这记重拳震慑,暂时蛰伏了起来。投向永和宫的目光,除了以往的敬畏,更添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忌惮。
清悦深知,这暂时的平静,并非意味着高枕无忧,反而是下一轮风雨来临前的间歇。对手此次受挫,只会变得更加隐蔽和狡猾。她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巩固战果,深化布局,为胤禛和自己的未来,铺设更为稳固的道路。
她做的第一件事,是“安抚”与“整顿”并行。对于永和宫内忠心办事、在此次风波中经受住考验的宫人,她给予了丰厚的赏赐,并在合适的场合给予了公开的表扬,进一步凝聚人心。对于内务府,她并未因总管的受罚而穷追猛打,反而在后续处理相关宫务时,态度一如既往的公正严明,甚至对几个在核对账目时表现出色的低阶官员,给予了肯定。此举既彰显了她不计前嫌的气度,也向整个内务系统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只要恪尽职守、按规矩办事,和妃娘娘并非不能容人。
与此同时,她加快了“人才梯队”的建设步伐。经过此次事件,她更加认识到,拥有可靠、能干的核心班底是何等重要。她开始更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墨、安蓉等人,交给他们更具挑战性的任务,锻炼他们独立处理问题和协调各方关系的能力。她甚至开始留意宫中那些家世清白、资质尚可的小太监和小宫女,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引导,为未来储备更多可用之才。
对于胤禛,清悦的教育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她没有因外界的风波而过度保护或紧张,反而更加注重培养他的韧性和洞察力。她会选择一些适当的历史典故或近期发生的、可供孩童理解的事件,引导他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人心向背,教导他“不因赞誉而骄,不因诋毁而馁”的道理。
这日,康熙驾临永和宫,神色比往日轻松许多。他考较了胤禛的功课后,挥退左右,只留清悦在侧。
“前日之事,你受委屈了。”康熙看着清悦,语气温和。
清悦连忙起身:“皇上言重了。雷霆雨露,皆是君恩。皇上明察秋毫,还胤禛与嫔妾清白,嫔妾只有感激,何来委屈。”
康熙示意她坐下,叹道:“树大招风,自古皆然。胤禛是个好孩子,你……也做得很好。”他顿了顿,似是无意地问道,“经此一事,你觉得,这内廷之风,当如何整饬,方能杜绝此类构陷之事?”
这是一个极其敏感且重要的问题。清悦心念电转,知道这是皇帝在进一步征询她的意见,也是对她格局的考验。她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皇上,嫔妾以为,堵不如疏。严刑峻法可震慑一时,却难除根源。若能立定清晰章程,使各项用度、记录皆有规可循,有据可查,公开透明,令宵小无可乘之机;同时,畅通言路,但需明令风闻奏事者,亦需承担不实之责。或许……能使人不敢妄言,亦不能妄言。”
她没有提出具体的机构改革,而是强调了“制度”、“透明”与“责任”的重要性,这既是她一贯的管理理念,也完全符合康熙注重法治、讲究实效的执政风格。
康熙闻言,眼中闪过激赏之色,他久久地凝视着清悦,仿佛要重新认识她一般。最终,他缓缓点头,只说了两个字:“甚好。”
皇帝离开后,清悦独自站在殿中,望着窗外渐渐西沉的落日,心中一片澄明。她知道,经过此次风波的洗礼和方才那番对话,她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已然不同。她不再仅仅是一个能干的妃嫔,更是一个拥有政治智慧、值得与之探讨治国之道的特殊存在。
未来的路,依然布满荆棘,但她手中的筹码已越来越多。从辛者库的挣扎求生,到御花园的崭露头角,再到承乾宫的稳扎稳打,直至如今在永和宫直面风浪、参与机要……她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步步赢得了这场宫廷生存游戏的主动权。
旧的篇章已经翻过,新的、更加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在她面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