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日光已有了几分灼人的意味,幸而宫苑内古木参天,投下大片浓荫,带来些许凉意。“芍药流言”的风波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涟漪散去后,水面复归平静,但清悦深知,那平静之下,暗涌从未停歇。宜妃的试探虽未得逞,却给她敲响了警钟——仅靠现有的信息网络和自身能力,尚不足以应对所有潜在的威胁。她需要一支更具执行力、更忠诚、且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核心团队”。
这并非易事。在后宫公然培植党羽是大忌,极易被扣上“结党营私”、“窥探圣意”的罪名。她的行动必须更加隐秘,方式也必须更加高明。她将目标锁定在那些有潜力、但目前尚未得志的中低层宫人,以及少数家世清白、立场相对中立的新晋妃嫔身上,开始着手进行一场更为长远的“人才梯队建设”。
她的策略是“润物细无声”。对于宫人,她不再仅仅满足于信息传递,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和培养。她留意那些做事稳妥、口风严谨、且懂得审时度势的太监宫女。例如,永和宫内一个负责文书誊录的小太监,字迹工整,心思缜密,清悦便在核对宫务文书时,偶尔会多问他一两句对某些条目的看法,或是让他尝试起草一些不重要的通知,借此考察其思维和文笔。
对于像安蓉这样已经初步获得信任、且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人,清悦则开始赋予其更多的责任和自主权。御花园的花木养护、部分器皿的登记造册等事务,逐渐交由安蓉全权负责,只定期检查结果。她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安蓉的决策能力、协调能力以及面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
对于妃嫔,她的 approach 更为迂回。她继续维持与成嫔、定嫔等人的良好关系,但这种关系更多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温和的性情,绝不涉及利益交换或密谋。她只是在这些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展现自己的处事原则和管理智慧,让对方心生好感与敬佩,形成一种无形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这日,内务府需选派一名得力太监,协助管理刚刚扩建的皇家书库。这是个相对清贵、又能接触到不少文墨的职位,虽无太大实权,却是积累资历、拓展人脉的好机会,不少有门路的太监都盯着这个缺。
清悦得知后,心中一动。她想起了永和宫那个负责誊录的小太监,名叫文墨。此人家境贫寒,自净身入宫后,一直勤勉肯学,不仅字写得好,闲暇时还自己找书看,于典籍整理上也有些心得,只是苦于无背景无人提携。
她没有直接向内务府推荐,而是在向康熙汇报修缮一处藏经阁的预算时,看似无意地提起:“皇上,扩建后的书库,藏品日丰,管理需得更加精细。需得找个识字断文、心思细密、又耐得住性子的人方才妥当。若只用些只会洒扫搬运的粗使,只怕可惜了那些珍本。”
康熙正关注藏经阁的修缮,闻言顺口问道:“哦?你可有合适人选?”
清悦忙道:“嫔妾久居深宫,哪里认得许多。只是想着,宫中人才济济,内务府按例甄选便是。只是这人选,总需品性端方、沉静好学为上。” 她并未提及文墨,只是强调了岗位所需的人才特质,为内务府的选拔设定了一个“标准”。
然而,她私下却让秋禾,通过可靠的途径,向与永和宫交好的一位内务府中级管事,“透露”了文墨的姓名及其平日表现,并暗示和妃娘娘似乎颇为欣赏此类踏实肯学的年轻人。
结果不言而喻。在最终的选拔中,符合“识字断文、心思细密、沉静好学”标准,且“偶然”被某位管事“想起”并考察过的文墨,顺利脱颖而出,被派往书库当差。
文墨的调动,在波澜不惊的后宫中未引起任何注意。但清悦知道,自己又成功地将一颗棋子,安置到了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位置上。书库虽非权力中枢,却是信息交汇之所,文墨在此,既能得到锻炼,未来或可为她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助力。
这种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才梯队”构建,进度缓慢,却根基扎实。清悦如同一个耐心的园丁,在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精心挑选着种子,为其提供适当的土壤和雨露,等待它们在未来某个时刻,成长为可以倚仗的林木。
夏木阴阴,正可遮蔽一方天地。而她所要的,便是在这深宫之中,为自己和胤禛,撑起一片更为稳固的浓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