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如丝,悄无声息地织进这座南方沿海城市的夜幕,将空气浸润得微凉而沉重。
林晚的指尖悬停在巨大的全息光幕前,瞳孔中倒映着一片灼热的猩红。
这片红色并非战火,却比战火更令人心惊。
它在全国热度图谱上突兀地亮起,像一片片滚烫的烙铁,精准地覆盖了这座城市的多所重点中学。
“高频、集体、同步录入。”林晚轻声念出系统自动生成的标签,眉头紧锁。
作为记忆基金会的首席数据分析师,她习惯了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寻找秩序,但眼前的景象却是一种前所未见的“失序”。
她迅速调取了几个数据样本,播放键按下的瞬间,略显稚嫩却无比坚定的声音充满了整个监控室。
“我替我爷爷说。他说,那年从老家逃难出来,一路扒火车,藏在运煤的车厢里,下来的时候,除了眼睛是白的,全身都是黑的。他这辈子最讨厌浪费粮食,因为他亲眼见过弟弟饿死在自己怀里。他不说,是怕我们觉得苦”
“我替我妈妈说。厂子倒闭那天,她在车间坐了一整夜。第二天回家,眼睛肿得像核桃,却笑着跟我们说,太好了,以后有时间给你们做饭了。那本记录着她所有技术革新成果的笔记本,被她当废品卖了三块五。她不说,是怕我们觉得她没用”
一个个“代偿性叙述”的样本播放出来,像一颗颗投入静水深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远比想象中要大。
系统冰冷的判定——“高风险集体创作,情感真实度97%,无虚构恶意”——与那些哽咽、颤抖的声音形成了剧烈反差。
这些孩子,正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拼凑父辈、祖辈们被生活磨平棱角的另一面,那些被沉默封印的伤痕与荣光。
“疯了,这群孩子简直是疯了!”陆承安的声音在苏霓办公室里响起,他将一份紧急报告拍在桌上,神情是前所未有的凝重,“苏霓,你看看!这种‘代偿性叙述’的风险有多大?他们以为这是在释放善意,但实际上是在撕开家庭内部早已愈合的伤口!父母不愿提及的下岗经历,祖辈避而不谈的迁徙往事,这些都是家庭内部心照不宣的‘和平协议’。现在被孩子们用这种半公开的方式捅出来,你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是父子反目,还是夫妻争吵?我建议基金会立刻发布指引,紧急规范边界,叫停这个所谓的‘替长辈说话’活动!”
苏霓静静听着,她没有看那份报告,目光反而投向窗外被雨水冲刷得格外干净的城市夜景。
她摇了摇头,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承安,你看到的只是风险,我看到的却是‘勇气’。一代人选择沉默,是为了保护下一代。而下一代选择发声,是为了拥抱上一代。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争吵,就永远选择遗忘。”
“那也不能放任自流!”陆承安提高了音量。
“当然不。”苏霓转过身,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冒险的光芒,“通知许文澜,开放‘梦境现实交叉验证’功能的试点权限,范围就限定在这座城市,这几所中学。”
陆承安愣住了:“什么?那个功能还在Alpha测试阶段,数据模型根本不稳定!而且,用学生的口述内容去和他们长辈的匿名梦境数据做比对?这……这在伦理上……”
“匿名比对,单向可见。只让孩子们看到匹配度的结果,看不到梦境的具体内容。”苏霓打断了他,“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那些他们以为被遗忘的记忆,其实早就以另一种方式,藏在了亲人每晚的梦里。与其我们去划定边界,不如让潜意识的共鸣,来告诉他们边界在哪里。”
深夜的技术部灯火通明。
许文澜的十指在键盘上翻飞,如弹奏一曲激昂的交响乐。
庞大的数据流在她眼前汇聚、拆分、重组。
当苏霓的指令下达时,她这个被她戏称为“灵魂解码器”的功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交叉验证权限已开放,开始捕捉试点区域内的数据流……”她喃喃自语,目光紧盯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代码。
突然,一声尖锐的系统警报响起,一道红色的高亮匹配框瞬间锁定了屏幕中央。
“警告:匹配度99.8%!发现超高置信度关联!”
许文澜的心脏漏跳了一拍。
她迅速点开详情,屏幕上呈现出两段被剥离了所有身份信息的数据。
左边,是一个男孩的声音,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却压抑着恐惧:“我根据家里老照片和爸爸酒后的只言片语,拼凑出了一个画面……我爸总梦见一座工厂,一声巨响,锅炉房那里有冲天的火光,所有人都在跑,他却逆着人流往里冲……”
右边,是一段来自m00006号档案库的文本,那是多年前一位中年男人的口述记录,被用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那天我本来轮休,听到消息就疯了。什么都顾不上,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我师父还在锅炉房里。等我冲进去的时候,到处都是冲天的火光和蒸汽……”
两段时隔多年、来自于父子两代人的叙述,在冰冷的数据世界里,实现了惊心动魄的重逢。
许文澜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记忆重构,而是两代人潜意识深处的隔空回响。
她深吸一口气,迅速将这个案例的所有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生成了一份精美的可视化报告,文件被她命名为——《潜意识回声》。
在权限设置上,她犹豫再三,最终只勾选了“内部研究用途,限制访问”,备注里加了一句:“严禁任何形式的神化解读或公开宣传。”
几乎在同一时间,基金会培训部的负责人赵小芸,也收到了一封匿名邮件。
没有标题,没有正文,只有一个音频附件。
她犹豫了片刻,戴上耳机按下了播放。
喧闹的操场背景音中,一群高中生围坐在一起,声音此起彼伏。
一个女孩泣不成声:“我妈这辈子没跟任何人红过脸,评职称、分房子,她都让。但我今天要替她说——她当年被新来的车间主任当众批评‘作风有问题’,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就是因为主任想安排自己的亲戚顶替她的岗位,嫉妒她技术比所有人都好!我妈不说,是觉得都过去了,可我知道,这根刺在她心里扎了二十年!”
声音戛然而止。
赵小芸沉默地坐在黑暗中,耳机里只剩下微弱的电流声。
她没有将这封邮件转发给任何人,也没有向上级汇报。
她只是默默地将这段音频导入到自己的私人培训库,为它打上了一个特殊的标签,然后将其设置为“高级倾听课”的压轴案例。
她知道,教会倾听者们如何面对这种混杂着痛苦、愤怒与爱意的声音,远比单纯地禁止它们更为重要。
而林晚,则沿着数据的藤蔓,一路追查到了这次活动最初的发起者。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
那个女孩,竟然是m00006号种子库中的一员——那是基金会早期筛选出的,具有极高共情能力,但也因此被评估为“共情过载风险”的重点观察对象。
档案记录显示,她曾因过度介入同学的家庭矛盾,试图扮演“拯救者”而引发混乱,一度被暂停了种子资格。
然而,在最新的活动记录中,林晚却看到了另一面。
女孩带领着她的团队,制定了一份详尽的《青少年代述伦理守则》,其中最核心的,是她们自己提出的“三不原则”:不代言痛苦,只陈述事实;不替代选择,只提供视角;不公开指认,只在家庭内部沟通。
林晚看着屏幕上女孩清秀的侧脸,和那份条理清晰的守则,久久无言。
她调出女孩的档案,删除了“共情过载风险”的标签,在那个空白的位置上,她停顿了许久,最终敲下了五个字:“新的守门人”。
随后,她将档案编号,从代表“观察”的m00006,升级为了代表“核心”的m00011。
这个春雨淅沥的夜晚,苏霓独自一人来到了基金会的记忆展览馆。
她站在那棵巨大的银杏树全息投影前,无数金色的叶片缓缓飘落,每一片叶子上都承载着一条被收录的声音波纹。
她伸出手,指尖轻触那些在空中浮动的虚幻波纹,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声音里蕴含的温度。
她忽然笑了,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一丝如释重负。
转身准备离开时,门外传来一阵极轻的脚步声和压低了的交谈声。
苏霓下意识地退回展厅深处的阴影里。
只见门缝下,几个穿着校服的身影正踮着脚,小心翼翼地塞进来一封信。
借着走廊的微光,苏霓看清了信封上用蓝色水笔写下的一行字:“我们想在这里建一个‘未来信箱’,用来收集那些……还没准备好被说出口的话。”
孩子们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雨夜里,轻快的脚步声渐渐远去。
苏霓走到门边,没有立刻拾起那封信。
她静静地看着门外,雨还在下,庭院里的树影在风中摇曳,仿佛无数细小的声音,正在湿润的泥土深处,彼此轻轻应和。
夜雨终歇。
当次日清晨的第一缕曦光刺破云层,照亮这座刚刚被洗礼过的城市时,基金会数据中心,那台负责监控所有底层逻辑和异常触发的、常年沉寂的“守望者”服务器,毫无征兆地,亮起了一盏淡蓝色的指示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