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京城的霓虹灯穿不透国家社会治理创新基金会办公室厚重的窗帘。
许文澜指尖下的键盘敲击声,是这片寂静中唯一清晰的节拍。
她的目光死死盯在屏幕上,像一头嗅到血腥味的猎豹。
那串数字,98.6%,像一根烧红的钢针,狠狠刺入她的瞳孔。
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中期汇报前夕的最后一次数据核查。
作为苏霓团队的核心数据分析师,许文澜对数字的敏感度近乎偏执。
全国“身份修复计划”试点单位的数据如涓涓细流汇入她面前的数据库,平均完成率都在15%到30%之间艰难爬升,唯独那个直辖市,像打了激素一样,冲到了一个不可能的高度。
98.6%!这不仅是优秀,这是神迹。
许文澜的呼吸一滞,心头警铃大作。
她没有立刻上报,而是深吸一口气,指尖翻飞,调出了该市最原始的、未经任何修饰的日志记录。
一行行代码,一串串字段,在她眼前飞速掠过。
对比,筛选,验证……半小时后,她后背已是一片冰凉。
真相赤裸而荒诞。
那个直辖市的档案局,竟将所有前来咨询、接待登记的人数,全部计入了“身份修复成功”的案例库。
他们用“咨询接待量”偷换了“成功案例数”的概念,炮制出了一份足以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完美”成绩单。
这是一个足以引发问责风暴的重大统计失误,甚至可以说是公然的弄虚作假。
许文澜的手悬在“上报异常”的按钮上,却迟迟没有按下。
她脑海里浮现出苏霓那双永远冷静沉着的眼睛。
如果是苏霓,她会怎么做?
直接捅破这层窗户纸,换来一场官场地震,然后呢?
问题真的解决了吗?
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她心中萌生。
她咬了咬牙,将错误数据完整备份,随后双手在键盘上化作残影。
几分钟后,两份截然不同的报告躺在了她的桌面上:一份是剔除水分后,真实得有些残酷的全国进度图;另一份,则是保留了那座“灯塔”的辉煌幻象。
当苏霓看到这两份报告时,办公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瞬。
她没有丝毫惊讶,反而唇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她盯着那份美轮美奂的假报告,眼中闪烁着猎手般的光芒。
“文澜,你做得很好。”她轻声说,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许文澜瞬间明白了苏霓的意图,心脏不由自主地狂跳起来。
这太冒险了,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那种级别的汇报会上,任何一个细节的失误都可能断送整个项目的前程。
苏霓看穿了她的紧张,递给她一杯温水。
“别怕。有时候,让所有人看到他们最想看到的东西,再亲手打碎它,远比一开始就告诉他们‘不行’要有效得多。”
汇报会当天,气氛庄重而压抑。
台下坐着的,是来自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社科院的专家和官员,每一道目光都带着审视的重量。
轮到基金会汇报,许文澜在苏霓沉静的注视下走上台。
她深吸一口气,按下了播放键。
巨幅屏幕上,一张动态的中国地图徐徐展开。
代表着“身份修复”成功案例的红色光点,从零星几个开始,随着时间轴的推移,逐渐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开来,汇聚成燎原之势。
台下响起一阵压抑的惊叹和满意的点头声。
突然,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地图东南角吸引了过去。
在那里,某直辖市的区域被一团异常璀璨的金色光芒笼罩,仿佛一座矗立在红色海洋中的灯塔,光芒万丈,耀眼夺目!
“了不起!”一位前排的领导忍不住赞叹道,“这个进度,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现场的气氛瞬间被点燃,掌声即将响起。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苏霓拿起话筒,声音平静而清晰,穿透了整个会场:“各位领导,请稍等。”
许文澜接到她的眼神示意,指尖微微颤抖,按下了切换键。
刹那间,奇迹消失了。
屏幕上那座金色的灯塔轰然熄灭,光芒褪去,露出了和其他地区一样稀疏暗淡的红色光点。
整个地图的亮度仿佛被瞬间抽空,从一片繁荣盛景,变回了步履蹒跚的现实。
全场死寂。
掌声僵在半空中,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从惊喜到错愕,再到震惊。
那巨大的视觉反差,像一记无声的耳光,狠狠扇在每个人的脸上。
苏霓的目光扫过全场,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这就是我们目前最真实的进度。数字很好看,但等待者的煎熬,不会因为数字好看而减少一分一秒。”
她顿了顿,补上了那句早已准备好的话:“我们不怕慢,我们怕的,是把等待当成不存在。”
这句话,如同一柄重锤,敲碎了在场所有人对于“数据”和“政绩”的虚荣幻想。
没有人说话,但每个人脸上的神情都变得无比凝重。
会议结束后,一场看不见的风暴开始酝酿。
苏霓没有选择穷追猛打,而是让团队立刻转入第二阶段。
赵小芸接到了一个秘密任务:跟进后续影响,了解地方代表的真实想法。
她像一个战地记者,悄无声息地接触了三位参会的地方代表。
在非正式的、绝对保密的交流中,一位来自中西部省份档案局的处长对着录音笔,说出了那段掏心窝子的话:“苏老师,我们真不是想造假。实在是上面催得太紧了,周周问进度,月月要报表。完不成,就是工作不力。我们能怎么办?只好先把数字填得圆满一点,想着后面再慢慢补上……”
赵小芸将这些带着地方口音、充满无奈和焦虑的原声,剪辑成了一部只有五分钟的短片,取名《他们也需要成绩单》。
没有旁白,没有批判,只有最真实的倾诉。
这部短片没有公开发布,而是通过加密邮件,精准推送到了课题组每一位核心成员的邮箱。
共情,而非对立,这才是苏霓想要的效果。
与此同时,林晚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了问题。
她发现,数据压力正像瘟疫一样在基层工作者中蔓延,导致了普遍的职业倦怠。
她向苏霓提议,与其堵,不如疏。
她带领技术小组,在新版的“银杏系统”中,紧急上线了一个名为“诚实申报激励机制”的功能。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一个“透明度评分”系统。
任何单位,只要按时提交了完整、未经修改的原始记录和工作日志,无论最终的“完成率”数字有多难看,系统都会自动为其增加“透明度”积分。
积分高的单位,将获得基金会颁发的、可在系统内永久展示的“数据诚信荣誉证书”。
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像一剂强心针。
首批十家获得“荣誉证书”的单位名单公布时,人们惊奇地发现,此前那个因数据严重注水而被内部通报的某省会城市档案局,赫然在列。
该局负责人后来私下给林晚发了一条信息,只有短短一句话:“谢谢你们。原来说实话,也能得奖。”
风向,悄然改变。
一直负责对外协调的陆承安,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时机。
在一场由多部委参与的政策协调会上,他没有再纠缠于数据真假,而是抛出了一个更具建设性的建议:“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
他言辞恳切地分析道:“与其让各级主管部门层层加码催要数字,陷入‘报喜不报忧’的恶性循环,不如引入独立的专业机构,定期发布评估报告。让数据说话,也让事实说话,这才是对人民负责,也是对历史负责。”
他的提议,立刻获得了几位作风务实的官员的公开支持。
会后不到一周,民政部信息中心破天荒地主动联系了基金会,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希望共同开发一个面向全国的“公民身份服务监测平台”。
从被动汇报,到主动参与顶层设计,苏霓团队只用了一记精准的“七伤拳”——先伤己,再伤人,最后却打通了整个体系的任督二脉。
三个月后。
秋日的阳光温暖和煦。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官方网站上,一则立项公告悄然挂出——《口述历史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拟立项。
在长长的起草单位名单中,“国家社会治理创新基金会”的名字赫然在列,排名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甚至领先于几家国字头的技术研究院。
看到公告的那一刻,苏霓正站在电视台那间她曾经主持“银杏计划”发布直播的演播厅旧址。
这里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新媒体中心,但窗外的景色依旧。
她拿起手机,拨通了许文澜的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笑意:“文澜,告诉所有人,风不用再到处吹了。我们自己,就是风向。”
挂断电话前,她的目光越过窗户,望向电视台的后院。
在那里,一棵真正的银杏树不知何时被种下,如今已是根深叶茂,满树金黄,在秋风中闪耀着沉甸甸的光芒。
一切似乎都走上了正轨,尘埃落定。
然而,就在立项公告发布的第二天清晨,苏霓的私人加密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那是一个她从未见过的号码,来自一个她无法追踪的信源。
屏幕上只有一条极短的讯息,没有称谓,也没有落款。
“恭喜入局。欢迎来到真正的牌桌。”